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长三角一体化应突破体制瓶颈 建议建立先行试验区

徐匡迪:长三角一体化应突破体制瓶颈 建议建立先行试验区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上海报道

自2018年11月开始,占据全国地域面积1/26,人口1/6,经济总量1/4的长三角区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首届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其提升至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等高度。

近半年时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如何起步广受外界关注。4月20日,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 2019 春夏研讨会 长三角一体化:理论与对策”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院士徐匡迪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三角区域一体化起步应贯彻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突破体制瓶颈和条块分割的现状,并建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先行实验区进行制度、行政等经验方法的探索。

徐匡迪指出,从历史发展来看,长三角有五大特征:首先它是我国城市化最密集的地区,人口2.25亿人,占全国的16.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66%,这一数字已经基本达到国家对城市化的预期;其次,它是我国先进实体经济的引领区,GDP占到全国23.4%,汽车、造船和通讯产业占全国的26.23%、30.8%和29.9%;它还是科技和人才的集聚地,全国排名前10的院校占3所,排名前100的学校有23所,区域内还有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科院创新基地等;另外,它是经济对外开放、对内辐射的龙头,长三角进口贸易额62655亿元,占全国的44.48%,出口是114300亿,占全国的69.62%,各个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39%,经济活跃程度高;最后,它是我国金融服务业的重要保证,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28020.6亿元,上市公司的数量1219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上市公司融资占全国的29.54%。

长三角经济群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体化只需要完成“1+1+1+1=4”。“长三角不是现有的经济总量之和,而是要通过创新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徐匡迪强调。此前,习总书记到上海考察时也表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要在创新驱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对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如何起步,徐匡迪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要贯彻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是截长补段,是真正做到开放融合、相互促进、都有提高。比如江苏的乡镇企业发展得最好,上海也要向江苏学习。而不是搞区域内的行业分工,同类归并,是要贯彻习主席多次强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其次,要突破体制瓶颈,改变条块分割的现状,实现生产要素在长三角区域内有序自由流动,突破现存的各种行政、规章壁垒。可以向欧盟学习,虽然欧盟成员国策体制完全不一样,但商品可以自由流动。上海要率先向长三角各级、各类城市做好科技、金融、人才服务,帮助其走向国际市场。

最后,他建议一体化的实践可以从小到大,通过试点逐步推进。像京津冀城市群有雄安新区作为试点,粤港澳大湾区也有前海作为金融改革创新试点,长三角也可以在上海、江苏、浙江交界处划出一块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先行试验区,摸索到一体化的方法和经验以后在合适的时间做出规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