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在生活中进行深度反思?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的目光所及,通常看到的都是一个个表面的现象,如果想要透过表面的现象看到更多的东西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观察和思考,大量增加真实和繁密的细节信息,不断的反思和行动,才能有更多的抽象理念和具体事实。


我们应该如何在生活中进行深度反思?


我们在做完一件事后该如何进行反思呢?通过学习与自我认知观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解:

1.信息反思:

在做这件事时我应该利用哪些信息?其中有哪些信息是最关键的因素?

这些信息是从哪些渠道能获得?

是否遗漏哪些信息?

2.预期假设:

做事之前,是否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形成一个正确的预期?

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预期?

预期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意外,该如何去及时应对?

3.结果总结:

怎么描述与评价这件事的结果?

在描述和评价这件事的结果我用了哪些指标?这些指标是否需要改进优化?

结果需要如何改进?

4.进度跟进:

事情的进度适合吗?是太快还是太慢?是什么隐私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当进度出现问题该采取什么措施补救?效果会如何?

5.工具:

在完成这件事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什么工具?

哪些工具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何改进现有的工具发挥更好的效果?

6.个人情绪:

在做这件事时,我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样的?是否对事情有所影响?

7.事情阻碍:

这件事中会遇到哪些阻碍?其中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该怎么攻破这些阻碍?我需要通过什么持续的努力来减少这些阻碍?

8.优势:

在完成这件事中,我需要发挥什么样的优势?是否完全发挥出来?

我的主要收获是什么?我的哪些知识和能力能得到提升?

9.意义存在:

这些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对我的短期生活和长期生活有什么影响?

我又发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意义?


我们应该如何在生活中进行深度反思?


以上的问题可以作为示范之外,在行动中反思,还需要注意多三个关键要素:

1.保证及时性反思

反思一定要及时。最好能在做完一件事后的几分钟内开始反思,因为这时的记忆中保存着大量的事情相关的细节,被遗忘和扭曲的细节是最少的,反思就会忠实于事情的原貌、反思不必花费大量的思考,只需要花上一分钟去细想就可以了。因为哪怕是一分钟的反思总比不反思强得多,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可以把反思后的结论写在纸上。

2.梳理反应链

我们每次阅读一本书籍时,就能看出这本书的脉络是什么样的,那么反思一件事情时,也应该看出这件事它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如何转折、如何结束的,过程中的起因、阻碍和关键点是什么,这些相关的因素便组成了一条完整的反应链。梳理反应链也有助于我们对未来的事情发展有所预判,知道事情背后的运行机制就便能更好的掌握事情的过程。

3.关注意外现象

我们做事情都是追求顺顺利利,最好不要出现意外,但意外现象都是无法避免的,有时候事情的结果超出了我们的期望,让我们目瞪口呆。意外结果并非本身有多特别,只是在于它落在我们原有的认知之外,因此关注意外事件就是打开我们认知局限性的方法。

在反思时,我们应该刻意保持对意外现象的敏感,克服原有的思维上的惰性,通过理解意外来拓展认知和行动的边界,将一件坏的结果转换成一个好的行动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