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抗日戰爭時期的74軍軍歌?

藝嶼Eyesvot


如何評價抗日戰爭中的74軍軍歌?

74軍是抗日戰火中成長起來的百戰之師,是抗日戰爭中參加戰役做多,戰績最輝煌的國民黨軍隊。74軍曾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多項戰役。抗日戰爭勝利後,74軍整編為74師,被稱為天下第一師,御林軍。

74軍在淞滬戰場上成立,由王耀武51師(下轄151旅的301、302團和153旅的305、306團)和俞濟時58師(轄2個旅、4個團,並配屬炮兵、工兵、輜重兵各1個營,全師總人數達10923人)組成。俞濟時擔任第一任軍長。

淞滬會戰後,74軍先後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蘭封會戰,1938年7月德安戰役、1941年上高戰役、第二次長沙會戰、1943年常德戰役、1945年湘西戰役。

這一切,在74軍軍歌中都有體現:

起來,兄弟們,是時候了!我們向日本強盜反攻。它,強佔我們土地,殘殺婦女兒童。我們保衛過京滬,大戰過開封,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我們是七十四軍將士,抗日的先鋒!七十四軍將士,抗日的先鋒!
我們在戰鬥中成長,我們在炮火裡相從。我們死守過羅店,保衛過首都,我們馳援過徐州,大戰過蘭封!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我們是人民的武力,愛國的先鋒!民族的武力,愛國的先鋒!
起來!兄弟們,是時候了!!踏著先烈的血跡,瞄準敵人的心胸,我們愈戰愈勇,愈殺愈猛!我們抗日必定勝利!建國必定成功!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我們是國家的武力,民族的先鋒!抗日必定勝利!建國必定成功!

74軍,不愧是抗日戰爭中的國軍第一主力,尤其是1941年全面裝備蘇式裝備後後,火力比一般中央軍高出不少。

在國軍序列中,個人為抗戰做出傑出貢獻,可以得到青天白日勳章和國光勳章。整個抗日戰爭,國軍總共頒發了120多枚青天白日勳章,74軍僅僅得到了一枚,頒發給了上高戰役中的王耀武。

上高戰役中,王耀武擔任了74軍軍長,張靈甫擔任58師副師長。74軍協同70軍、49軍、72軍在羅卓英帶領下對日本乙種師團34師團進行圍攻,34師團在損失慘重後只好撤退。在這場戰爭中,只有王耀武和羅卓英得到了青天白日勳章。

而在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德安大捷中,並沒有頒發青天白日,可見這場戰鬥戰績極其有限。至於說德安大捷被田漢變成話劇,讓張靈甫的“敢死隊隊長”成為抗戰偶像,更是無稽之談。

國軍不傻,德安大捷全殲116師團,居然一個青天白日勳章都不發,張靈甫能嚥下這口氣?

如果說青天白日勳章不能全面代表74軍在抗戰中的地位的話,4面飛虎旗更有說服力。

飛虎旗始於1935年,“凡部隊、艦艇、航空隊或要塞,於戰時特著忠勇之戰功者頒給之”。到1949年國民政府退出大陸之前,共有192人獲得“青天白日勳章”,但獲得“飛虎旗”的團隊只有20個,因此,如果能得到這面旗幟,絕對是值得驕傲一生的榮耀。

可是就是這個飛虎旗,在整個抗日戰爭中,總共才頒發出去20多面,可見他的含金量之高。在常德會戰中,第74軍司令部、第57師和炮兵團3面飛虎旗。此時的74軍軍長是王耀武、57師師長是餘程萬、炮兵團團長是金定洲。網絡紅人張靈甫還是沒有飛虎旗。

抗日戰爭最後一戰,湘西會展,王耀武擔任第四方面軍總司令,帶領74軍、100軍、73軍、新六軍、十八軍抵抗日軍對芷江機場的進攻。殺敵3萬,自損2萬多,戰績十分輝煌。其中施中誠軍長、張靈甫副軍長指揮的74軍,再一次獲得了飛虎旗。

很多人一說74軍,就談張靈甫,其實74軍的真正締造者,應該是王耀武將軍。王耀武在解放戰爭中受到排擠,不能帶嫡系軍隊,最後在濟南戰役中被俘虜,經過改造成為新中國公民,這是歷史大勢,浩浩湯湯,無法阻擋。反倒是張靈甫,帶著重裝部隊上了孟良崮,毀掉了王耀武一手打造的這支抗戰鐵軍,被稱為當代馬謖。

74軍軍歌,總是能和話劇《德安大捷》以及張靈甫的敢死隊隊長形象聯繫在一起,所以,這首歌的真實性存疑,有可能是孟良崮戰役後偽造出來的。

不管怎麼說,王耀武指揮下的74軍,是國軍中戰鬥力最強,戰績最輝煌的一支軍隊,這一點不容懷疑。


歷史知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74軍,抗日鐵軍,該軍的榮耀使用無數官兵包括張靈甫本人的鮮血寫成的。

從1937年淞滬會戰開始,直到1945年最後的雪峰湘西會戰,74軍參加無數次大會戰,為國家民族立下無數戰功,赫赫威名、無需多說。

多次戰役,74軍傷亡超過百分之五十,卻堅持作戰,殺傷了大量日寇。

常德會戰中,駐守常德的74軍57師面對數倍日軍圍攻,孤軍堅守長達18天,8500人僅有100多人突圍,其餘全部壯烈犧牲。

城破之時,57師發出絕命電,直到今天仍然讓人感慨萬分: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師部,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並祝勝利。74軍萬歲!蔣委員長萬歲!中華民國萬歲!

他們是中國的民族英雄!

至於74軍軍歌只是記載了該軍和日寇的浴血奮戰。歌詞雖然簡單,卻也氣壯山河:

《74軍軍歌》 (田漢作詞、任光譜曲)

起來,兄弟們,是時候了!我們向日本強盜反攻。它,強佔我們土地,殘殺婦女兒童。我們保衛過京滬,大戰過開封,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我們是七十四軍將士,抗日的先鋒!七十四軍將士,抗日的先鋒!

我們在戰鬥中成長,我們在炮火裡相從。我們死守過羅店,保衛過首都,我們馳援過徐州,大戰過蘭封!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我們是人民的武力,愛國的先鋒!民族的武力,愛國的先鋒!

起來!兄弟們,是時候了!!踏著先烈的血跡,瞄準敵人的心胸,我們愈戰愈勇,愈殺愈猛!我們抗日必定勝利!建國必定成功!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我們是國家的武力,民族的先鋒!抗日必定勝利!建國必定成功!


薩沙


軍歌 “起來!弟兄們,是時候了。我們向日寇強盜反攻!他,強佔我們的國土;他,殘殺我們婦女兒童!我們知恥,我們負重,我們是國家的武力,我們是民族的先鋒!我們在戰鬥中成長,我們在炮火裡相從。我們死守過羅店,保衛過南京,馳援過徐東,大戰過蘭封!南潯線上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 這些年,關於田漢奉郭沫若之命創作話劇《德安大捷》併為74軍軍歌撰寫歌詞之說甚囂網上,但遍查田漢年譜與文集,卻全無此記載,有關當年老藝人的回憶,也從無說起。那麼這一說法始於何時?原始的出處又在哪裡呢?有無劇本全文呢?

本人學識寡漏,能查到的最早出處是 《江西抗戰親歷記(之二) 總第17輯》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西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1985 《田漢為抗日有功的七十四軍作軍歌》,作者吳鳶時任74軍參謀處中校科長。 另據文史學者杜青老師編著《活著,就是見證 上高會戰親歷者口述歷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06,第107頁記錄:原74軍51師野戰補充團衛生隊長劉廣基回憶.所謂田漢作曲的74軍軍歌原本就是5l師師歌,他不會記錯。他要和傳播74軍軍歌的人探討探討。

劉廣基說.抗戰時沒聽說過有74軍軍歌,現在卻有了,他很是不解。 劉老先生還回憶長沙大火後,74軍被命令原地整訓,駐地為長沙北大馬路(今湘雅路)一帶,衛生隊駐地則在北大馬路靠湘江邊的一棟小樓裡。 長沙整訓時,田漢先生為51師寫了一首師歌,51師官兵操練行進都高唱這首歌,一直唱到抗戰勝利。 以上兩位親歷者的回憶有衝突,那我們還是檢索文獻資料吧!

田漢先生根本沒有為張靈甫創作話劇《德安大捷》。我查過田漢先生的文集,田漢先生一生創作了20個劇本,根本就沒有一部叫《德安大捷》的作品。田先生只創作過一部以長沙大捷為背景的話劇《勝利進行曲》,主角是薛嶽將軍。 任光先生也根本沒有為七十四軍創作軍歌。我查過任光先生的作品名錄,根本沒有看到有七十四軍軍歌這部作品。


李三萬的三萬裡


第74軍軍歌創作於“德安大捷”(萬家嶺大捷)戰後,詞作者是時任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少將廳長田漢。

江西省德安縣磨溪鄉萬家嶺,抗日鐵軍第74軍1938年秋在此取得“萬家嶺大捷”,與兄弟部隊一起痛殲日寇11軍第106師團主力17700餘人,生俘100餘,師團長松浦純六郎僅以身免,第74軍等部隨即轉入反攻,收復九江以南全部失地,有力阻止了日酋岡村寧茨的南進企圖,為武漢會戰的佈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也是後來的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的成名之戰,亦稱“德安大捷”。

在一年前的淞滬戰役中,第74軍還是二等主力,之前排列著若干德械師、胡宗南第1軍、羅卓英第18軍等一串王牌部隊名頭,而萬家嶺大捷之後,第74軍一躍成為中國軍隊首屈一指的絕對主力,並且特別調入第57師增補,“三五部隊”終於聲名鵲起,從此成為令日寇膽寒的虎之師,日軍第11軍司令部特別指示各部:今後作戰遇到第74軍,要特別予以注意。

(時任第74軍軍長俞濟時)

1938年9月底,岡村寧茨為了迂迴“南潯鐵路”方向策應武漢會戰,糾集第27、第101、第106師團組成山下兵團,攻陷九江後分兵進犯德安、瑞昌一線中國軍隊,該部第106師團試圖孤軍穿插萬家嶺、張古山附近之山地,切斷駐守德安地區的武漢衛戍區第一兵團的後路,被兵團司令薛嶽發覺,不動聲色地調動該兵團所屬之第4軍(歐震)、第66軍(葉肇)和第74軍(俞濟時)等部,完成了對日軍106師團的戰術包圍。

戰至10月7日,第一兵團發起總攻,第74軍51師王耀武部負責收復日軍佔據的張古山高地,由153旅旅長張靈甫直接指揮三個團主攻,中日雙方在此反覆爭奪五次,51師終於完全佔領張古山,徹底封閉了第106師團的退路。



(第51師師長王耀武)

日軍即將面臨一個師團全軍覆滅的史無前例的困境,直接上級第11軍司令岡村寧茨緊急調動三個支隊增援,第11軍的上級“華中派遣軍”司令畑俊六組織空投了200多名聯隊長以下軍官,用以挽救瀕臨覆滅的第106師團。經十天十夜苦戰,該師團四個步兵聯隊被打的幾乎片甲不留,師團部及直屬隊在逃往九江的路上,再被薛嶽預先設置的一團伏擊,一戰打成空殼。

岡村對106師團在萬家嶺的慘敗一直耿耿於懷,當即給國內的熊本等四縣知事寫信稱:第六師團已成為日本第一強大師團,第106師團成了日本第一軟弱師團。由於第106師團需要大量兵員補充,凡是聽說被撥入該師團的補充兵,無不痛哭。薛嶽和第74軍的這一仗,把106師團打成了在日本臭大街的部隊。



(第153旅旅長張靈甫)

萬家嶺大捷後,薛嶽接替陳誠榮升第九戰區司令,傷亡9000餘的第74軍奉命赴長沙整補;軍委會政治部田漢廳長等親往醫院看望傷員,瞭解萬家嶺大捷真實戰況後,立即編排了活報劇《德安大捷》進行慰問演出,並揮筆作詞,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軍歌:

《74軍軍歌》, 田漢詞 任光曲

“起來,弟兄們,是時候了。我們向日本強盜反攻。他,強佔我們國土,殘殺婦女兒童。我們死守過羅店,保衛過首都,馳援過徐州,大戰過蘭封!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踏著先烈的血跡,瞄準敵人的心胸,我們愈戰愈勇,愈殺愈勇。抗戰必定勝利!殺!”

度度狼gg


訓練中的國軍,頭戴英式鋼盔

(本文由桌面戰爭兵棋原創撰寫,圖片來源於網絡。“桌面戰爭兵棋”專注于軍事領域的耕耘,堅持原創,堅守初心。歡迎您的指點。)

其實我也一直想說說七十四軍,當然,不是說他的漣水,也不是說他的孟良崮。而是說說這支兩次榮獲飛虎旗,被日軍恨的牙癢癢的“支那虎部隊”,被譽為“抗日鐵軍”的軍委會直屬攻擊軍。我個人觀點一直都是內戰不值得誇耀,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近現代中國最讓服氣的軍人是“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的彭德懷。

彩色國軍照,同樣佩戴英式鋼盔

七十四軍和國民黨其他王牌不同的是,他沒有“土木系”十八軍歷史的源遠流長,也不像第五軍戰前就是中國首支“鐵馬雄師”,更沒有新一軍那樣的全美式美械訓練,這是一支在淞滬會戰戰場火線組建的軍級單位,也是一支在抗日戰場上打成王牌的部隊。七十四軍最早由51師和58師組成,58師是常凱申侍衛長俞濟時親手組建,在整編時接收了相當一部分德械,是中央軍典型齊裝滿員的精銳嫡系部隊;相對58師來說,王耀武的51師弱一點,但由於老王會做人,對手下也不錯,加上“宜黃”有功(我們只講抗戰,此處就不細講了),51師在各方面也算是較為不錯的;最後加入的施中誠57師相對於前兩個老大哥弱的不是一星半點兒,但是造化弄人,反倒是這支雜牌出生的57師打出“虎賁”的稱號。

美國攝影師拍攝淞滬會戰慘狀

七十四軍成軍首戰便是改變日軍由北向南戰略態勢的淞滬會戰,51師駐防羅店,58師駐防薀藻浜,均是戰線的關鍵點。中日兩軍在羅店、薀藻浜一線爆發了激烈的拉鋸戰,羅店甚至被日軍冠以了“血肉磨坊”之稱。是役七十四軍表現出眾,但也在日軍強大的海陸空火力下損失慘重。淞滬會戰結束後七十四軍來不及休整又馬上投入了南京保衛戰,雖然國軍整體表現低劣,但七十四軍,尤以51師表現出眾,多次擊退日軍猛攻。

佈防的國軍

1938年5月,經過補充休整的七十四軍又在薛嶽將軍的指揮下參加了蘭封會戰,蘭封會戰是為了掩護徐州主力轉移進行的支線作戰,這仗國軍打很不好,各方為了保存實力逃避作戰,此戰蔣介石首次處決了作戰不力的中央軍嫡系將領龍慕韓,最後不得不決開花園口大堤以阻擋日軍。但七十四軍在蘭封會戰中表現不錯,會同71軍(下轄三個經典德械師36、87、88師)重創了日軍第二師團,收復了內黃等地。

被日軍佔領的漢口大橋

打完蘭封戰役,七十四軍又馬不停蹄的參加了武漢會戰,又一次在薛嶽將軍的指揮下七十四軍會同其他參戰部隊在萬家嶺戰役中幾乎殲滅日軍106師團,是役七十四軍不僅牢牢的守住了師團後退的道路,還在全線總攻中一舉攻克核心陣地張古山。此戰也讓彼時的305團團長,日後的七十四軍第四任軍長張靈甫揚名(殺妻是罪,抗日是功,功不能抵過,但過也不能抹殺其抗倭之功)。

上高會戰

1941年3月,七十四軍又參加了被何應欽譽為“抗戰以來最精彩一戰”的上高會戰,此戰中國方面擊中4個軍圍殲冒進的日軍34師團,取得殲敵15000餘人的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一場全面勝利。是役七十四軍擊斃日軍第34師團長巖永少將,榮獲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和最高榮譽“飛虎旗”,從此七十四軍開始有了抗日鐵軍的美名。同年七十四軍還參加了第二次長沙保衛戰,也有著不錯的發揮。

常德會戰60週年照片

如果說此前的戰鬥都有友軍配合作戰,那麼常德保衛戰則是七十四軍的獨角戲。1943年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在衡山勇中將的率領下大舉進犯國軍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結合部。七十四軍57師8000餘人在師長餘程萬的帶領下進駐常德,在日軍的圍攻下堅守常德城16個晝夜,全師8000人幾乎全部陣亡,被譽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57師最後發出訣別電報:“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副師長、師副、政治部主任、參謀部主任,死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並祝勝利。74軍萬歲! ”此役過後雜牌出身的57師獲“虎賁”之稱。

湘西會戰戰役圖

1945年為了奪取芷江空軍基地,日軍發動了中國戰場最後一次大規模會戰“芷江攻略戰”(我方稱為湘西會戰或雪峰山戰役)。此役七十四軍再次身先士卒,給予日軍以重創,獲得兩面“飛虎旗”。1945年8月,日本投降,74軍空運南京受降,並擔任南京守備,因此被稱為“御林軍”。

七十四軍將領合影,前排左起邱維達、王耀武、俞濟時、施中誠

好了,就說到這裡了,後面就是成王敗寇的事情了,敗就是敗了沒什麼好說的。不過說七十四軍的時候棟哥腦海總有一部電視劇的名稱出現,“我的前半生”,好吧,我還是更願意記住七十四軍的前半生。記住這支抗日鐵軍,而不是常凱申的御林軍。


桌面戰爭兵棋


拋開政見不論,抗戰時期74軍打過不少惡仗硬仗,幾萬人為國捐軀,是國軍絕對主力,也曾讓日冦談虎色變、為之膽寒。這首軍歌反映了74軍的光榮戰史和豪邁誓言,它激勵將士們奮勇殺敵勇往直前。但在解放戰爭中,74軍逆歷史潮流而動,充當進攻解放區的急先鋒,最終難逃覆滅下場。一支抗戰時期的猛虎之師,就此煙消雲散,這是歷史給予我們的最好詮釋。


山中路過


74軍是國軍戰鬥序列佼佼者,大會戰幾乎都有他們身影。


春明花媚


在田漢和任光的所有作品集和年譜中均找不到兩人為74軍寫軍歌的記載。1990年之前也沒有資料有74軍軍歌的記載。分析一下網上所傳的歌詞可以看出現代穿越的痕跡,至今還沒有發現那個軍會把自己失利的戰鬥經歷寫入軍歌的,而張古山只是所謂德安大捷中的很小的一次戰鬥,不知道為何在歌詞中不提德安大捷不提萬家嶺,而偏偏弄出個營級規模戰鬥的張古山?從歌詞的文學水平來看更不想田漢的水平。至於網上流傳的明顯是現代人演唱的74軍軍歌的作曲水平,相信聽過的人都會有公正的評價。我是不相信譜出《漁光曲》和《打回老家去》的任光會寫出這樣一首即難聽又難以學唱的歌曲來的。


青春60後


張靈甫在向你招乎


夕陽無限好78矣


田漢作詞,由著名作曲家任光譜曲,創作了《74軍軍歌》,可歌可頌!

抗戰必定勝利!殺,建國必定成功!

我想在當時74軍軍歌一定鼓舞著全國人民心聲,此歌帶來希望帶來力量,鼓舞軍心,鼓舞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