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对中华文化的模塑 ——云燕评苏智《周易符号学》

书评 | 《周易》对中华文化的模塑 ——云燕评苏智《周易符号学》

《周易》对中华文化的模塑

——评苏智《周易符号学》

云 燕

书评 | 《周易》对中华文化的模塑 ——云燕评苏智《周易符号学》

《周易》作为中国哲学文化的古老经典,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极为深远。《周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世界的符号系统,对中国古代符号学的深入研究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至关重要。中国的易学研究源远流长,成果斐然,但兼听则明,《周易符号学》从西方符号学理论出发,观照《周易》中体现的符号学思想,首先讨论了《周易》的意义生成过程,然后由小见大,从对《周易》符号类别的分析,讨论了《周易》符号表意的理据性,并深入研究了符号系统的结构,符号表意思维的认知逻辑,并最终落脚在对《周易》文化意义的解读。下面就列举《周易符号学》独具特色的几点:

一 《周易》的符号系统表意特点

1《周易》表意的三分过程

《周易》由卦画、卦辞、《易传》组成,分别以“象——言——意”的方式形成一个分层级的符号表意系统,从皮尔斯的意指三分理论来看,则分别对应着皮尔斯的“再现体——对象——解释项”。本书指出,皮尔斯符号学中的“对象”作为被指称的“事物”,“这样东西既可以是我们的感官能够察觉到的物体,也可以是我们想象中的存在。”[1]所以卦辞虽然作为语言符号,“只是这类符号相比之下更偏重与对象的关联性,体现了皮尔斯三性理论中的第二性”(第一章第二节二p21),以此厘清了《周易》符号表意过程和西方符号学表意过程的关系。

2《周易》释意的无限衍义特点

《周易》文本的表意势必要遵守元语言规则,本书指出,《周易》通过“观物取象”自下而上抽象出了最基本的范畴“阴”和“阳”作为元语言规则,《周易》的卦画都是对这两种符号的叠加。《周易》在释意时又结合语境进行自上而下的具体解读,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符号系统。一方面由于“阴”、“阳”符号作为元语言规则的高度抽象性,另一方面《周易》“观物取象”的众多符号在“物——符号”二联体中靠近“物”的一端,物的细节饱满无限,符号解读时总是会有针对性地进行片面性解读,这就造就了《周易》是一部弱编码文本,使符号阐释具有更大的自由性,解释了在历史发展中易学研究众彩纷呈的原因。

本书还从符形、符义和符用三个层面分析了《周易》的符号类别,详细阐述了各类符号的独特之处,论证了《周易》符号的特质,并比较了《周易》符号类别和西方符号学中符号类别的关系。根据上述分析,本书通过严谨论证指出《周易》用概念比喻的方式生成符号理据性,并用大规模反讽的方式生成新的理据性,进一步证明了《周易》释意“无限衍义”的可行性。

书评 | 《周易》对中华文化的模塑 ——云燕评苏智《周易符号学》

3《周易》符号系统的双轴关系

本书从符号学的双轴关系出发,指出六十四卦的排列是一条具有邻接关系的组合轴,但是每一卦都由六爻组成,解卦要从六爻的配合进行分析,有时还会形成“阐释漩涡”,故而《周易》组合轴的独特之处在于“形成了组合意义上的聚合属性”。(第三章第一节一p72),这是对《周易》作为一个多层次符号系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据此,本书从卦画、卦辞、《易传》三个部分深入分析《周易》的聚合轴,根据从“观物取象”到三者逐渐形成的过程,指出聚合轴探入到广大历史文化的领域,与组合轴共同形成了《周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的特点。

从修辞上看,《周易》聚合关系中主要采用了隐喻修辞,形成了层层递进的庞大隐喻系统,最终成为无所不包的表意体系。《周易》组合关系主要采用了转喻修辞,从卦爻辞之间的流转变化体现了《周易》博大精深的哲学思辨。尤其是《周易》的卦序排列构成了“回旋跨层”,即构成了阴阳互转的跨层无限循环,体现出《周易》能够无限衍义,生生不息的发展态势。本书对《周易》组合轴和聚合轴的细致分析,使《周易》纵横交错的符号系统不再是一团笼罩着历史烟云的迷雾,也为后文阐释《周易》文化模塑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周易》的文化模塑作用

1卜筮之书的深刻内涵

本书分析了《周易》作为一本卜筮之书,占断采用的是联想思维,在释意时结合语境进行自上而下的通过类比逻辑具体解读,而由于符号的片面性,“同样的卦爻辞判断,同一求问者,求问同一事件,但是面对不同的阐释者,或者不同的时空状态,卦爻阐释的叙述很可能变成另一番景象。”(第四章第三节二p128)《周易》虽然用来预测未来的变化,但是“吉凶由人”,本书举了很多卦例来指出,人事吉凶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人的道德和能力,《周易》具有重要的伦理规范作用。根据文化研究的“正项、中项、异项”[1]理论,本书通过采集数据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指出了《周易》通过对“过”与“不及”的异项的排斥,倡导趋吉避凶、持中守正的中项价值指向,这一方面论证了《周易》为什么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周易》巨大的意识形态价值。

《周易》体现出的“以言成事”的意动色彩,根据语力理论,即文本作用于接收者,要求接收者采取行动,时间上具有未来向度[2]。“《周易》按照宇宙的一般规律来指导人们避凶趋吉,决断自己的行为。”(第四章第一节三p112)但是如前文所述,《周易》卜筮并非给出明确的论断,而是根据符号系统的规则结合具体语境演绎出符合《周易》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推测,与其说是一种占卜,更是一种根据《周易》价值取向对人事发展的一种伦理思想指导。

书评 | 《周易》对中华文化的模塑 ——云燕评苏智《周易符号学》

2 《周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文化符号学效仿生物学的“基因”概念,创造了“模因”这个概念,意指携带了各种意义能够在文化中传播的单位。《周易》由于是弱编码文本,符号表意的片面性可申发的层面很多,在阐释中产生了“同喻多边”现象,“在文化符号学这种情形中,存在着从一种人类符号系统到另一种符号系统的翻译,二者可能通过语言中共有的根源得以关联。”[3]本书追溯了《周易》最初的模因应当形成于先民对自然符号的解读,之后《周易》模因在发展中逐渐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各种方面,逐渐和许多基础性的时空、生物、人伦等符号系统相互关联,通过其大量模因占据了中华文化符号域的中心,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表意框架,形成了一个系统。系统具有可调节性,《周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与其他边缘文化交流模因,部分和整体互相影响,这就使模塑的作用不断扩大并保持相对稳定。

本书根据塔尔图学派的符号学家库尔(Kalevi Kull)的理论,探讨了在模因基础上模塑体系的构成:“自然语言应当在文字语言之先,这也是首要的模塑系统;次级模塑系统是由句法为基础的各种模式所构成的领域,比如文字语言——文本;第三重模塑系统是建立在前两种系统的基础上获得了象征性价值,是由符码、规约和各种文化结构所构成的领域。”(第五章第一节二p147)《周易》的卦画、卦辞、《易传》分别对应着这三层模塑体系。本书也进一步阐述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周易》在线性时间推移和卦位空间变化中的阐释差异,论证了《周易》模塑系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模塑作用,塑造着中华文化的底蕴。

书评 | 《周易》对中华文化的模塑 ——云燕评苏智《周易符号学》

《周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周易符号学》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周易》的符号系统和表意问题,深入解析了《周易》的表意层次、表意规则、表意作用,阐发了《周易》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周易》研究做出了应有的学术贡献。而且,《周易符号学》也将西方符号学理论和《周易》中体现出的符号学思想进行了对比阐发,有益于中西方符号学的交流。

引用文献:

[1]丁尓苏:《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2页。

[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81-295页。

[3]丘惠丽:《奥斯汀言语行为论的当代哲学意义》,《自然辨证法研究》2006年7月号,第37-42页

[4] (英)保罗•科布利著,周劲松、赵毅衡译:《劳特利奇符号学指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2页。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