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我想把身上的細菌寄生蟲供起來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我們人類通常會感慨大自然生態的奇妙,敬畏地球上種類繁多的生命,但很少人會知道,我們的身體其實也同樣如此。

把世界縮小几個維度,人體就相當於一個開放的星球,這星球上居住這種類繁複數量龐雜的居民。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它們或許是體型龐大的寄生蟲,或許是在體表繁榮的真菌,又或許是鑽入深層的各種細菌。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對這些寄居在身體上的“不速之客”,我們通常想方設法除掉它們,也許有90%的人光是聽到寄生蟲這三個字就已經是陣陣噁心感襲上心頭了。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然而,現實總有些反常識,這一部並非大廠(不是BBC, NHK, NG,來自澳大利亞)出品的紀錄片《人體上的生命》就告誡我們,不但不能趕盡殺絕細菌寄生蟲,某些時候甚至需要主動感染來治療那些不治之症。

BiliBIli中文版在線觀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127356/,騰訊視頻上傳無法通過審核,後臺回覆準確片名“人體上的生命”,獲得高清下載鏈接,下載後請修改擴展名為mkv即可播放。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想象一下,沒有生命的地球會是什麼樣子?

它應該依然是一顆碧藍的星球,但一旦你試圖接近它就會發現這裡充滿荒蕪,氣候惡劣。

人體也同樣如此,我們身體上的微生物和寄生蟲們相當於地球上的居民,它們與人體共同塑造了你我的樣子,甚至是思想。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讓我們注意到微生物的事件是外傷感染。

皮膚作為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阻擋了絕大多數入侵者的腳步,一旦它發生破裂,病菌便會趁機而入。

而在體內,則由免疫系統負責處理這些病菌。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不過,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其實並不是皮膚,而是那些我們不太待見的微生物。

而我們強大免疫系統並非總是在做有益身體的事,有時候它也會引起非常嚴重的疾病。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換句話說,我們觀念裡的壞人其實不是壞人,連好人也會有作惡的時候。

有時候甚至需要靠“壞人”擊敗“好人”來挽救失控的局面。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我們的人體就像一個漂浮在宇宙的星球,我們每個人望著太陽,扯著月亮,但卻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一無所知。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只有在子宮裡的時光我們才稱得上是“純潔無染”的,因為有那時候這個軀體只屬於一個生命。

但也正因為如此,在出生之前,子宮裡的那個人形胎兒還不能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的人。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臨盆前,準媽媽的身體會發生一些奇妙的變化,腸道中的菌群會轉移到產道當中。

這意味這嬰兒一降生迎接他的並不是護士或者醫生的笑臉,而是那些滿是細菌的汙穢物。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這些看起來骯髒噁心的汙穢物其實對嬰兒大有裨益。

那些來自母親體內的菌群並非我們的敵人,它們迅速佔領這顆新生星球的大塊領地,也讓那些有害的病菌無處落腳。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當然這僅僅是它們帶來的其中一個改變,更為重要的是對免疫系統的調節。

現代人的免疫系統十分活躍,有可能是拜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所賜。

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帶來了很多頑固的疾病,如關節炎、哮喘、花粉過敏、動物毛髮過敏等等。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初生嬰兒與大量益生菌接觸能調節他們免疫系統的敏感程度,這一點通常難以被我們注意到。

總的來說這些寄生在人體上的微生物不但能夠攘外也能安內

這恐怕也是自然分娩支持者堅持認為原生態分娩會帶給嬰兒更多益處的原因吧。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我們身體上的微生物大概會在兩歲半左右開始趨於穩定。

此時又有許多新的客人踏上了這片土地,體表上的客人們多以人體的代謝產物為生。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每個小時,人體皮膚脫落的死細胞就多達三到四萬個,一年累積可達兩公斤之多。

這些對於那些細菌而言就是大自然的饋贈,為了保護這片賴以生存的寶地,它們同樣會誓死守衛家園。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說出來可能有些難以置信,人體的第一道防線不是皮膚,而是那些微生物。

枯草芽孢桿菌便是其中最勇猛的,它們常遊走在各處皮膚,消滅一些有害的真菌。

而表皮葡萄球菌則是“人多力量大”的終極擁躉,它們在皮膚上堆積成簇築成嚴密的防禦工事。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常住居民劃分好領地之後,還會攜手一起抵抗外敵。

甚至會通過特殊的手段互相溝通,容許對自己有利的其他菌種繁殖。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不過,細菌易變異的特性有時候也會讓我們的處境十分危險。

前往澳洲度假的安德魯不幸感染了一種非常恐怖的病菌,病菌在泳池中通過腿部的外傷入侵。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安德魯很快就病倒了,身體僵硬開始不停發抖。

在醫院裡,醫生花了12個小時做了各種檢查也沒有發現病因。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後來做了血培養,才發現是一種B鏈球菌導致的感染。

這種罕見的疾病非常恐怖,擴散速度極快,病菌會讓肌肉和組織壞死,直至喪命。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然而,研究調查顯示這種令人恐懼的病菌竟是來最普通的鏈球菌。

鏈球菌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細菌,通常在健康人的糞便和鼻咽部都能發現。

偶爾致病也只是一些咽喉痛這樣的小病,是什麼讓鏈球菌變得恐怖的呢?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答案是噬菌體

某種特殊的情況下,噬菌體入侵鏈球菌,改寫了它的基因,但卻並沒殺死它。

由此產生的新型細菌反而擁有了極強的生存能力。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細菌、病毒、人類之間的糾葛暫告一段落,寄生蟲與人類的羈絆同樣精彩。

細菌只是影響我們的身體,引發疾病,而寄生蟲就沒有那麼簡單了,它們甚至可以改變人的性格。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剛地弓形蟲是一種最早發現於老鼠體內的一種微小寄生蟲。

被這種寄生蟲感染的老鼠會表現的非常奇怪。

正常的老鼠非常懼怕貓的氣味,但感染後不但不懼怕貓甚至會主動接近貓。

等到老鼠被貓吃下了肚子,弓形蟲便找到了自己的最終宿主——貓。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弓形蟲的策略非常精妙,選擇自然界中頂級的捕食者貓科動物作為宿主,長期寄生。

它能改變哺乳動物的風險判斷機制,讓老鼠等中間宿主變得大膽,不懼怕捕食者。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弓形蟲同樣也會對人體帶來類似的影響。

被感染的人類幾乎不會出現任何臨床症狀,但性格卻會發生改變。

比如變得非常大膽,不懼怕飛馳而過的車輛,不懼怕震耳的槍聲等等。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據統計,感染了弓形蟲的人出車禍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了2.6倍。

人們曾經以為“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但事實卻是“你不是你,是一個生命集合體”。

當然,寄生蟲影響性格也僅僅一個特殊的例子。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關於寄生蟲,最令人驚奇的恐怕是用來治療免疫系統疾病了。

雖然目前並不合法,但寄生蟲已經被用於治療多種過敏性疾病。

很多寄生蟲為了躲過人體的追查會用各種手段降低免疫系統的敏感度,這就給嚴重過敏人士帶來了福音。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想把身上的细菌寄生虫供起来

也許和那句流傳頗為廣泛的言論一樣:“我們最終還是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模樣。”

我們對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研究越發深入,也將不得不“最終擁抱那些曾經令自己作嘔的生物”

____________

後臺回覆片名“人體上的生命”獲高清視頻下載鏈接,下載後請修改擴展名為mkv即可播放

猜你喜歡

10000+:菌群分析寶寶與貓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發Nature Cell專刊 腸道指揮大腦

系列教程:微生物組入門 Biostar 微生物組 宏基因組

專業技能:學術圖表高分文章生信寶典 不可或缺的人

一文讀懂:宏基因組 寄生蟲益處 進化樹

必備技能:提問 搜索 Endnote

文獻閱讀 熱心腸 SemanticScholar Geenmedical

擴增子分析:圖表解讀 分析流程 統計繪圖

16S功能預測 PICRUSt FAPROTAX Bugbase Tax4Fun

在線工具:16S預測培養基 生信繪圖

編程模板: Shell R Perl

生物科普: 腸道細菌人體上的生命生命大躍進 細胞暗戰 人體奧秘

寫在後面

為鼓勵讀者交流、快速解決科研困難,我們建立了“宏基因組”專業討論群,目前己有國內外5000+ 一線科研人員加入。參與討論,獲得專業解答,歡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並掃碼加主編好友帶你入群,務必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職稱/年級”。PI請明示身份,另有海內外微生物相關PI群供大佬合作交流。技術問題尋求幫助,首先閱讀《如何優雅的提問》學習解決問題思路,仍未解決群內討論,問題不私聊,幫助同行。

學習16S擴增子、宏基因組科研思路和分析實戰,關注“宏基因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