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拜年有什麼習俗?

君子踐


回答問題前,首先祝各位:新年快樂、財源滾滾、萬事如意!

大年初一的風俗習慣各地都有不同,因為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也可以說是大同小異。既然問到的是“你們那裡”,先點明我們這裡的地方——湖南省長沙寧鄉市。非常懷念八九十年代的過年,那時候氛圍濃厚,是真正的開心、真誠、純粹地過年,現在是越來越淡了,淡得就像是應付一個不得不完成的任務了。所以,我這裡要說的大年初一的習俗還是舊時的習俗,那才是真的過年。

正式的過年儀式

第一件事是開財門。零點的鐘聲剛敲響,預示著新的一年開始。除夕守歲到零點,那時一家人還沒有休息,母親通常會點上香燭,父親打開大門,點燃鞭炮,噼噼啪啪地迎接財神的到來。這時候,方圓數里都能聽到此起彼伏的鞭炮聲綿延不斷,如果那年收成好,鞭炮聲會一直折騰到天亮。家裡人通常會根據鞭炮的響聲來判斷今年是否會家庭興旺。

第二件事是祭祖。新年的第一頓飯肯定是祭祖。凌晨五點,父母就起床了,蒸肘子、豬蹄和鯉魚是必備的三樣,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菜餚是每年都可以不同的。桌子一定要擺在堂屋正中。香燭紙錢和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開財門和祭祖的這兩封鞭炮通常都是最長最好的,那裡候稱為“萬響鞭炮”,號稱可以響一萬下。裡面通常會夾著很響的炮仗。

第三件事是吃新年飯。祭祖後,家人把飯菜移到廚房(俗稱灶屋),飯一定要倒回飯鍋後再重新盛回碗裡吃,否則後輩中會出傻子。如果在吃飯時,恰巧碰到有客人過來,會是家裡今年添丁的好兆頭。

第四件事是去墳山給過世的先祖拜年。通常也是備好香燭紙錢和鞭炮。

第五件事是鄰里間串門相互拜年。那一天,同鄰人一般都會三五結伴,去上下鄰居和同村人家走走,說些“恭喜發財”“拜年了”之類的吉利話。一般家裡留下的是長輩和在家招待客人的婦女,其餘的人都出去拜年了。招待客人通常是瓜子糖果之類,80年代物資饋乏,所以小孩子最盼的就是過年了,一圈下來,口袋裡能夠裝滿糖果,正月的零食都不用發愁了。現在孩子拜年是看不起這些零食了,都是禮貌性地拜一圈就走了,大人更多的是圍在一起打麻將,再也沒有先前的氛圍了。

娛樂活動

1、玩彩燈。是龍燈的一種,與元宵的燈是有區別的,元宵的燈裡面要燃蠟燭,而彩燈因為是白天玩,所以不用點燭。彩燈是一個龍頭一個龍尾,中間有七個龍把,用一個長條的龍被連在一起,龍被通常是黃紅兩種顏色相間,兩邊呈牙狀。九個人舉著龍把,加上前面舉著珠叉(紅色的近似球體)的一人共十人,旁邊有敲鑼打鼓吹鎖喇的人,一起組成一個龐大的隊伍,很是熱鬧和威武。玩的花樣都是寓意吉祥的,如“四季發財”“二龍戲珠”等等。

2、舞獅子。兩人舞獅,其它的團隊與玩彩燈的相似,只是沒那麼熱鬧。

3、打對子花鼓。花鼓戲是流行於益陽、長沙、寧鄉等地的地方特色戲劇。對子花鼓的表演者通常由年齡不大(少年兒童)的一男一女組成一對,化戲劇的濃妝和穿戲服,小時候看著覺得特別漂亮。他們邊唱邊跳,旁邊還有由大人組成的一個樂隊配樂。劇目大概有《劉海砍樵》《正月裡鬧新春》等,其它的記不大住了。

像表演這類節目的,家裡條件通常不是很好,趁著正月這段時間抓點收入,一般家裡條件好的不會允許做這些事情。在鄉下人看來,做這樣的事情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討米要飯。當然也有對這些事感興趣的人參與。因為那時候農村普遍不富裕,接待這類節目是需要主人家打發紅包和菸酒茶點招待的,我記得紅包最開始是每次一兩元、漸至十元二十元,後面到了一兩百元,不過越是到後面紅包漲得多,玩這種節目的卻越來越少了。先前多的時候,每天能夠接待十來撥這樣的隊伍。當然,並不是每家每戶都會歡迎這類娛樂項目,正月裡不好駁人家的面子,遠遠地聽到這種敲打聲就打門關了,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去其它鄰居家蹭節目,看熱鬧。

過年禁忌:一是不準說不吉利的話;二是不能打碎鍋碗瓢盆;三是掃地後垃圾要堆在家裡的角落,不能往外倒。


迅爺走卒


謝謝!

首先對“大年初一”做一解釋,大年初一(正月初一)古稱元正、元朔、元旦、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 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 農曆正月初一為 “春節”。國家非常重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 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 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對於我們那邊的習俗,大年初一這一天有好多傳統文化:

1.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後,先拿著蠟,香,紙幣去廟裡燒香,一個是家神廟,一個山神廟,這兩個廟都要燒香祭拜,放鞭炮。

2.燒香回來後全家人就開始做大年初一的早飯了,這一天的早飯可以說是全年最豐盛,最齊全的早飯,一家人炒十幾個菜,雞鴨魚肉等一大桌菜,吃著喝著,是最幸福的一天。

3.吃完早飯,準備迎喜神(財神),根據當地風俗迎喜神是代表著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庭幸福,身體健康,財源滾滾。男人和小孩拿著蠟燭,香火等祭拜品,將家裡的車,家禽豬🐷牛🐮羊等根據當天喜神的方位,比如東南,西南,將頭都朝這個方向燒香祭拜,放鞭炮。

4.走親戚,走親戚也是有講究的,這一天走親戚要根據自己家裡的親戚分類走,哪個是最親,以此排序走親戚。

5.燒新靈,這是當地的風俗,是一年中村裡去世的人,大年初一這一天拿著紙幣給去世的這個人燒香祭拜,表示給死者的尊敬。

6.村裡打鼓敲鑼一系列活動。

7.年輕的給年長的要去拜年等。

基本就這些習俗,這只是大年初一這一天的當地風俗,過了大年初一這一天還有其他的習俗,所以就不一一列舉了,謝謝。



堯子書畫院


1.大年初一早上起的很早,5點鐘左右就起了,寓意起的早過的好。起來後把所有的燈打開,就去燒水下餃子,在餃子快要出鍋時再去放鞭炮。出鍋的第一碗餃子要去供天爺爺,讓天爺爺保佑全家幸福安康。吃完餃子要給天爺爺燒點紙錢,寓意來年發大財,我們這裡都是在東南角燒,據說可以去掉一年的黴運。



2.和家族裡的其他人集合,一塊去拜個早年,笑呵呵過年。


3.拜完年後,基本就可以玩了,和朋友打打牌,玩玩麻將。

4.大年初一不能洗衣服,寓意就是不能把好運財運洗掉,也不能理髮。

知道就是這些。


李洪巖a


大年初一,一起拜年,走家串戶,熱鬧非凡,把年的氣氛烘托得更加濃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