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让湘江过“黑闸”成为历史……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20日讯 据三湘风纪消息 “此闸归我开,留下买路财……”前几年,在长沙市地方海事局湘江枢纽海事处,这样的“钱规则”一度疯狂上演。2017年,长沙市纪委严肃查处了这起腐败窝案——长沙地方海事系统13人严重违纪违法被立案审查,11人被移送司法机关,有47人主动交代问题。为汲取教训,如今的湘江枢纽海事处推行“通关”阳光工程,各类信息等全部公开透明,最大程序减少对过闸船只的人为控制。

当年的腐败窝案,这些违纪违法人员是怎样“集体沦陷”的?今天,就为您揭开这背后的秘密。

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下的权力任性

自从修建大坝后,湘江长沙枢纽成为湘江长沙段的咽喉。按规定,过往船只均需在此完成报单、安检等手续,方可排队依次过闸,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对于通商船只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于是乎,“挂飞单”、过“黑闸”……这些局外人很少听到的“生僻词”,在湘江上成为部分船老板熟练运用的“口头禅”,一场对湘江长沙枢纽管理人员的“围猎”由此展开。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为缩短“通关”时间,有的船主事先“打点好关系”,船还在百余公里外的岳阳,就开始“提前排队”,在长沙枢纽“挂单通关”了;有的“霸道船夫”,即便有超载等违规行为,也能做到随喊随过,实现过“黑闸”。相反,那些讲规矩、守秩序的船只,只能忍气吞声地排队等上好几天。

违纪违法者沆瀣一气,不仅把通航秩序搅得一塌糊涂,还造成了运输经营户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劣币驱逐良币,形成恶性循环。

2

究竟是谁在给水上运输“添堵”?

“有好多货给好多钱,过艘船给2000块好处费不为过……”2017年6月的一个上午,一个实名举报电话打到了长沙市纪委,举报人直指该枢纽管理人员收受他人财物、参与砂石经营运输等问题。

接到举报后,长沙市纪委立即组织分析研判,并成立专门调查组,对举报问题进行详细核查,发现部分工作人员把通航安全监管、组织调度权当作“摇钱树”,不仅让一些超载、设施配备不齐的船舶通过安检,从中收取“打点费”, 一些运输公司甚至定期向他们 “进贡”。

与此同时,一些工作人员还各自为对方的关系户打招呼,结成利益同盟,更有胆大妄为者“靠水吃水”,直接投资入股,参与砂石开采、运输等经营性活动。作为湘江长沙枢纽的监管者,这些人没有为过往船只快速通航提供便捷服务,反而给水上运输“添堵”。

3

信息化智能调度助推海晏河清

长沙市纪委果断出手,在随后的调查中,工作人员抽丝剥茧、步步深入,将该海事处党员干部搞权力寻租、大肆玩弄“钱规则”的违纪事实查了个水落石出。市地方海事局湘江枢纽海事处原处长李丽君、副处长杜建国、下游安检队长熊建斌、执法队队员刘宇等涉嫌严重违纪被查,上交的相关违纪款就达到490多万元。这些“坐收渔翁之利”者全部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严肃查处,更要集中整治。针对该案查处中暴露出来的监管漏洞,长沙地方海事管理部门对该处全体人员进行轮换,并优化通航工作流程,规范通航管理秩序。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今,一套船闸智能通航调度系统在枢纽站上线,船主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远程申报过闸,现场执法人员对到锚船舶按序进行安检,安检合格后由申报员向调度系统上传相关信息,系统后台程序自动生成过闸船舶顺序。

现在的湘江长沙航道,风清气朗,乌烟不再,也让船主们切身感受到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没看到过‘黑闸’了”、“现在过闸流程快多了,我们随时可以看到自己船的进度”、“执法检查规范很多”……

清淤疏浚、激浊扬清,迎来全面深刻的变化、影响深远的变化、鼓舞人心的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