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40年」《高铁情思》

「回首40年」《高铁情思》

高铁情思

黄维生

每当我坐在风驰电掣的高铁列车上,凝视着远方的原野,心情格外兴奋。也许是因为我及早享受到了“中国速度”,也许因为我是铁路人。这种感情在去上海出差时得到了升华。

2015年12月19日,我从沈阳北站乘高铁奔赴上海虹桥站。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说,从沈阳坐火车到上海需要近三十个小时。可这次坐高铁仅用了9小时46分。而且车上有免费的矿泉水,座椅背后还有各种杂志,车厢空调温暖如春,荧屏上显示动车速度和车厢室内外温差,广播里播放歌曲和音乐。一路上温馨极了。高铁发展太快了。岂止是高铁,中国铁路发展太快了!

今日“北大荒”

在高铁列车上,我想起了刚参加工作时的场景。我是1979年入路。刚参加工作就分配到苏北下行驼峰场。听老一辈铁路员工说,这里原来叫北大荒。解放初由于交通不便,从区内到这里靠步行得走两个小时。小孩子们唱唱咧咧把这里唱成“在那遥远的地方-----他叫北大荒-----”。所以街里人对这里有一种神秘感。甚至还有各种传说。有的说,这里是“火焰山”,你看满地石头都是红的。有的说那里是“黑风洞”,洞里有妖精,吓虎小孩子别进去。解放后“北大荒”虽然有变化,但外号一直没变。我来的时候还是这样称呼。

在工作现场,当我看到蒸汽机车黑色巨大的身躯,火红旋转的动轮,快速往返的摇臂,冲天鸣响的汽笛,简直太震撼了。可是近距离的接触完全两样,浓烟四起不说,还时不时地洒下炉灰和污水。有时机车温度高了,司机还会拉动气门云山雾罩的排气,简直闹心死了。

那时养护线路完全靠人力,使用笨重的铁锹、道镐、筛子、耙子、撬棍、道钉锤等原始工具完成。在道岔大修时,更是触目惊心。道岔更换一组需要20—30人,工人像拔河运动员一样拼命使劲拽才能移动道床,每次只能移动半米。而且有专人喊号子:“一、二、三,吆喝!打起劲,吆喝!”很像纤夫拉船。

现在“铺铁路”就完全不同了。新型研制养路机械“捣固机”开始在线路运用。双枕捣固车、清筛车、配碴整形车、连续捣固车、道岔捣固车等大型养路机械成套装备,实现了大型养路机械化。不光是铁路作业方式改善了,工作环境也大为改观。也许没去过的人不信,当年的“北大荒”成了森林公园。我的同学和朋友就不信。为此我特意和他们打睹。

当我们乘坐的小客车一过机务段,他们惊呆了。映入眼帘的是森林、草坪、柏油马路。看森林草坪像公园;看宽敞的马路,又像城区;看人工湖上的曲桥凉亭,你可以想象有多少年轻工人在这里情定终身;看机车陈列馆,能激发数万铁路工人为中国铁路事业奋斗一生。这场睹注当然我赢了。为了输家少破费,当然也是更好地展示我的工作环境,我把同学和朋友领到列车餐厅——一个火车头连着一节餐车。我们就在这里饱餐一顿,体会一下在火车上就餐的感觉。

现代驼峰场

高铁在快速行驶中又经过一个编组站。当别的旅客赞不绝口时,他们哪里知道,论编组站,我的家乡苏家屯堪称全国第一,那里有全国一流的现代驼峰编组场。

说“驼峰”我还要解释几句。当一列分别开往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的列车到达苏家屯以后,需要按不同地点重新编组。这样就把到达场的铁路垫成像骆驼的“峰”一样。列车分解后,借着下滑的惯性,分别滑向不同方向的车道。

我所在的苏家屯下行编组场是日本投降后遗留下来的,设备陈旧老化。解放后经过不断改进,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驼峰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以后设备不断改进,职工不断培训,一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全国各地同行没少来参观。第三世界国家没少来学习。但改革开放前总的来说还是手动、半自动化作业。

改革开放后的驼峰场:高高耸立的楼房,全自动化的标准场,绿意葱茏的环境,电力机车替代了火车,石碴替代沙土页岩,水泥枕替代了木枕,75公斤/米钢轨替代了43公斤/米钢轨。更换了新型zk4型电空转辙机,减少了许多噪音干扰,驼峰编组溜放作业全部实现自动化,彻底取消了人工“垫铁鞋”的弊端。减少了人身事故的发生,再也听不到悲惨凄凉的哭声,再也看不到翻车掉道的现象。工人休息时住的是楼房,睡的是沙发床;上班车接送,吃饭有食堂;工资年年涨,生活奔小康。现在工作月收入都在4千元以上。现在驼峰溜放作业的声响,好像一部和谐的交响曲,道岔转换的速度只有0.6秒。

说苏家屯出名,主要是铁路出名。说铁路出名,主要是编组场出名。说编组场出名,主要是“驼峰”出名。而我就工作在驼峰。因此,我也多少有点名气。

部长到工区

高铁列车快到上海的时候,坐在我身旁的一位女大学生好奇地问我,“你一生中最难忘的是什么”。看来她好象是一位新闻系的。“部长到工区”,我脱口而出。

在我上班的三十多年中,1988年光荣入党,1990年获得路局先进生产者称号,1993年自学本科毕业。这些都值得回忆。然而最使我难忘的还是1991年,铁道部副部长傅志寰同志来到工区的亲切接见。

当时,我担任沈阳铁路局苏家屯电务段下行驼峰信号工长。因为我们下行驼峰是沈阳铁路局先进集体、铁道部标杆单位。所以铁道部副部长专程来到苏家屯下行驼峰场。

1991年初夏的一天,铁道部副部长傅志寰同志徒步来到现场,他很想看看这个标杆单位究竟咋样。当段党委书记张国敏找到我时说:“副部长要见你。”当时,我身穿工作服,腰间背着三大件(钳子、扳子、螺丝刀)从现场跑过来,脏兮兮的手在衣服蹭了几下,急忙和副部长握手。陪同人员有各局领导、电务系统领导大约30人。副部长和蔼可亲地说:“我很欣赏驼峰场的六化标准(设备密封化、双套化、报警化、标记化、插销化、量具仪表化)但这些还不够,你作为工长有什么打算?”我说:“设备虽然陈旧,但检修必须跟上去。我们工区制定了十项检修措施”。接着我一口气背下了“一看、二听、三模、四敲、五照、六汇报、七卡死、八分析、九总结、十提高“。副部长听我背诵如流,十分高兴地说:“那我们就到现场看看。”当各局领导参观电务驼峰设备,检查到HF7电缆盒时,惊呆了现场所有的人。

HF7电缆盒像锅盖那么大,是连接信号电缆的关键,能装48芯电缆7条,可容纳端子排336根配线。工艺标准是用胶质红头绳绑扎,然后紧固在端子排上。挺立像鹅头,散开像花瓣。各铁路局领导赞不绝口地说:“你们能够把电务设备摆得像花朵一样美丽,的确不易。难得部长领我们来参观。”

副部长来到工区,各局领导检查管理材料。信号机、轨道电路、电空转辙机测试记录,年、月表、事故障碍登记簿、财务账簿等准确无误。因为这些台账都是由我一个人写的,同时我也管理驼峰主要设备——咽喉道岔。我所付出的辛苦得到了副部长难忘的微笑,一句“再接再厉”至今还在耳畔回响……

坐在高铁列车上,让我想起了许多,让我的心情更加愉悦和自豪。改革开放40年,我有幸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高铁的演变,透过跌宕起伏的传奇历程,使我的记忆延伸,使我的视角放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铁已成为中国制造一张靓丽的名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交通强国,铁路先行。高铁像腾飞的巨龙把我的心紧紧系在广袤无际的祖国大地上……

(作者系苏家屯区老干部局创客空间成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