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1.22 杨英吉:阿斯巴甜|艾恩:锤骨 丹麦文化中心

12.17-1.22 杨英吉:阿斯巴甜|艾恩:锤骨 丹麦文化中心

阿斯巴甜

展览开幕:2016年12月17日 下午三点

周二至周日 10:00-18:00

展览地点: 北京798艺术区706北一街 丹麦文化中心

12.17-1.22 杨英吉:阿斯巴甜|艾恩:锤骨 丹麦文化中心

亚努斯的诗篇

此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杨英吉近期创作的5组18件作品,其中包括摄影、摄影装置以及艺术装置。艺术家擅长通过使用传统的黑白胶片影像以及具有现代感的透光材料,使作品间构建起强烈的矛盾关系,形成超越时空的对话。她运用黑白胶片、玻璃、古银镜和糖等元素进行混合创作。

12.17-1.22 杨英吉:阿斯巴甜|艾恩:锤骨 丹麦文化中心

羽毛,装置

“艺术透露着我周围的变化,与我内心记忆的呼唤,我从糖果中嗅出了辛味。”英吉创作的灵感经常源自她的个人记忆,其作品中透露出强烈的个体情感和直觉。观者可以从中体验到某种神秘不安的诗意以及宗教意味,以及艺术家对于这个时代所表达出的忧虑与不安。

12.17-1.22 杨英吉:阿斯巴甜|艾恩:锤骨 丹麦文化中心

朋友,细节

作为一个视觉艺术家,她常使用视觉艺术的形式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与想法,在过去也常常专注于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情感。在媒介上她选用影像和摄影媒介,尝试了有关生与死的主题,这些创作都起源于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回忆。

但随着她看到日益增加的关于人类故难的报道,她对自己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怀疑。

我开始问自己:“我用艺术可以为此创造些什么?” 我开始寻找答案,看到的事件渐渐让我可以把我的艺术和我们周围的世界连接起来。我尝试使用强烈的对比:年轻男孩的身体,扭曲、肢解的四肢,年轻女孩的身体与死昆虫等充满矛盾情绪的画面,希望在传达给观众病态的美感和剧烈的疼痛感的同时,呼应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讽刺:生活是美好的,但人类似乎正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关于艺术家

12.17-1.22 杨英吉:阿斯巴甜|艾恩:锤骨 丹麦文化中心

杨英吉

1989年出生于上海,201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艺术系,获得学士学位。目前就读于慕尼黑造型艺术学院观念摄影专业硕士。她的作品曾在亚洲和欧洲多地展出,2014 年,她凭借“孩提的囚徒”(Prisoner of Childhood)作品系列,成为唯一一位入选哥本哈根夏洛特堡宫美术馆春季展的中国年轻艺术家。同年,她的系列作品“春的临终”在柏林鲲鲤(Kunst. Licht. Gallery)画廊展出,展览策展人为大卫·艾略特。同年,她的同名个展由北京亦安画廊和家里画廊呈现。2015 年,英吉参加北京摄影双年展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第二届实验展。2016年参与上海影像博览会“洞见”版块以及慕尼黑Platform艺术中心群展等。艺术家曾获得Fischer收藏基金德国斯图加特艺术家奖、法国巴黎Prix Pictet 大奖赛全球摄影艺术家提名以及德国DAAD艺术家奖学金等。

12.17-1.22 杨英吉:阿斯巴甜|艾恩:锤骨 丹麦文化中心

锤骨

艺术家:艾恩(Arnd Christian Müller)

展览开幕:2016年12月17日 周六 下午三点

展览地点:北京798艺术区706北一街 丹麦文化中心

12.17-1.22 杨英吉:阿斯巴甜|艾恩:锤骨 丹麦文化中心

人们总是不断去探索和开拓,也同时不断遗忘和丢弃。作为一名在中国工作与生活的德国艺术家,艾恩曾目睹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这里用记忆收藏逝去的时光。1969年生于德国的他在慕尼黑时曾学习木工和室内设计,自2000年移居中国,他常在工作之余行走于不同城市的建筑施工现场,并被那些由工人们自己制造的粗糙而又实用的锤子深深吸引。

12.17-1.22 杨英吉:阿斯巴甜|艾恩:锤骨 丹麦文化中心

它们往往独一无二,因为工人们会因为某项特殊的工作需求在现场制作适用的锤子,他们提前想好锤子的形状及重量然后就地取材,有的在废弃的锤头上焊一个新的把手,有的是把多余的废料组装起来,一边使用一边改造,使其更加符合人体工学。这些在城市化进程中无论是拆除还是重建都会用到的锤子,既扮演着“毁灭者”的角色,又蕴涵着“造物与新生”的力量。它们每一把都曾被工人使用过,并记录着城市和国家的历史。

12.17-1.22 杨英吉:阿斯巴甜|艾恩:锤骨 丹麦文化中心

本次展览的入口,艾恩将呈现用113把锤子构成的装置作品《铁锤竖琴》(Hammer Harp)。被挂在脆弱细绳上的锤子,排成一排,悬于空中,看上去像是精致的乐器。轻轻一碰,或是一阵气流都会使锤子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声。因为场景的重置,它们的内在与外在相脱离,并处于一种失重、悬浮的状态。艾恩希望到场的观众通过视觉、触觉以及听觉的多重体验,来探索和思考“价值”作为“无差别人类劳动”的相对性,以及所谓“创造”这一行为的当代意涵。这种激烈与平和、流动与静止之间转瞬即逝的不稳定性,也贯穿于艾恩的诸多其他作品之中。

12.17-1.22 杨英吉:阿斯巴甜|艾恩:锤骨 丹麦文化中心

同时展出的还有艾恩于2016年最新拍摄的录像及摄影作品《铁锤工人》(Hammerer),它记录了来自北京、博山和温州的十七位将自己的铁锤贡献给艺术家的工人。这些摄影作品将以半透明材质的装置展出,位于丹麦文化中心三层阳光充沛的空间。艾恩认为,在他所有的项目中,很多灵感都有赖于物品收集的过程,而最终的装置又往往使物品脱离其原有功能。然而,他并不希望观众仅仅看到作品,而忽略这些材料和它们曾经的所有者之间的关系。《铁锤工人》为他所有的铁锤系列作品提供了有价值的背景信息,让我们将每一个铁锤与一张张面孔和一个个故事联系起来,并通过艾恩的作品看到生活的模样。

12.17-1.22 杨英吉:阿斯巴甜|艾恩:锤骨 丹麦文化中心

elvita威的生活便签

北京文艺活动分享平台

订阅完整版文艺活动 请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