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来了个“菜二代”:我把妈妈的菜摊搬到互联网上

在成都市成华区万年农贸市场,每天生意最好的菜摊前,来来往往的最多的不是买菜的市民,而是取菜的外卖小哥。原来,这个经营了20多年的菜摊已经率先数字化升级,有了“互联网思维”。

​农贸市场来了个“菜二代”:我把妈妈的菜摊搬到互联网上

近一年来,成都菜市场正加速上线。从饿了么“成都菜场热力图”上可以看出,抚琴综合市场、英郡便民市场、紫荆农贸市场、莲花菜市场、万年农贸市场近一年网络买菜订单量分别增长17倍、12倍、5倍、3.5倍、3倍。

菜场外卖,带动大量传统菜摊“触网”,同时也已经成为成都市民的新潮消费方式。

从小在菜场长大 率先带领菜场“触网”

“这个菜摊是我妈妈经营的,已经有20多年。我毕业于电子科大,上过班,最后还是想回来经营我妈妈的这个菜摊。”陆川对记者说,“这整个菜市场的人都跟我很熟,我小时候每天放学就来这里,他们不少人是看着我长大的,都跟家人一样。

​农贸市场来了个“菜二代”:我把妈妈的菜摊搬到互联网上

“我从小就观察这些买菜的人,现在逐渐有了些变化。”陆川说。而这个变化,来源于他对农贸市场周边居民构成变化的洞察。从前来这买菜的以双林社区、双桥社区的居民为主,年纪比较大。随着近几年附近新建小区越来越多,入住的大多以年轻白领为主,这些人主要会周末来买菜,但是平日上班时候没有时间来菜场。

“2015年开始,我就接触外卖平台了,是当时这个菜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陆川说,“年轻人也要吃饭,他们没时间买菜,我就想和外卖平台一起,把菜送到他们家里去。”

数字化思维是小小菜摊的核心竞争力

陆川向记者演示,在饿了么APP上,点击“厨房生鲜”一栏,附近有数十家菜摊上线。在他自己的店铺中,有肉类、瓜果、净菜、水果等十多个类目,数百种菜品可选。甚至还有成都特色菜单“火锅”栏可以买到涮火锅的各类食材。

近期,陆川正在带着整个菜场的其他摊贩接触外卖平台。有时候顾客一旦点了自己菜摊上暂时没有的菜品,他就会跑去别的菜摊帮忙买,渐渐的其他摊主也接受这样的买菜形式。

小米椒三枚、去皮蒜米3瓣、小葱2根,这是陆川饿了么店铺中用户最爱买的3种菜品,分量都不大,背后却有陆川自己的生意经,“用外卖平台买菜的年轻人,无外乎就是图一个方便,并不是要每个单品的量很多,但是要种类齐全,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我这里一站式采购,也不用担心买多了浪费。“陆川说。

​农贸市场来了个“菜二代”:我把妈妈的菜摊搬到互联网上

​年轻人还有很多不太会做饭,陆川按照菜谱搭配好食材:莲藕排骨、酸菜鱼等,顾客回家下锅就可以直接烹饪好。菜场上线饿了么,触达到以往不常逛菜场的年轻人群体。在陆川的店铺中,外卖带来的新客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他说,自己接下来将会在后台多多研究线上订单数据,挖掘更多有价值,定制化的服务,让年轻人买菜做饭成为一种享受。

目前,陆川经营的菜摊,平均一天下来,外卖大概有60-70笔,外卖营收可达近3000元,约占单日营收50%。从后台数据看到,陆川经营的菜摊过去一年的外卖营收额达到100万元以上。陆川说,相比之前纯线下的卖菜形式,营业额提升了100%左右。

红星新闻记者 胡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