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你們那裡都有什麼特別的習俗呢?

我是李半仙呀


我們河源這裡是客家山區,過年都以代代相傳的客家傳統進行。

這裡過年根《紅樓夢》中描寫的過年差不多:臘月二十三就開始準備過年:打掃庭院、“送灶君”、置辦年貨,除夕夜父母輩以上的被“養尊處優”(客語為“喝水記住水源頭”)吃飯坐“上座”,一家人圍在一起其樂融融吃“團圓飯”…

年初一祭祖是過年的最重要儀式:擺三牲祭品雞、魚、豬肉缺一不可(鋪以油豆腐、桔子),燒香拜天地祈福後才可以祭拜祖先。

年初二開始,出嫁女“回孃家”見雙親,然後就開始“走親戚”登門敘親情…

客家人嘛,過年肯定得客客氣氣的。


玉山閣208


中國的年氣氛相當濃,各地風俗不同,但同等熱鬧,那麼看看我的家鄉是怎樣過年的。

我的家鄉處於河北北部,過年大家都要回家團圓的。年前準備好年貨,小年後開始上街採買春聯門神鞭炮等物。除夕早晨起來,貼春聯掛燈籠,中午準備一桌豐盛的午餐,雞鴨魚肉,樣樣不可少。燒著暖暖的火炕燙著酒,吃著年飯,閒話家常。晚輩要給長輩敬酒,小孩與茶待之,聽著長輩的祝福,一家大小其樂融融。午後一家人開始準備包餃子,剁餡的揉麵的,掐劑子擀皮包的,這一天準備好幾種餡,都用不同的包法區分。我們這男男女女都有好手藝,個個都會掐劑子包花型,男的甚至比女的包的好包的快。我家就數寶爺爺包的最好樣式最多,餃子裡放兩個硬幣,初一誰吃到誰最有福氣。大家分工合作,開開心心的把餃子包好。晚上十點左右,家家戶戶陸續鞭炮聲響起,寶爺爺開始帶著寶爸和寶寶祖孫三代祭祖。院外是天地三君,屋內是灶王爺和家宅祖宗,爺爺點好香三代人開始行禮。看著寶寶有模有樣的給祖宗行禮,心裡莫名的感動,這就是一種家族文化的傳承。祭拜後,爺爺交代著寶寶要記得每年回家給祖宗行禮,在忙也不能忘記,爺爺老了,寶寶答應著。而後爺爺帶著寶寶去各家串門玩耍,家家戶戶都有小孩子寶寶玩的很開心。這裡全是一個姓氏的子孫,都是親戚,寶寶都弄不清誰是誰家的,都由爺爺幫著講解。

次日初一,全家一大早起來,這天必須起早,因為這是一年的開始,必須精精神神的。全家吃早飯,是餃子和元宵,代表幸福團圓的意思。飯後帶著孩子去給長輩拜年,小孩拜過年長輩都給紅包,然後一家家去拜年。整個家族都不能落下,拜完年要回到各家去等待。這個時候秧歌隊要一家家巡演,到誰家都要放鞭炮迎接,領隊帶隊在院裡表演著,而後給主家拜年,說著吉祥話,主家高興給領隊發放紅包,給大家發煙和糖果點心,秧歌隊開開心心的走往下一家,後面跟著一群小孩子,鑼鼓喧天,很是熱鬧!

從初二開始就要走親戚了,全家人一起帶著禮物拜年,親戚們開始輪流請客,平時不見面的人聚到一起開開心心的聊著天,笑語不斷。飯後去看大戲,年輕人聽不懂就是圖一個氣氛,小孩則是圍著買各種吃食和玩具。就這樣週而復始到元宵節。

我的家鄉傳統的習俗代代相傳,沒有改變,很是熱鬧。感覺沒有年氣氛的朋友可以來我們這裡過年,我們這熱情好客,保準你賓至如歸。這就是我家的年氣氛,中國地大物博,你家的又是怎樣呢?歡迎討論!





錦繡影視


春節期間的習俗,各地都有各地的特點,相同的是吉慶,不同的是特色。說起特色,可謂是 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規矩…………

這裡記述一下我的家鄉,在春節期間一些有特色的習俗,回憶起來,也是滿滿的正能量!

一、二十三日過小年,我送灶君迴天宮。

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準確的說是祭灶日。是送灶王爺上天宮做年終彙報的日子。有對聯曰 :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還有 :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這天下午開始,我們用高梁杆,紮成一匹小馬,是準備給灶王爺上天去騎的。還要備好路上吃的一些草料,準備一些黃紙當錢作路費…………都準備好後,就把灶爺畫像和對聯取下來,和著馬、草料、黃紙等在灶臺前一起燒掉,嘴裡還念道著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還有什麼好事多說,孬話少學(學 :告訴的意思)等等。就是把人間的好人、好事,彙報給玉皇大帝,少說世間的醜聞惡意,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昇平盛世,安泰豐年!

過年時,再把新的灶畫貼上,等待著他老人家隨新年一起到來,祈福人間!

二、大年初一過春節,鄉村人民大拜年。

除夕夜守歲,這是很多地方的習俗。就是在那些個沒有電視的年代,更是這樣。家境好的家庭會燈火通明,有的還放點音樂,濃濃的節日氣氛。一家老小圍坐在一起,吃著瓜子,拉著家常,辭舊迎新,祈盼著明年更上一層樓,生活更美滿。在這一年一歲的最後時光,人們多麼盼望時間延長再延長一點,因為,明天!將又是新的一年…………

年夜是短暫的!新的一年已經到了!

四點來鍾,隨著鞭炮聲的此起彼伏,鄉村大拜年開始了。先是本村的,後是鄰村的……少則三五人一組,多則10多人一批,特別是家裡有長輩、老人的,是必須要去拜年的。我姥姥是那村裡的長輩,拜年的更多一些,有叫嬸子、大娘的,有喊'奶奶、老奶奶的…………喊著尊稱,說著不同又大意相似的吉祥話語……邀請老人家出來,受俺一拜!這時候,老人一般的是不開門,不要大家跪拜的!只說心意領了,來到就算拜了。來人在再三禮讓,也算是禮路到了(很多時候是因天冷、夜黑、老人,禮到為止)。在白天,若再三肯求,處於真心誠意,還真的行規規矩矩的跪拜之禮!情亦濃濃、意亦濃濃!

就是這樣,千家百戶,三里五村,一下子聯繫在了一起 : 有矛盾的化解了、尊老愛幼的風氣發揚了、互相之間關係更好了、三里五村合作互動的機會也多了起來…………新的一年,新的氣象!這就是過年的快樂!真'的滿滿的正能量!!!

三、正月十六是小年,鄉村再現新氣象。

正月十五,過了圓霄節,這個新年算是基本結束了。但是,我們那裡把十六叫做小年。

這一天一大早,各家都把家裡過年掛的象徵長青長春的柏樹枝(插香牌)摘下來,三五家抱在一起,加上一些柴草,烤起了大火,燒烤松柏的香味,一時瀰漫了整個村莊。名曰烤柏銘。邊烤火邊燒饃吃。這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 不管是誰家的紫草都能燒、不論是誰家拿的鏌都能吃…………一時進入了共產主義。大家其樂融融,和諧歡樂。一派祥和氣氛。也算是給剛剛過去的這個年,做了個小結。

據說,在這裡烤的饃,吃了有保健作用,身體健康,不得雜病。這一年能更好的去奮鬥、去拼博、去尋找更好的明天!

下邊發上幾幅我的書畫作品,恭祝大家新年快樂!











築夢年代135923300


大年三十和 除夕夜,白天組織食材兄弟姐妹會團聚上祖墳燒紙送紙錢,晚上吃自家團圓飯,看春晚(算是國家習俗)。放鞭炮辭舊年迎新年。

初一包餃子,古話是初一不出門(主要指串親戚),當然最重要的是小孩子新衣新褲的兜裡有了壓歲錢!上街看公家,也就是各鄉鎮和業餘團體組織的龍燈(舞龍的,專有一男英雄手拿帶把龍珠在前舞動逗龍扭擺翻滾,龍是多樣變化的,每家扎得不同)、社火(有踩高蹺,腳上綁兩個木樁走路,上演各種歷史人物形象和故事)。

彩蓮船(有花船中的彩娘子,旁邊還有四個表情誇張的船伕手拿劃漿旱地表演划行,擱淺啟動,逗樂,前面有青年男子挑逗像耍龍者一樣逗娘子舞船擺動前進),更有綵船前面迎親的媒婆、胖丫頭、胖小子、小丑引道前行。

還有鷸蚌相爭的表演很精彩,生動,由女人手舞紙做的大彩貝殼把自己包裹扇動著走,一個裝扮成大鳥模樣的人伸著誇張的鳥頭老想啄貝殼裡的肉,一啄貝殼就被夾住各種掙脫,引得眾人哈哈笑。

再還有鑼鼓、腰鼓隊的團體舞蹈,有時還特邀外地風情表演團體。這活動一般在初一,伴隨著春節從初一到十五有時不定期表演,看官方和民間安排。

初二,是出嫁姑娘和姑爺回孃家給父母拜年的日子。

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就是親戚間禮尚往來,我到你家,你到他家,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聲談笑,最體現親情友情的時侯。最難得就是一年初始休閒的這親友間無拘束團聚的酣暢淋漓,極盡過年的興致。

原則上 初五過小年算新年告一段落,新年高潮算過去了,初七、八上班。但這時的上班是鬆懈的,還是有機會出來拜年喝酒的,直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過大年,也就是元霄節,這天是要吃元宵的,喻示新的一年圓圓滿滿。過完這大年,新年各種習俗正式結束。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該學習回學校,該工作工作,安排農事農田活計,該經商出門經商,經營各種生計人生。


林間行者864


我所在的地方是少數民族地區,布依族、苗族佔總人口的大多數。在縣域的西北部,還居住著一部分特別的漢人——屯堡人。他們自稱為是真正的大漢族。這些屯堡人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大將傅友德率軍征服西南時,留在今天的安順、平壩、長順一帶住屯軍人及其家屬的後代。其衣著打扮仍保留著明時人的特點。過年習俗也同一般漢人有所不同。他們至今保留有幾種屯堡食品,一是血豆腐,二是豆腐圓子,三是雞辣椒。正月十一開始,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屯堡地戲就開始在各屯堡巡演。曲目有《楊家將》、《三英戰呂布》等等。直至正月十五。演員頭帶面具。面具雕刻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從正月十二開始“跳花場”。花場通常在一片平的草地上。中間立一竹竿,上面掛三角紅旗,一把刀鞘。開場時,各家老人帶上自己的孩子,穿上節日盛裝來到花場。男孩手捧蘆笙,圍旗竿走成一個圓圈,邊走邊吹蘆笙。女孩手持繡花帶,看中哪個男孩,就把花帶拴在男孩的腰帶上,踏著舞步跟著男孩走。“跳花場”出自一個古老的傳說:《楊六郎》,又叫《雅魯王》。

古時有個苗族老人,養了個如花似玉的女兒。一天,老人外出,臨行叮囑女兒切莫偷吃黃瓜架上的黃瓜。可是女孩嘴饞,父親走後,她就把那黃瓜摘下吃了。老人回家後,見孩子吃了瓜,心急如焚,對孩子說,吃了瓜,會有老虎來吃她。為了不讓老虎吃掉女兒,老人便把她藏在一個湖中小島上。晚上,老虎依然上了島,正在危急之時,一個叫楊六郎的男青年殺死了老虎,救了女孩。可是他沒留下姓名住址就走了,現場只丟下一把刀鞘。

老人決心找到這男青年,並把女兒嫁給他,就在一片空地上立上竹竿,掛上刀鞘,讓人四處宣揚,誰人的刀能合上刀鞘,就把女兒嫁給他。

女孩的美貌早已聲名遠播。四面八方男青年聞訊,都趕了來。有的想碰下運氣,有的想一睹美女風采,於是花場就開始了。當然,最終是楊六郎的刀合上了刀鞘,抱得美人歸。從此,花場便成為苗族青年尋偶的的場地。





直心1


【過年】的習俗,全國基本上大同小異。在你們地方你們認為司空見慣傳承了成百上千年的習俗,可能在我們看來別說不可思議,甚至是聞所未聞,反之,也一樣,這就是中國地域遼闊的結果。

我是雲南人,我們【過年】的習俗是這樣的,就從大年三十說起吧。

【大年三十】清早起來,吃過早點後開始殺雞,殺雞到祖祠或寺廟中,俗稱【領牲】。將雞(整個雞烀熟)連同熟豬頭一起端到自家家堂桌上供奉。不到墳地上供奉,也就說【過年不上墳】。【吃年飯】較平時晚個把小時(主要是忙不出來的原因)。吃年飯前必須先潑【江水飯】所謂的“江水飯”就是用一隻碗,碗裡盛上近半碗涼水,然後將雞冠子掐上一點,其它菜餚放入一點,焚化三份灰色紙錢於碗中,倒在自己家大門外旁邊。【自吃年飯起,每頓飯都要如此,直到年過完為止】。

【大年初一】早起後,全家每人一杯糖開水,早餐吃餌絲或餌塊,取新年順快之意。點大香自此至初四。年初一,全天不得動菜刀,所有菜餚必須在年三十搞好。不得打罵小孩。不互相串門子。

【大年初二】蒸糕吃,取步步高寓意。新婚夫婦到丈母孃家【拜年】。親戚們開始互相走動。親戚走動不叫【拜年】,【拜年】是新婚夫婦回孃家才稱為【拜年】,【拜年】丈母孃必須給女婿禮物[一般是衣服之類],而不給女兒禮物。

【大年初二】開始出燈[即耍龍,耍獅子)雲南人叫【玩燈】,玩燈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最後一點,過年期間,沒有任何人家宰鵝,殺鴨過春節。

在我們看來似乎很平常,或許在你們看來也會是【聞所未聞】亦未可知。

祝福新朋老友及頭條網友們豬年諸事順,八戒大發財!






楊老帥


我的家鄉在遼寧省黑山,我們這裡三十這天女人儘量別串門,初一至初四不做針線活,都留到初五做,寓義是縫破,不好的東西都縫上,初一初五十五必須吃餃子。三十不吃骨頭肉,不靠油,管好孩子,別弄壞了東西,弄壞不吉利。兒子和兒媳得給公婆磕頭。吃飯時必須年長先伸筷。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也挺好的。



長山紫雲1


特別習俗有傳統

新衣淨屋迎新歲

三十除夕夜不眠

初一黎明點火爐

如今習俗與時進

過年品味新時風

社會和諧大家庭

年年歲歲習俗新


文曲星142603


特別的,就是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回孃家過年,如想回,在點旺火時去親戚朋友家躲一會兒,其它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