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姜維這個人?

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姜維(公元202—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人士,也就是今天甘肅天水市甘谷縣。曹魏時期,天水郡是連接涼州和雍州的關鍵點,冀縣則是天水郡郡治所在地,位於該郡核心位置。

圖:魏晉時期天水冀縣地圖

自東漢末年以來,雍涼地區就因為羌胡雜居長期陷入混亂之中,百姓尚武,民風彪悍,所以一般雍涼人根本不讀書,但姜維卻是這些異類中的異類。姜伯約如果活在當下,一定會跟拿著有色眼鏡看他的人高唱一首歌:我們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我們不一樣!雖然會經歷不同的事情!

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在出身,姜姓雖然在百家姓裡面是個小姓,但是在天水當地是個大姓。換句話說,是士族,也是世族。

其次,姜維和這些拿著刀殺人的西涼軍閥最大的不一樣在於早年的受到的教育。姜維是一個讀書人,史書上說他“好鄭氏學”(《三國志·姜維傳》)也就是東漢大儒鄭玄的學說。鄭玄是姜維那個時代的學術權威和理論大師。和當代被普遍濫竽充數的“大師”們不同,鄭玄一生著作等身、遍注經典、整理前文、創新“鄭學”,可謂一代宗師。他不僅學問好,而且為人身正,是當時的超級偶像,受萬人敬仰。當時對鄭玄的崇拜到了什麼程度?就是黃巾軍起義路遇鄭玄,本來準備搶劫的,一聽名字,原來是偶像,下馬就拜;聽聞鄭玄的老家是高密,百萬青州黃巾軍竟然因為仰慕他,不去進攻此地!這才是真名士自風流!在他的影響下,研究“鄭學”的士子一般都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格物窮理,就是喜歡探究事情的本源,服理不服力;一個是堅守志向,多趨向為理性的理想主義者,願意為自己的理想奮鬥。這兩點在姜維身上體現的特別明顯。

當然,姜維也不是死讀書的人。根據晉朝歷史學家傅玄報道的一條關於姜維的八卦就說“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傅子》)看來不是凡人,就是奔著建功立業去的。若魏國看不起涼州士大夫,他也不惜轉換門庭,另尋知遇之主。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sunnyshine”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千古名將英雄夢


在正史中的姜維,確是一個被低估的人,論才能,鄧艾認為自己不如姜維,姜維心比天高,一直在追逐自己的目的。



姜維是個有才華的人,但蜀漢落在了他手裡,如同一個被夾在了縫隙的人,所以造成了三國後期對姜維的爭議非常大。



我們可以把眼光站在姜維的角度來看,姜維走的是諸葛亮的步伐,姜維的軍事實力不弱,但太急功近利,過於自負,不肯聽取他人的意見。



這在政治上就是個極其強大的弱點,這個弱點能夠要了他的命,結果在鄧艾偷渡期間,姜維被困逼得身亡。

我是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我會給你帶來更多的歷史文章,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吧。


獨坐靜飲閱盡世態炎涼


我們綜合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和史料三國志來分析一下姜維這個人。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對姜維明顯是誇大了,而三國志明顯對姜維這個人物貶低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兩本書中對姜維的敘述。

本人結合自己的閱讀來談談姜維這個人,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評論互動。

說到姜維的才華,鄧艾對他的評價是非常高的,一代雄傑。

鍾會也說姜維的才華和夏侯玄、諸葛誕相比肩,諸葛誕在那個年代可是一個人物,翻江倒海的事情他都幹過,可見鍾會對姜維的才華是非常看好的。

說到姜維的為人,他可以說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此人的雄心非常高,他幾乎沒有什麼錢,這到不是因為姜維有多麼的兩袖清風,他只是不物質而已,他的心一直放在自己的理想上,說姜維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本人是比較認同的。

人們對姜維最大的爭議就是他“窮兵黷武”,其實,持這種看法是不太中肯的,姜維可以說是一個夾縫中求生存的將領。

諸葛亮的北伐政策,除了興復漢室的戰略意圖外,其實還有平衡蜀漢政治勢力的動機。

姜維只是隴西一個投降的將領,他和蜀漢內部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專門針對姜維的,除了黃皓之外,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姜維的關係並不是很好,所以他在蜀漢過的還是比較憋屈的。

為什麼說姜維“窮兵黷武”是不太中肯的呢?原因還在於,他打仗並沒有完全將蜀漢拖垮。

即便是魏軍大舉進攻蜀漢的時候,姜維還是殺出重圍,殺出銀平橋,晃過了諸葛緒,最後回到了劍閣。

可以說魏國西征的計劃在姜維手裡毀掉了大半,可以說他為蜀漢盡心盡力了。

即便是阿斗樂不思蜀投降後,姜維還是有復興大漢的壯志,他還聯合鍾會將鄧艾搞掉了。

所以,在本人的眼中,姜維是一個完美主義著,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雄傑,是一個執著的將領。


用戶6311054988


姜維如何這個人如何,看看下面這些問題,就知道姜維如何:

第一,一個魏國降將,投奔蜀國,為蜀國付出一生心血,求的什麼,蜀國那麼弱,後期姜維完全可以回到魏國而滅了蜀國,可他沒這麼做,這樣的忠的降將歷史又有多少?

第二,諸葛亮死後三十年,蜀國的政治治理,軍隊訓練靠誰?姜維執政後,蜀國基本靠姜維一手撐著,和諸葛亮有點類似,可是姜維畢竟跟諸葛亮沒多久,學的知識有限,蜀國後期沒有諸葛亮治理的那麼好,但是蜀國後期政權基本穩定,沒有姜維治理能力,以劉禪的能力,蜀國能活多久?

第三,姜維九伐中原,有人會說這是窮兵默讀,消耗國力,這點也在裡,諸葛亮六次北伐,姜維九次北伐都是失敗,這也充分說明了蜀國的國力無法與魏國抗衡,但是蜀國在消耗國力時,魏國就不消耗國力?試想一下,如果諸葛亮死後三十年,魏蜀各自發展,聲望休息,蜀國還有存活的希望嗎?中國和日本各自發展三十年的結果是什麼?

第四,蜀國後期,姜維的對手都是鄧艾,鍾會當世名將,一個人鬥兩個人,在兵力上還遠不如對手,而蜀國後期,只有姜維這個人人才了,最後劉禪直接投降了,姜維還拼死挽救蜀國,臨時前還拉上也鄧艾,鍾會,也算是死而無憾了,這樣的忠誠,歷史上有多少?

第五,姜維在世時,一生為了蜀國,沒有妻妾,沒有多餘的財富,和諸葛亮一樣廉潔,也不愧是諸葛亮的徒弟,姜維一生圖的是什麼,在蜀國時不時受佞臣禍害,加上劉禪無能,姜維卻依然效忠蜀國,直到死,也算對得起諸葛亮。

諸葛亮和姜維雖然北伐都以失敗告終,但是他們的故事都被世人傳頌。


汐水柔情


姜維,在陳壽《三國志》中,姜維是漢末三國時期蜀漢集團重要的一個人物,在宦官專權,政治綱常混亂不堪的蜀漢後期,軍師諸葛亮去世,軍心渙散之時,姜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姜維是蜀漢後期著名的軍事家,具備卓越的軍事才能,這是毋庸置疑的。

姜維年少時就充分的表現出了這種潛力,在陳壽《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姜維傳》中記載:“亮闢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年輕的姜維加官奉義將軍,被封為當陽亭侯,可見姜維具備一定的軍事才能。當然,這也是諸葛亮賞識姜維的主要原因。


而且諸葛亮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的信中如此讚譽姜維:“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諸葛亮將姜維與其他蜀漢大臣比較,諸葛亮認為姜維要勝過李邵、馬良二人。因此不僅讓姜維率兵訓練,還要向皇上引薦他,可見,諸葛亮對他十分器重。對於作為善於發現人才的優秀的“伯樂”的諸葛亮來說,姜維無疑是一匹滿腔抱負的“千里馬”。《三國志》中就記載說姜維“好鄭氏學”,呈現出一個具有宏圖遠志的熱血男兒形象。這些為他日後成為蜀漢集團的中流砥柱奠定了基礎。 作為一名軍事將領,姜維的軍事才能表現為驍勇善戰。


李三萬的三萬裡


姜維,字伯約。他先前是曹魏政權的將領,在攻打天水的時候,姜維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而且在和趙雲幹架,也絲毫不落下風。


所以,姜維姜伯約算得上是文武全才。


諸葛亮惜才,用計收降了姜維,從此姜維便一直跟在諸葛亮身邊,朝夕相處,諸葛亮也傾其所有教導姜維,不管是在兵法戰術還是在治國權謀,諸葛亮把姜維當做他的接班人一樣在培養,可以說費盡心血。


在諸葛亮七出岐山的過程中,姜維也一直在陪同。


在劉備活著的時候,荊州派和益州派兩派本來就相處的不融洽,相互掣肘。在劉備活著的時候,用的人大致都是益州派的,諸葛亮時期,用的人又大多是荊州派的。


但是,姜維是個降將,就算他繼承了諸葛亮的才華衣缽,但是他並沒有繼承諸葛亮的勢力,其實我們在三國後期可以看到,鄧艾、鍾會、姜維,都是特別出眾的人物。姜維也曾多次兵出岐山,而且戰績比諸葛亮還要好,只是他勢單力薄,就連諸葛亮的兒子和他的政見也不是很和。加上後期黃浩等人,他算是在夾縫中生存,真正的左右上下逢源。

荊州派,益州派,都不支持他。他為了老師的夙願,恢復大漢,還於舊都,也算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關於北伐,我覺得是對的。本來曹魏的勢力就要比蜀漢強,後期曹魏又經過休養生息,要是元氣緩過來,更沒有蜀漢什麼事。


蜀漢要是不折騰,那就只能苟安等死。

奮鬥了不一定會贏,但是你不去奮鬥,就一定會輸,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最終,他用計拖死了鄧艾鍾會,也算是死的不屈。

在三國演義裡,他自殺的情形,真的讓人惋惜。


蘇門侍讀


姜維三國後期蜀國重要將領。《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得意弟子,(202年—264年)。而在《三國志》中對姜維的評價是勞師無功,不具有戰略目光的軍事家。而事實上真是如此嗎?未必如此。



姜維在《三國志》中記載,從238年第一次北伐,到261年最後一次北伐,多達十次。在這將近十次北伐中,大勝2次,大敗一次;小勝3次,小敗一次;相持4次。總的來說勝多敗少。

有人說諸葛亮和姜維北伐是沒有意義的,明知不能成功還耗費蜀國人力。卻不知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最後蜀國亡時,姜維沒有北伐在守著劍閣,結果被鄧艾偷渡陰平,後主投降。在蜀國後期,人才凋零,所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防守吧整個成都竟無人能守著鄧艾幾千人馬,這是姜維時期的悲哀。



再看看姜維為什麼數次北伐。姜維原是魏國官員,因受諸葛亮賞識,逐步成為蜀政權軍事統帥。姜維的地位卻不如諸葛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因出身魏國總被防範排斥。居於費禕、蔣琬之下。

如姜維守在蜀國有可能被後主信任的太監黃皓害死,而北伐中有戰事發生,總要先顧著戰爭,內鬥的層次就要小些,這也是姜維的保命之道。


姜維是忠於蜀國的,從他的言語中能感受到:

今雖窮極,然先帝之志,丞相之託,維豈敢忘!

君疑臣,則臣必死。

臣等正欲戰死,陛下何故先降?

陸游的《劍門感蜀亡事》

自惜英雄有屈伸 危機應變亦逡巡

陰平穹宼非難御 如此江山空負人

姜維在蜀國中是個悲情的人物,因出身被蜀國大臣排齊,又遭太監黃皓害他,後主劉禪也不怎麼樣。想回救成都卻又聽聞後主投降,還要求他放下武器投降。一生清廉,死後卻被滅族。


姜維是三國後期非常出色的人物,《三國志》中雖然對姜維評價不高,但能專門為姜維立傳,無形中也是種認可。三國牛人那麼多,單獨立傳有幾人?

姜維悲情的英雄人物!


黃閏帝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有關姜維這個人的評價,我們可以參看一下《三國志》以及裴注裡面的評價。

郤正著論論維曰:「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姜維這個人,清廉守正,不納妾不聲色,不貪公家一分錢便宜。在蜀漢行將就木的時候,他冒著晚節不保的風險上演一出假投降,儘管最後身死國滅,但是其好學勤儉,實在是一時之豪傑。

再看孫盛的評價:“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禦侮之任而致敵喪守,於夫智勇,莫可雲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實有魏之逋臣,亡國之亂相,而云人之儀表,斯亦惑矣。”

孫盛對於姜維的評價,和郤正正好相反。他認為姜維這個人,不忠不孝,無義無節,無智無勇,是魏國的叛臣,也是導致蜀漢亡國的壞宰相。

而《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其觀點和孫盛基本一致。

但是裴松之認為,無論是陳壽還是孫盛,對於姜維的評價有些偏頗:“臣松之以為郤正此論,取其可稱,不謂維始終行事皆可準則也。盛相譏貶,惟可責其背母。”

我認為,裴松之的評價是比較公允的。姜維在他的那個時代,並不算什麼不忠不義之士。陳壽之所以如此評價姜維,大抵是因為他是晉臣,而且對蜀漢沒有什麼好感的原因。姜維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一個真正的孤膽英雄!



青言論史


姜維字伯約,雍州天水郡翼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小時候讀《三國演義》連環畫,記得其中有一本叫做《收姜維》。現在京劇舞臺上還在演。不過姜維投奔蜀國的經歷,並沒有那麼多的戲劇性。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派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佔據箕谷(今陝西寶雞南),作出要從褒斜道出兵,進攻郿的姿態,以牽制魏軍主力。魏明帝曹睿派大都督曹真統帥關右諸軍,在郿重兵設防。諸葛亮趁機親率主力,猛攻祁山。蜀軍勢大,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隨即叛魏附蜀。當時姜維在天水郡任中郎將,正跟太守馬遵一起,陪同雍州刺史郭淮視察各地。聽說三郡叛魏,郭淮迅速東歸上邽部署防禦。馬遵懷疑姜維等人有異心,也連夜趕到上邽。跟姜維在一起的,還有功曹梁緒、主薄尹賞、主記梁虔等人。他們發現兩個領導全部溜號,趕緊追隨,可惜晚了一步:趕到上邽時城門緊閉,郭淮、馬遵怎麼說也不肯放他們進城;姜維等人無奈返回冀縣,結果吃的還是閉門羹。他們走投無路,這才投奔諸葛亮。 諸葛亮得到姜維,如獲至寶。他給參軍蔣琬寫信,語氣頗為興奮:“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信中還說:“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那一年姜維二十七歲。諸葛亮加封他為奉義將軍、當陽亭侯。在諸葛亮的大力栽培下,沒過多久,他就升到了中監軍、徵西大將軍的位置。 全軍從五丈原退回成都後,楊儀野心膨脹,誹謗朝政,被下獄問罪,最終自殺。諸葛亮將政事託付給蔣琬、費禕、董允,軍事則由姜維負責。蔣、費、董三人雖然和諸葛亮一起,被蜀人目為“四英”,但畢竟不能直接跟諸葛亮比肩,所以他們雖然實際行使丞相職權,官職卻都是尚書令、大將軍、大司馬。起初姜維任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後來隨著蔣琬、董允的去世,姜維資歷逐漸攀升,與費禕同錄尚書事。費禕死後,他基本成為蜀國的第一大臣。 諸葛亮主持蜀國國政十多年裡,有七年處於戰爭狀態:一次南征,六次北伐,其中有一次他未直接參戰,只派魏延等進兵羌中。而姜維呢,先後九次北伐。九次北伐勝多負少,姜維的才能可知。但問題在於,姜維即便勝利,也是隻開花不結果,得勢不得分。如果上升到戰略高度,可能都要算作失敗。因為北伐的根本目的都沒有達到。 成都武侯祠內有座蜀文化博物館。我在裡面看到過三國形勢圖。這個圖不新鮮,《中國歷史地圖集》的表述更加詳盡細緻;但是有組數據引起了我的興趣,那就是魏蜀吳三國的人口數量對比。具體如下: 蜀漢940000人 曹魏4432881人 東吳2300000人 這組數據當然有其來源。關於蜀國的戶口,史籍中有前期和後期兩個數字。《晉書·地理志》記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國滅亡時的人口,王隱在《蜀記》中記載“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西晉時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記載,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國人口“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杜佑在《通典·食貨·歷代盛衰戶口》記載與此略同,僅人口數為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八十一。由此推斷,當年魏國應有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戶、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人。 吳國的戶口,難以考查。《晉書·地理志》說,孫權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吳國“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萬”。《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晉陽秋》則記載,吳國滅亡時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這兩組數據大致相同,看來吳國自從赤烏五年之後,再沒有統計過戶口,或者數據遺失,因此王浚滅吳後,只能按照三十八年前的舊口徑上報。 無論如何,這組數據大體能反映出當時三國的人口分佈。蜀漢的人口數量不足曹魏的四分之一,不及東吳的一半。當時還是人多力量大的時代,人口幾乎就是第一生產力第一戰鬥力,蜀國實力之弱,可見一斑。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只要有好的統帥,羊羔也能訓練成獅子,但問題在於蜀國沒有這樣的統帥:絕對才能不低,相對才能不高。 諸葛亮比司馬懿強不了多少,姜維比起鄧艾、鍾會,也不佔絕對優勢。對此當時主政的費禕,認識更加清醒。“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他這樣告誡姜維:“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吳蜀實力弱,老虎吃天的唯一辦法是兩家聯合。這一點諸葛亮認識清醒,將之定為基本國策,甚至早早地與吳國定下了瓜分魏國的計劃。如果單純搞結果論,這一點未免滑稽,但發生在諸葛亮身上,又讓我們不忍恥笑。他到底是諸葛亮,賢相之名庶幾可當。儘管後來兩國一直保持著聯盟關係,但無法真正協調立場,作為部署軍事鬥爭的基礎。兩國協同攻魏,行動從來就沒有成功過。幾十年過去,姜維應當能看得清楚;對於彼此的實力對比,他怎麼就沒有個清晰的認識呢?魏國滅蜀之前,判斷倒是非常準確:“自定壽春以來,息役六年,治兵繕甲,以擬二虜。今吳地廣大而下溼,攻之用功差難,不如先定巴蜀……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境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蜀軍總兵力十萬兩千,司馬昭的判斷是九萬,可謂精確。如果考慮到那個命令有戰前動員的意思,不宜誇大敵軍實力,則更加精確。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被歇後語譏為非大將之才的廖化,認識都比姜維清醒:“‘兵不戢,必自 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他苦勸姜維,“連年征伐,軍民不寧,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閒之輩”,不要“強欲行難為之事”。 兵猶火也,不戢自 焚。戰爭是柄雙刃劍,搞不好傷不到別人,卻砍了自己。廖化指出了當時蜀軍的命門所在:智不出敵,力少於寇。智謀不比敵人強,兵力明顯比人家弱。這樣的狀況,有個比較好聽的說法,叫做知其不可而為之。可問題在於,誰有那樣的權力,把戰爭強加於蜀國百姓頭上?上面關於蜀國前後期的人口數據,來源不同,直接對比未必合適,但有一點還是要引起注意:《晉書·地理志》說,公元221年蜀有二十萬戶、九十萬人,《蜀記》則記載,到公元263年,這兩組數據分別為二十八萬和九十四萬。假定這兩組數據可靠,那麼在四十二年裡,蜀國戶數增加了四成,但人口的增長僅有百分之四強,兩者之間相差懸殊。這是怎麼回事?我們無法不聯想起蜀軍的連年征戰。 這些意見姜維當然都沒有聽。




姜維最大的悲劇在於,他還是個飽學之士,正人君子,一心為公。名臣郤正這樣評價他:“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如果是個小人佞臣壞蛋,我們大可扔下書卷,罵兩句解恨,但對於姜維,又實在不忍加之惡言。曾經有人這樣評價南宋奸相賈似道:“閫才有餘、相才不足”。當時南宋稱安撫使、制置使為閫帥,基本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只不過兼管部分民政。讀到這個評論,我經常會想起姜維。儘管他從來不曾居於相位,但自公元253年費禕醉酒、被魏國降將郭循刺殺之後,姜維在群臣中對蜀國的影響最大,幾乎將整個蜀國都綁在自己的戰車上,不是丞相也差不多。 將忠良姜維與奸臣賈似道並舉,感情上過不去,但結果確實很像。我們當然不能將蜀國的快速滅亡歸咎於姜維。當時黃皓亂政,後主昏庸,都是亡國之因。可儘管如此,還是得指出姜維在防衛部署上的重大失誤。這個部署就是所謂的“斂兵聚谷”。 前面說過漢中的重要。除了諸葛亮,蔣琬和費禕都曾長期在此駐紮。從魏延鎮守漢中開始,險要之處都設立營寨,充實兵力,敵軍進攻則憑險據守,使其難入一步。諸葛亮死後,魏國大司馬曹爽為了樹立威信,貿然伐蜀,王平禦敵,也採取這個辦法,最終曹爽只得無功而退。姜維認為這是防禦姿態,無法達到殲敵的目的,於是建議朝廷,廢除散落各處的營寨,全軍集中起來,分別駐紮於漢、樂二城。軍事上的事情,主要靠姜維拿主意,因此朝廷自然要採納,於是便令漢中都督胡濟退駐漢壽、監軍王含駐守樂城(今陝西勉縣東),護軍蔣斌駐守漢城(今陝西城固東)。 這個辦法貌似積極,其實弊大利小,等於是放棄險要,自拆樊籬,很快就顯出惡果。後來鍾會攻漢中,幾乎就是探囊取物。 以往人們責難姜維,主要著眼於他後來的假投降。這個觀點未免迂腐。姜維最大的失誤主要集中在兩點:戰略而言,不該頻繁用兵,九伐中原;戰術而言,不該“斂兵聚谷”,放棄險要。這跟直接拋棄漢中差不了多少。 南宋郭允蹈在《蜀鑑》中,甚至直接以後面這個原因,指責姜維誤國亡蜀: “蜀之門戶,漢中而已。姜維之退屯於漢壽也,撤漢中之備,而為行險僥倖之計,則根本先拔矣。異時鐘會長驅直入,曾無一人之守,而敵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鄧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智者而能見。嗚呼,姜維之亡蜀也。”



即便沒有鄧艾奇兵出江油,蜀國已經不支,原因都在於姜維的部署失誤。這個看法當然未免偏激。蜀國之亡不在姜維,甚至也不在黃皓與劉禪,只在自身實力不濟。當然如果換個角度,黃皓與劉禪也可以歸入蜀國的實力,只不過是負值而已。 姜維的才幹,在蜀國後期確實比較突出,但卻只有邊帥之能,遠非宰輔之用。諸葛亮選擇這個接班人,不能算作成功。


昭烈名臣


看三國演義,三國志,對這個人印象很好。

忠,雖說是降將,但以蜀漢來講算是撥亂反正吧。之於諸葛丞相,之於蜀漢,殫精竭慮至死,稱得上忠。

勇,繼承丞相遺志,堅持北伐,名將也。

悲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奇正相依,殫精竭慮最終死節,可謂悲壯。

親,天水人,算是自己的半個老鄉,自然很有親切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