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恐聚症”裡,我還是選擇了赴約

活在“恐聚症”裡,我還是選擇了赴約

大頭小趴 | 貼近生活的人文自媒體

都市快節奏,心靈慢閱讀

活在“恐聚症”中的你,為什麼還是選擇赴約

活在“恐聚症”裡,我還是選擇了赴約

隨著春節假期的接近,同學、老友聚會便頻繁起來。一年的辛勞學習工作下來,大家好久未曾相見。聚在一起吃頓飯唱個歌,不僅能好好敘箇舊,也能通過聊天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新故事和新變化,進一步增近感情。

然而,如此純粹的朋友聚會,在如今已經很少見。在聚會上,除了一些說過來說過去的敘舊話語,老友之間似乎很難再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最終導致本是熱情高漲的聚會頻頻冷場。而不知從何時起,“有車有房、有錢沒錢、第一桶金、社會資歷”等系列帶著炫耀與攀比的話題開始在聚會上出現,甚至成為了同學聚會的主場戲。這樣的現象也迫使不少人得了“恐聚症”。“一半是期待,一半是無奈”,聚會上的瘋狂“顯擺”,讓本是互道真情的老友重逢,變了味。

活在“恐聚症”裡,我還是選擇了赴約

1.青春,就是用來懷念的

這是《致青春》的經典語錄,短小的一句話,道出的是青春年華的美好永存。

多少個夜裡,忙碌了一天的我躺在床上,睜著眼睛盯緊了窗外的夜空。生活的五味雜陳,總能勾起我腦海深處的回憶。

昔日的同窗和我一樣都是十足的逗逼青年,我們一直都是好友,小學、初中都被分在一個班級,這份堅實的友誼一直作為班級的一段佳話,被大家所見證著。

對待生活,我們總保持著一個程度的積極樂觀,發現了什麼好玩的趣事總會馬上找到對方分享。我們曾一起為了看到雨後的彩虹翻過山丘、一起在電玩城玩上半天被雙方的父母揪回家、一起約著在放學後跑到小區裡亭子裡寫作業,或許在當時,這是標準的“死黨”、“哥們”,現在看來,這樣的親密度直達“CP”。小時候和他在一起度過的每一段時光,都是格外輕鬆愉悅。即使有過分歧,有過差點幹起來的爭吵,總是戲劇性的“一笑而過”,讓我們重歸於好。

似乎正是這些對待是非的懵懂,點綴了這番記憶,時隔多年,依舊回味無窮。

活在“恐聚症”裡,我還是選擇了赴約

我們喜歡在腦海裡放電影似的,回憶自己的過往。時間究竟是怎樣實現著世間的一切運轉,卻讓我們難以察覺到它的蹤影。就像最近的微博熱搜“十年對比挑戰”,便也是在十年這段時空間隙裡,懷念當年的自己。發生在昔日學生時代的往事,經歷了十多年的沖刷,更讓我們到了友情的純粹與珍貴。

2.世俗,終究沒有缺席

我相信每個人都想擁有一份純粹的情誼,而隨著我們長大,“純粹”這個詞似乎離我們愈發遙遠。每到夜裡,我們最願去回憶過去純粹的同學情。因為它的維繫,與金錢利益、與是非對錯、與那些世俗的心態、偏見無關,唯一需要的,只是一顆對待生活依舊簡單、對待未來依舊期許的內心。

活在“恐聚症”裡,我還是選擇了赴約

在十年後的同學聚會上,有幾位老同學異常激動,全程嘴巴就沒有歇息過一下。他們有幾個共同點:張口就是金錢了事,一遍又一遍重複著自己的財產和婚姻狀況攀比、炫耀、還有各種暗諷,我已經察覺到了不少人蜷縮在了沙發的角落,靜靜地埋著頭玩著手機。

——“XXX,當初你總拿班級前三吧,不愧是學霸。”

盯著手機的那個學霸連忙抬起頭,瞄了一眼,“嗯”了一聲便沒有再表態。忙於考研的他,已經收到過很多名企的offer了,要攀比可能他真的不佔上風,但是他一直都有自己的想法,不想隨波逐流。

——“怎麼感覺現在開100萬豪車的,都是咱幾個倒數呢?”

說著,便是一陣鬨堂大笑。看得出,很多人都是假笑。這個從開始到現在嘴巴一直沒停的,作為班上出了名的倒數,以前在班上哪有這麼活躍?老師抽背個課文都要臉紅半天。如今討論起社會經驗,給我們說的有鼻子有眼,所謂的“資本”全靠他一次成功的創業經歷,讓他擁有了一切。可是他實在太喜歡炫耀了,恨不得讓全世界都知道自己是土豪,顯然,他所輸出的金錢觀,讓許多人已經產生了煩感。

這,或許是如今很多同學聚會的真實寫照,有一種“內容過於真實引起強烈不適的”感覺。誰都不想在沙發的一角蜷縮著吧,可你的身邊總有幾個人借金錢地位話題出風頭,讓你不得不開始躲避這些聽膩的碎語···

雖說在決定參加同學聚會之前,我們的確是看重了這份同學情,但聚會則意味著現實中的相見,這樣的社交聚會,不可避免會摻雜著世俗的成分。適度其實還好,可以作為一種同學闊別已久的相互瞭解和今後生活的勉勵。若是成為一種風氣被大家所普及,本是增進情感的同學聚會便徹徹底底變了味。這是“恐聚症”的根源,但除了擺正心態,我們卻難以改變什麼。美好的回憶都難以擺脫現實的映射,而現實又承載著太多複雜的人際與情感,時間在其中,見證了一切,也推動著一切。

活在“恐聚症”裡,我還是選擇了赴約

3.赴約,證明我依舊純粹、依舊懷念

有人把“恐聚族”的內心想的不堪,總覺得他們在“怕”與“盼”中左右為難,只好感嘆“相見不如懷念”。

同學聚會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圈,不可避免折射著世態人情。可在最濃郁的懷舊情緒面前,一切最現實的世俗動機、最浮躁的社會風氣,其實都失去了色彩。

就算這些攀比和顯擺在老友重逢時被大做文章,也只能作為一項“無意義”的聚會議程被逐漸淡忘。時隔多日再次浮現腦海的,還是那記憶裡一張張臉龐和一段段往事。這是純粹的力量,也是我“恐聚”卻依舊“赴約”的理由。

小時候所保持的情感最真摯,最持久,這不僅僅是一種紀念,更能激發自己面對生活和未來的熱情。

現在再度翻看的合影,一張張臉龐還是那麼親切熟悉。雖然時間一去不復還,但我還是希望真摯的友誼,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能純粹而又長久···

活在“恐聚症”裡,我還是選擇了赴約

今日互動:

你是恐聚族嗎?或者你的身邊有“恐聚症”人群嗎?

歡迎在下方留言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