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生神靈

從前,在深山老林之中,有一個人丁稀少的村子,只有幾十戶人家。

有一天從外面來了個老獵戶,在村子裡定居下來。老獵戶打獵的手藝十分高超,出門不帶獵犬,也不帶許多工具,總是兩手空空的出山,但是每次總是滿載而歸,讓村子裡的人羨慕不已。

更加令人感到驚訝的但是,過了一段時間,老獵戶居然找人說媒,娶了村裡的一位老姑娘。

婚禮上,村裡的人還開玩笑,說新娘子正是如狼似虎的年紀,不要太過折騰,把老獵戶的一把老骨頭給折騰散了。有好事的人,還蹲在老獵戶家偷聽動靜。

第二天,村裡就有傳言,說老獵戶老當益壯,身體比年輕人還壯。也許是應了這個傳言,只見老獵戶媳婦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來。

老獵戶出山的次數也越來越頻繁,每次都帶回許多野物,其中不乏靈狐、白鼬這些平時難得一見的獵物。老獵戶用獵物換取了枸杞人參等補藥,給媳婦補身子,又在閒暇的時候,在自家的房子周圍,蓋起了房子。

村裡人笑道:“老獵戶,你這是想生幾個娃呀,一間大房還不夠你住的。”

老獵戶也不應聲,只是嘿嘿笑。

十月懷胎過後,老獵戶的媳婦生下了一個健壯的大胖小子。村裡人紛紛來道賀,畢竟在這個人丁稀少的村子裡,每增加一個人口,都是天大的喜事。

但是沒過多久,村裡就有人發現,老獵戶媳婦雖然還在抱著奶孩子,但是肚子居然又開始微微鼓了起來。

據說老獵戶總是用珍禽走獸的肉,加上各種滋補的藥材給媳婦補身子,所以她的臉色看上去總是紅撲撲的,不會像村裡其他孕婦一樣面如菜色,生下孩子之後元氣大傷。

村裡人瞠目結舌的發現,老獵戶家的孩子一個接一個的生出來,一直到第六年才停下來。老獵戶家一共生下了四個兒子,二個女兒。

老獵戶家的孩子,個個虎頭虎腦都,身體十分的健壯。那嗷嗷待哺的哭啼聲十分的響亮,讓村裡的媽媽們聽到之後,胸脯發漲。孩子們他娘一個人奶不過來,老獵戶平時就送些野味給村裡的年輕媽媽們,孩子吃不飽的時候,就去村裡找年輕媽媽們吃奶。

轉眼十幾年過去,老獵戶的孩子們都漸漸長大成人,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

老獵戶打獵手法高超,遠近聞名,連外村的姑娘也願意嫁過來。四個兒子都娶了外村的女人,二個女兒卻都嫁給了本村的小夥子。

兒子們繼承了老獵戶的優良傳統,都生下了不少的後代。算起來老獵戶的子孫已經有了三四十個,村裡的人口一下子多了起來。

老獵戶的兒子們,有種田的,有打獵的,還有出門做買賣的,家境一下子變得康裕起來。老獵戶年紀也已經很大了,出山也帶不回什麼像樣的獵物了,因此在家人的勸說下,漸漸的不出山了。

老獵戶有一個心愛的大孫,平時總和他一起睡。有一天夜裡,大孫從夢中醒來,發現旁邊的爺爺不見了。

大孫抹了抹眼睛,卻發現爺爺根本不在屋子裡。這深更半夜的,爺爺究竟到哪裡去了呢?

大孫懷著疑惑的心情又睡了下去,早上醒來時,發現爺爺已經回來了。

從此以後,村裡的人就常常能聽到豬圈裡,傳來豬受驚的聲音。隔天早上,便會發現豬圈傾破,家畜失蹤。

據說有人半夜聽到動靜,趕緊出去看,卻發現一隻吊睛白額的大老虎在自家門前徘徊,當場嚇得尿了褲子。

村裡的獵戶於是聯合起來,開始夜裡執勤,並且設置了陷阱,輪班守候著,等著老虎的到來。

但是這隻老虎好似有靈性一般,總是能繞開陷阱和埋伏的獵戶,叼走村裡的家畜。

大孫感覺到爺爺的異常,就跟母親說了這件事情。大人聽到後,也無言以對,只是讓大孫不要跟爺爺再一起睡。大孫不知為何要和爺爺分開,頓時哭鬧起來。

這時老獵戶從外面回來,手裡還提著兩手豬肉,說到:“乖孫,你為什麼哭啊?爺爺買了豬肉給你吃,你不要哭了。”

兒子對這件事情也感到很疑惑,於是晚上趁著老獵戶出去的時候,偷偷的跟在了後面。

沒過多久,就跟丟了老獵戶的蹤跡。回來的路上,卻發現老獵戶在小溪旁邊,用碎碗片在剃豬毛。

他心裡面,這時明白了爹爹的來歷,卻又無可奈何,不敢將這件事情宣揚出去。

“爺爺,今晚你不要出去買肉啊,我每天早上都找不到你。”大孫子對爺爺說。

這時候老獵戶的身子已經非常的虛弱了,說到:“好啊,乖孫。我今晚不去買肉了,但是我們出去散步好不好?”

看到大孫點頭,老獵戶又囑咐他這件事要保密,不要講給其他人聽。

於是到了晚上,爺孫兩人牽著手,往深山裡走去。

走著走著,山路邊突然出現了一間土地公祠,於是他們停下來休息。

“乖孫,我不回去了,你把我的衣服帶回去吧。”

只見老獵戶縱身一躍,衣服披在了土地公祠堂的屋蓋上,人卻不見了。月光下,只見有一隻吊睛白額的老虎,往深山處跑去。

大孫拿了衣服,哭著回家,和大人們說了這件事情。

村裡從此不再有老虎出沒的事情發生。

後來老獵戶的後代,曾經入深山去尋找白虎的蹤跡,但都無功而返。他們在周圍的村裡貼了賞格:找到白虎全屍的,賞銀一千,找到白虎屍骸一部分的,賞銀五百。但是如果白虎還活著,絕對不可以傷害它。

他們覺得白老虎已經年老體衰,恐怕是知道自己死期,才回到山中的。

這張賞格貼了很久,也不見有人來領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