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房價上漲格局可能已終結

近日,一個東北邊陲的地級市鶴崗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據報道:該市今年3月份住房均價為1240元/平方米,其中九州興建小區周圍僅為300元/平方米,320平方米的複式高層只要15萬元。

一個偏遠的四級小城市房價低人們並不感到奇怪,但低到這個程度還是大大超出了許多人的心理預期,因此,樓市“白菜價”的議論一時四起。


全國房價上漲格局可能已終結


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近十幾年來我國房價是怎麼上漲的。雖然各地樓市具體情況差異很大,但就全國而言,走“牛”是大趨勢,其主要驅動因素有:城市化的加速推進、貨幣持續超發、居民投資意識全面覺醒、土地財政以及國人根深蒂固的購房置業傳統。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增長轉向中低速、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社會來臨、對美關係面臨挑戰等,上述驅動房價上漲的一些因素正在發生變化。

先看城市化進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城市化率不到20%,改革開放40年平均每年增長1%,現在已近60%。隨著城市化的持續推進,農村人口大量進入城市,使城市住房需求急驟增長。如今,城市化高峰期已過,而十幾年的樓市大躍進,使城市住房供應量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城市化率的增長速度,樓市供求關係開始出現逆轉。


全國房價上漲格局可能已終結


再看貨幣發行。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貨幣政策多數時間偏向於“積極”。這種選擇在為經濟高速增長提供充沛動力的同時,也使我國貨幣長期處於超髮狀態。截至2018年6月,M2的供應量已高達177萬億,20年間增長了17倍,而同期GDP總量僅增長10.3倍。現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已過,中低速發展時代來臨。相應地,貨幣政策開始轉向“穩健”。這樣一來長期直接推動房價上漲的貨幣之“水”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約,再加上一系列資金進入樓市的限制性政策的執行,房價也就很難繼續“水漲船高”了。

接著看居民投資。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建立,不僅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居民投資意識全面覺醒。在眾多投資項目當中,房地產因為長期走牛而成了人們的首選投資標的。房價與樓市需求之間相互影響,最終形成正向循環關係:房價越漲越高,而樓市需求也越來越旺。由於房價過高導致一系列負面效應出現,政府部門不得不採取各種限制措施。經過長期、持續的調控,近兩年房價持續上漲的勢頭終於得到徹底扭轉。居民投資房地產的意願開始下降,樓市需求隨之出現收縮。


全國房價上漲格局可能已終結


最後看“土地財政”。地方政府為促進經濟發展,過去十幾年先後進行了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這些資金很大程度是靠賣地收入來解決的。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土地財政”現象。地方政府長期來缺乏抑制樓市的積極性原因也在於此。如今,高質量增長取代高速增長成了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將難以為繼,改變也就不可避免。

上述這些變化,最終導致的結果只有一個:我國延續已久的房價上漲格局可能已走向終結。由於我國地域遼闊、社會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因此,各地樓市會繼續存在很大的差別。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其總體運行趨勢有一個基本的判斷。

目前擁有“白菜價”房子的並非只有鶴崗市這一座城市。

超低價購房,還有這些城市

全國房價上漲格局可能已終結


上圖為黑龍江省伊春市去年4月到今年最近一個月的房價趨勢。具體數據顯示,近一月,伊春二手房的均價為1,630 元/㎡ 環比下降 9.14%,其中在安居客的網頁上可以看到,伊春二手房均價2000以下的房源非常之多,其中一套76平米的房子僅需6.7萬元,摺合881元/㎡。

全國房價上漲格局可能已終結


另外,甘肅玉門的二手房均價也相對較低。據中國房價行情網數據顯示,玉門房價從去年9月呈現大幅度下滑,近一月的二手房均價為3,160 元/㎡ 環比 -1.47%,但玉門目前樓盤掛牌數量僅有17套,房產交易次數極少,在安居客上也基本找不到玉門的房源。

全國房價上漲格局可能已終結


而在廣西的來賓,從安居客網頁上在售的二手房來看,房價也較低,不過從去年四月到如今,據吉屋數據顯示,來賓的新房均價整體上升,二手房均價波動最大將近1000元/㎡。

全國房價上漲格局可能已終結


其中,3000元/㎡以下在售的房源有十餘套。

全國房價上漲格局可能已終結


在業界看來,諸如鶴崗、伊春這樣的“白菜價”是資源枯竭型城市、收縮型城市的一個典型。房價如此之低,主要還是因為資源枯竭了,產業本身也收縮了,人口都在外流,所以房子也就很便宜了。

這裡要先明白什麼是收縮型城市。日前,國家發改委發佈《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就其中提到了“收縮型城市”,即常住人口小於戶籍人口,且人口持續淨流出的城市。


全國房價上漲格局可能已終結



公開資料顯示,鶴崗是黑龍江省轄地級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相望。根據鶴崗市2017年的統計公報顯示,當年該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2.9億元,年末全市總人口100.9萬人,人均GDP為2.8萬人,僅為全國的47%。

鶴崗並不是唯一,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吳康副教授的一項研究顯示,2007~2016年間,中國有84座城市出現了“收縮”。這些城市都經歷了連續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減少。且26.71%的收縮型城市,集中分佈於中國東北和長江經濟帶地區,主要包括甘肅、貴州、重慶、湖北、安徽、福建、江蘇、遼寧,以及黑龍江北部、內蒙古北部和中部、四川東部。

全國房價上漲格局可能已終結


與之相對應的非收縮城市,也就是人口增加的地區,則多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中部地區部分省市。

除了絕對的收縮,還有很多城市面臨著相對收縮。譬如,上個世紀80年代,東北的鞍山、撫順、齊齊哈爾等都是城區人口過百萬的大城市。彼時,南方的蘇州、廈門、寧波等都是人口只有幾十萬、十幾萬的中小城市,而深圳在40年前更是一個小漁村。但現如今,南方這些城市都變成了幾百萬乃至上千萬人的大城市,而鞍山、齊齊哈爾的城區人口規模變化不大。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尤其是目前新的戶籍政策下,很多二線城市戶籍大幅度放開,人口會加速一二線城市集聚,未來收縮型城市會更多。尤其是很多北方中小城市的人口會繼續外流,人口、產業和投資等都會出現收縮。

面對部分中小城市收縮的情況,日前發佈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提到,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