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在靈峰寺重新登車前往普化寺的時候,導遊給我們每個遊客都發了一套“祈福”用品,包括一條祈福帶、一盞蓮花燈和一個五臺山崖柏手串。儘管大家都知道這些東西不值幾個錢,但還是為“牛人專線”想的如此周到而感到特別高興。

普化寺位於臺懷鎮寺廟最集中的區域,依山面水,是五臺山為數不多的幾座建在平地上的寺廟。普化寺始創於明代,本為佛教寺廟,明末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被道教所佔,改稱“玉皇廟”。清康、乾時期,五臺山佛教得到了皇室的大力扶持,玉皇廟又成為佛寺“廣宗寺”的下院。清末民初,玉皇廟為“九宮道”霸佔,演變成儒、釋、道共居的寺廟,並改稱“普化寺”。新中國成立後,九宮道被取締,玉皇廟重歸佛門,但繼續沿用了“普化寺”名稱。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山西五臺山風景名勝區 寺前小照壁紅色壁心上書有“普化禪師”四個行書黃色大字,遠遠即可以看到,格外醒目。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小照壁背後的大照壁為普化寺的一大亮點,是五臺山數一數二的照壁傑作。這座大照壁長達15.6米,是五臺山諸多照壁中最長的一座。我國中原地區傳統照壁的樣式一般有“一”字形和“八”字形兩種,尤以“一”字行居多,而眼前的照壁卻是雲南白族地區比較常見的“三滴水”樣式,即中間高兩側低。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照壁基座和壁身由磚石砌築而成,頂部為磚雕仿木屋簷。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正面壁心嵌有三幅圓形石雕,中間一幅為“福祿壽三星”。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右邊一幅為“渭水求賢”。“渭水求賢”說的是周文王拜訪姜子牙的故事。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左邊一幅為“文王別子”。“文王別子”說的是周文王被自己的第一百個兒子雷震子搭救後父子分別的故事。

由於“360百科”和“百度百科”的“普化寺”詞條都把“文王別子”錯弄成了“文五別子”,結果繆種流傳,導致不少遊記以訛傳訛。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照壁須彌座的四角雕有四位金剛,似有力撐千鈞之力,形象生動。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在“福祿壽三星”石雕下面隱約可以看到一條用紅色塗料寫成的標語“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應該是60多年前“抗美援朝”時期留下的“題記”。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穿過磨磚砌築的拱形山門,即進入普化寺的第一進院落。從照壁的背面看照壁,壁心同樣有三幅圓形石雕,中間為“觀音、善財、龍女三聖圖”,兩邊為龍的圖案。這時候才注意到,照壁明間屋脊上的正吻少了一個,不知道其中是不是有些故事。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觀音、善財、龍女三聖圖”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第一進院落的主殿天王殿為硬山頂,面闊五間,明間和兩次間闢有拱形門洞。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與磚石砌築的照壁風格相一致,天王殿的主體也是磚石結構,石礎、樨頭、檻牆、拱圈皆以精美的石雕裝飾,內容多為佛教故事和花卉人物。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芭蕉洞石雕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精雕細琢的石雕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明間門楣上懸有一塊“普化寺”石雕匾額,刻制時間是“民國拾四年清荷月”。以此時間推算,匾額的刻制當在九宮道佔據普化寺期間。也就是說,這座非常有品位的天王殿建築竟然是“歪門邪道”的九宮道所為。門兩側雕有一副尺寸很小的門聯“皈依三寶極樂地;遵守五戒未來天”。

殿內正面木雕絞龍柱佛龕內為木雕彌勒佛像,背面為佛祖的護法天神韋陀菩薩,兩壁塑有四大天王和哼哈二將。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殿前的一對石獅子不但獅子主體精雕細琢,就連基座也是不可多得石雕的精品。導遊介紹說,這對石獅子在五臺山超過百對兒的石獅子中屬翹楚之作。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第二進院落的主殿大雄寶殿為單簷歇山頂,面闊三間,四周有廊。該殿的各種裝飾木雕、彩繪是一大亮點,從中可以想象當年建造時是頗下功夫的。

殿內正面供奉的是結跏趺坐的釋迦牟尼和文殊、普賢兩位菩薩,也就是所謂的“華嚴三聖”。背面供奉的是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三位並稱“西方三聖”。細心的遊客會發現,殿內南北兩邊的十八羅漢中竟然還有一位女子。這位女子就是釋迦摩尼的生母摩耶夫人,也是佛教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羅漢。在五臺山眾多羅漢群中,出現女羅漢的形象僅此一例。殿後明間設有一道板門,左右兩側分塑老文殊像和送子觀音像。這座文殊像是五臺山唯一的老文殊形象。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第三進院落的主殿三佛殿為硬山頂,面闊五間,原稱玉皇殿,1986年改建成三佛殿。正趕上三佛殿維修,未能進入。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在三佛殿後面的山坡上,是一座建於2000年的新佛殿,因其背後就是天然仰天大佛所在的山峰,所以該殿被命名為“臥佛殿”。臥佛殿為重簷歇山頂,面闊達到九間,四周出廊,氣勢不凡。殿內塑有一尊重達1.5噸的銅質貼金臥姿佛像,面容秀美,臥態安詳。

我們的旅遊大巴到“萬佛閣”的時候,雨已經很大了,到處都是急匆匆找景點的遊客。大量的雨傘遮擋了人們的視線,讓大家格外擔心跟丟了導遊,都深一腳淺一腳地緊跟在導遊的後面。雖然下著雨,但萬佛閣南面的廣場仍然聚集了許多焚香、點燈的遊客。我著急去看景點,女兒卻一定要冒著雨去點燃她的心願蓮花燈。萬佛閣規模不大,滿打滿算只有兩進院落,且主要建築萬佛閣、五龍王殿和戲臺都集中在頭一進院子裡。與一般寺廟主要殿堂沿中軸線排列不同,萬佛閣的三座主要建築分別處於一座院子的東、南、北三個方向上,類似中國北方的“四合院”。萬佛閣在建築佈局上之所以如此特殊,與其曾經是“塔院寺”的屬廟而非獨立寺廟有關。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五龍王殿,也就是俗稱的五爺廟,始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五龍王殿的殿堂樣式比較特別,為單簷歇山頂主體建築前加捲棚頂抱廈。這種建築樣式在一些寺廟的拜殿都有采用,主要是為了擴大祭拜區域的面積,增加祭拜區域的容積。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史載,五龍王殿在清代初建時只有現在的單簷歇山頂主體部分,當時為捲棚頂。隨著五爺廟香火的日益興盛,殿內的祭拜區域愈顯狹小,於是考慮對五爺廟加以改造。但由於其周邊建築已經定形,大規模拓展已經不可能,最後只好選擇了將原捲棚頂改為歇山頂,並在殿前增加抱廈的方法。儘管如此,當天在五爺廟前等候祭拜的人還是把整個抱廈擠了個水洩不通,女兒排隊排了足有40分鐘,才和“五爺”搭上話,傾訴了自己的心願。

稍有宗教知識的人都知道,龍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靈,與佛教沒有什麼關係,因此佛教寺院一般不會出現龍王的形象。而五臺山五龍王殿這種雜糅神靈的出現,據說與文殊菩薩從東海龍王處巧借清涼石讓五臺山變為清涼世界的神話傳說有關。在這個神話傳說中,五個來討要清涼石的小龍王被文殊菩薩降服後分別居住在五臺山的五個臺頂,其中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司五臺山的耕雲播雨。老百姓為了感謝為民造福的五龍王,於是修廟對五龍王加以供奉,始有五龍王殿。而民間有關“五爺”曾經搭救過康熙皇帝的傳說,則進一步強化了五爺廟的神秘色彩,也成為善男信女對“五爺”篤信不疑、趨之若鶩的不竭動力。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五龍王殿對面的歇山捲棚頂戲樓建於清代,臺口一副對聯“上下五千年事事非非重現;縱橫十萬裡因因果果必應”既是在說戲,也是在說人生,是所謂“戲如人生”。

一般來說,戲樓這種中國土生土長的東西是不會出現在佛寺當中的,因為人們通常認為佛祖和觀音們是喜歡清淨的,不喜歡鑼鼓的吵鬧。那麼在五龍王殿對面為什麼會出現一座戲樓哪?原來這和傳說中“五爺”非常喜歡看戲有關,老百姓為報答有求必應的“五爺”,投其所好,就在五龍王殿的對面建起了戲臺,並在每年農曆六月請戲班子、劇團大唱幾天,讓“五爺”開心。

接下來要去的寺院是擁有五臺山標誌性建築物大白塔的塔院寺。塔院寺原是大華嚴寺的塔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擴充建寺,始稱塔院寺,是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漢傳佛教十大寺之一。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從萬佛閣出來右行幾十米,即是通往塔院寺的長約百米的甬道。甬道起點是一面照壁,繼續向前是一座建於明代的四柱三門三樓木牌坊,坊額為“清涼勝境”。這座木牌坊的斗拱數量繁多,令人眼花繚亂;歇山式屋頂碩大,氣勢不凡。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甬道盡處臺階之上,是樸素無華的三開間硬山頂山門。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天王殿為歇山頂,面闊三間,簷下懸“敕建護國大塔院寺”豎匾。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天王殿殿門緊閉,遊人和香客需要從東邊的掖門進入。在天王殿簷下避雨的時候,偶然望向東邊的鐘樓,發現一個年輕的喇嘛正躲在鐘樓下面的門洞裡用手機拍攝寺院裡的景色。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兩個同樣獻身佛門的年輕人,此時此刻,一個專心向佛,一個以天性示人,看似相悖,實為人的兩面。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天王殿殿北,是面闊五間歇山頂的“大慈延壽寶殿”,也就是通常佛寺中的大雄寶殿。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較高的一通碑頭雕有二龍戲珠,且為五爪龍,碑座的雕刻為兩條雲龍圍繞著菩提樹,碑額為“敕重建大塔院寺碑記”。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碑座的雕刻為兩條雲龍圍繞著菩提樹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從碑記中知道,“大慈延壽寶殿”為明萬曆七年(1579年)萬曆帝為其生母慈聖皇太后李氏所建,意在祝福母親益壽延年、萬壽無疆。

大雄寶殿之後,即是著名的大白塔。大白塔的正式名稱為“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塔”,是中國現存的佛骨真身舍利塔之一。據成書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的《清涼山志》記載,此地在東漢明帝(57年至75年在位)時已經建有佛塔。當時西域僧人摩騰發現五臺山臺懷鎮一帶頗似佛祖所說的聖山靈鷺山,並有佛塔存在,遂上奏漢明帝開始在五臺山修築寺院。從北魏(386年至557年)時已稱“顯通寺”為“大浮屠寺”,即“大塔寺”來判斷,那時候大白塔已經聳立在這裡了。隋文帝時,大白塔被選中供奉佛骨舍利,始稱“慈壽塔”。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塔身上雕刻的精美佛像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先是圍著大白塔轉了一圈,從不同方向給塔院寺的這位主角拍照,然後應女兒的邀請跟著香客和遊人一起轉塔。環塔一週接近百米,疾步兩圈下來鬢角已經見汗。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寺院的最北端是一座面寬五間的兩層三重簷硬山頂樓閣,頂層簷下懸“大藏經閣”匾額。這座藏經閣現存漢、蒙、藏多種文字經書二萬餘冊,其中包括2000餘冊宋元明清善本經書,是名副其實的“大”藏經閣。

一二層簷中間的紅色匾額“金粟來儀”為康熙帝御題。“金粟來儀”一語源自南朝梁王簡棲的《頭陀寺碑》“金粟來儀,文殊戾止”。其中的“金粟”為佛名,即維摩詰大士。一層簷下的橫匾上刻有乾隆帝的一首七言絕句“兩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壞有名言。如尋舍利及絲髮,未識文殊與世尊。”詩中所說的兩塔,一指大白塔,另一個則是指供奉文殊菩薩遺發的佛塔。按照乾隆帝詩中的說法,至少在乾隆年間(1736年-1796年),那座文殊菩薩遺發佛塔已經不存在了。

雨越下越大,導遊帶著我們一路疾行前往“殊像寺”。走到半途,發現好幾個團友掉了隊,導遊讓我們這些人先走,她得折回去找那幾個走丟的人。

殊像寺創建於元代,明代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和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兩度重修,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山並稱五臺山五大禪林,也是五臺山漢傳佛教十大寺之一。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我們從東面進入殊像寺,直接就來到了天王殿前。天王殿面闊三間,磚石結構,懸山頂,殿額“殊像寺”是趙樸初手筆。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殊像寺有三進院落,主要部分大多集中在第二進。第二進院落的正北為大文殊殿,東為珈藍殿,西為祖師殿。大文殊殿面闊五間,重簷歇山頂,是五臺山臺懷中心區最大的佛殿。殿聯“大乘開寬路道本鷲峰;名山選佛場景繞鹿苑”中的“鷲峰”即靈鷲峰,是傳說中佛祖釋迦牟尼居住和說法的神山;“鹿苑”是釋迦牟尼成佛後初轉法輪的地方。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由趙樸初題寫的“大文殊殿”匾額。

殿內供奉的文殊菩薩騎獅像高達9.3米,菩薩和坐騎都塑造的非常傳神,是五臺山眾多文殊菩薩像中的上乘之作。殿內兩山及後壁是一組長達48米的懸塑,再現了佛經裡文殊菩薩教化成熟的五百羅漢奔赴文殊菩薩故鄉舍衛國,朝拜文殊的故事。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殿前西側的《行實碑》立於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是一通記載鐵林果禪師在五臺山主持建造鎮海寺觀音閣、大規模重修殊像寺、圓照寺事蹟的“政跡”碑。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東配殿“伽藍殿”,從殿聯“赤面赤心扶日月;青龍青史鎮乾坤”即可以猜出“殿主人”是關公。關公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武聖人能與佛教結緣,應該是佛教這種外來宗教在東來過程中不斷本土化的重要標誌。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西配殿“祖師殿”,從殿聯“面壁九年歸覺路;踏蘆一渡脫迷津”可以知道,其中供奉的一定是達摩祖師。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大文殊殿背後是藏經閣,是殊像寺中軸線上的第三重大殿,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兩位高徒迦葉、阿難。

出來的時候走的是殊像寺的山門,發現這座山門正在建設中,還未完全完工。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晚餐是在離殊像寺不遠的“全素齋”享用的“全素宴”。滿桌看似有魚有肉,葷素齊全,實際上貌似“魚”、“肉”的葷香都是由豆製品“偽造”而成,而且吃在嘴裡還真有那麼點肉的味道。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清涼山一盞明燈“全素齋”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色、香、味俱佳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是不是很像土豆燒牛肉?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說這是素菜,你信嗎?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味道不錯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入住的“五峰賓館”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五峰賓館”號稱五星級,客房標準顯然達不到,但華麗、壯觀的大堂確有五星級的派頭。偶然翻看賓館總經理給賓客的致辭,不小心挑出了兩個錯別字,並非常認真地給總經理先生留下了一張便箋。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早上起來出來散步,看到遠處的山峰雲霧繚繞,山頂已被白雪覆蓋。幾位南方來的遊客興奮不已,不顧距離太遠,手機、相機照個不停。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讓大家沒想到的是,早餐後我們的行車路線就是翻越積雪的高山,眼看著積雪的高山由遠景逐漸變為近觀,大家的高興勁兒迅速達到了頂點。

人說山西好風光——五臺山(下)

旅遊大巴雖然在山頂略作停留,但可能是考慮到遊客的安全,導遊和司機並沒讓大家下車觀景。在深秋的五臺山上賞到雪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也是此次山西之旅的一大意外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