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瞭解巴黎聖母院的歷史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教堂,坐落在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斯德島的東南端。斯德島被譽為巴黎的頭腦和心臟,是宮廷、司法和宗教的中心。這座教堂從1163年動工興建,由教皇亞歷山大和路易七世共同奠基,歷時182年,於1345年竣工。迄今674年。巴黎聖母院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築,開歐洲建築史先河,在建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巴黎聖母院長130米、寬48米,此建築的最大特點是高而尖,尖塔高達90米,由豎直的線條構成,雄偉莊嚴【此次火災中被燒燬】。整座建築被壁柱縱向分隔成了三大塊,又被三條裝飾向劃成三部分。聖母院的正西立面有三個聯成一排的大門,左門叫“聖母門”,門上雕刻著聖母聖嬰像;右門叫“聖安妮門”,聖安妮是聖母的母親,門中柱上雕刻著紀時巴黎大主教聖馬塞爾像;中門表現的是“最後的審判”,門中柱上的核心人物是耶穌。

帶你瞭解巴黎聖母院的歷史


位於門洞上方的是“國王廊”,陳列了28尊以色列和猶太國曆代國王的雕塑。巴黎聖母院中間有三層窗子。第一層兩邊是尖拱形的窗子,雕刻著亞當和夏娃;中間一層是由37塊玻璃組成的一扇直徑為9米的圓形大窗子,建於1220~1225年,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第三層有許多美麗的欄杆,雕刻著不同形象的魔鬼,據說都是根據著名的“希魅爾”雕刻的。最上面便是雨果《巴黎聖母院》中所描繪的兩座鐘樓,各高69米,由一條走廊把連接起來。南鐘樓的巨鍾13噸;北鐘樓有一幢387級的樓梯,可直接到達90米高的尖塔的塔尖。尖塔雖比鍾欄出21米,但從正面看去,高度卻相同,由此可見建築師的匠心。教堂的大廳可容納9000人,是法國最大的教堂。

帶你瞭解巴黎聖母院的歷史

今天聖母院所在的土地蘊含著漫長而豐富的歷史。這裡在古羅馬時代曾經是座丘比特神殿。公元4世紀時這裡建起了一座教堂,兩個世紀以後矗立起一座巴西利卡式教堂,該教堂的12塊基石取自原先羅馬神殿的遺址。到了12世紀巴西利卡式教堂已破損不堪,於是1160年當選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蘇利便決定在此地建造一座堪比聖德尼修道院教堂的宏偉大教堂。新教堂由教皇亞歷山大三世於1163年親自奠基,這項工程最終誕生了巴黎聖母院這一法國哥特式建築的傑出代表,它對整個歐洲的教堂建築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與沙特爾大教堂相比,巴黎聖母院的哥特式建築風格更加純粹。

德蘇利主教從王室、神職人員、貴族和普通百姓那裡募集到數額龐大的資金,使得大教堂的建造進展神速。最早建造的是歌壇,隨後是中殿和十字耳堂西側,西立面是在歐德斯·德蘇利主教任內的公元1200年建成的,而教堂後部的尖塔直到1245年才完工。接下去是側殿和東端的幾座小禮拜堂的施工,工程由建築師讓·德謝爾負責。十字形耳堂的北立面約完成於1250年,南立面在8年後動工建造。教堂的全部工程於1345年最終完成。

17世紀時,法王路易十三在聖母院許願,若能有嗣,必岀資整修教堂。1638年,路易十四岀生。路易十三的這個願直到70年後才由他兒子還掉,路易十四於1708年依照父王的心願,讓人重修聖母院的祭壇。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聖母院被洗劫掠奪,由於革命家羅伯斯庇爾倡導信仰“理性”,聖母院一度成了“理性聖殿”。教堂內的珍寶室被焚燬,西立面上的28尊猶太王的雕像被砸毀,當時的人們誤認為它們代表了法國曆代國王,便拿它們洩憤。後來聖母院又成了藏酒的倉庫。拿破崙當政後的1802年,天主教信仰“復辟”。1804年,教皇庇護七世在這裡主持為拿破崙世皇帝加冕的盛大典禮。由於遭受革命“洗禮”的巴黎聖母院已破舊不堪。舉行加冕典禮時竟要用布幕和毯子來遮掩破損之處。當時拆毀聖母院的計劃已擺上議事日程。

使這座教堂名揚全球的還有法國文豪雨果的名著《巴黎聖母院》,雨果描述聖母院時的悲憤之情溢於言表,,因為歲月和人們“使那可敬的紀念性建築遭受了無數損傷和破壞”,特別是那些人為的破壞!是誰打壞了成排的塑像?是誰弄空了那些壁龕?是誰把粗劣的裝飾物強加給了大教堂?又是誰用冷冰冰的白玻璃換掉了圓花窗和後殿繽紛的彩繪玻璃?後人“數不清的野蠻跡象”實在令人痛心。

帶你瞭解巴黎聖母院的歷史

《巴黎聖母院》出版後引起的反響超越了文學領域,甚至在當時成了修復大教堂的一份倡議書,人們發起募捐來拯救聖母院。

1844至1864年間,建築師維奧萊-勒-杜克主持了對聖母院的大規模整修,修復雕塑和彩繪玻璃,併為聖母院加蓋了90米高、雕鏤著精美花飾的尖塔。1871年的一場火災又險些將這座大教堂燒燬。如今我們看到的巴黎聖母院的正立面已經過多次整修,恢復了其全盛時期的面貌。

兩座塔樓沒有塔尖,這並非原先的設計,而是塔樓一直沒有竣工所致,不過配上高大的石欞窗顯得氣勢不凡,倒也開創了一種別緻的哥特建築樣式。教堂的珍寶室珍藏的聖物中有耶穌被釘的十字架的殘片、受難時戴的荊冠和“聖釘”。

什麼是哥特式

12世紀以後,教權與王權之間的鬥爭越來越激烈。所以,國王修築新式的教堂,確立自己的權威,以此來擺脫教皇教會對自己的控制。於是,以法國為中心的哥特式建築興起,並且影響到了整個歐洲。

帶你瞭解巴黎聖母院的歷史

哥特式教堂建築各有風格,外觀造型各不相同,但是,因為處在一個時代,所以有許多相同的特徵。從外型上看,它們追求體積和高度,這些都是過去的教堂所不能及的。比如,德國的科隆中廳高達48米,而烏爾姆市教堂的鐘塔高達161米。在形體上,這些教堂建築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牆和塔都呈現出一種共同的特色,就是越往上劃分越精細,裝飾越多越玲瓏。在教堂的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尖頂。頻繁使用“尖”的造型,所有的券都是尖的,建築的局部和細節上端也都是尖的,這使得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衝力。哥特式教堂的整體風格所體現的就是高、直、尖這三種特徵,這種建築風格意味著城市的生機,代表一種新的精神,標誌著新的審美趣味的到來。

哥特式就如它的名字一樣,是反傳統的、反羅馬的,它野蠻、粗獷,同時奔放、靈巧,它彙集了一切上升的力量來體現教會的神聖精神,直升的線條、奇突的空間推移、色彩斑斕的彩色玻璃窗、各式各樣輕巧玲瓏的雕刻裝飾,製造了宗教的神秘氛圍。這些建築不再是純粹的宗教思想的體現,也不再是軍事堡壘的象徵,而是城市的文化標誌。

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是“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不是指別人,正是耶穌的母親聖母瑪麗亞。巴黎聖母院的原址歷史非常的悠久,曾經這裡建造過幾個規模不大的神廟和教堂,到了12世紀路易七世時期,原有的羅馬式教堂的規模已經更不上繁華的巴黎,在1160年被選任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決定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宏偉的教堂,一修就快兩百年。

到了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時期,巴黎陷入一片混亂,巴黎聖母院自然無法獨善其身——教堂的大部分財寶都被破壞或者掠奪,處處可見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頭的塑像,唯一的大鐘倖免沒有被熔燬,聖母院變得千瘡百孔。

帶你瞭解巴黎聖母院的歷史

法國浪漫主義詩人維克多·雨果將這座教堂比喻為“石頭的交響樂”,他曾在他1831年出版的著作《巴黎聖母院》中寫道:“這座可敬的歷史性的建築的每一個側面,每一塊石頭,都不僅是法國曆史的一頁,而且是科學史和藝術史的一頁……簡直就是石頭的波瀾壯闊的交響樂。”

正是這本小說的出版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反響,許多人都希望修建當時殘舊不堪的聖母院,並且發起募捐計劃。當時的政府,也開始關注了聖母院建築的慘狀。聖母院的修復計劃於1844年開始,由歷史學家兼建築師奧萊·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現了聖母院久違的光彩。整個工程持續了20多年,修繕了尖頂和聖器堂。

在七八百年的時間裡,她成為了法國曆史的見證者,見證了國王的加冕 、皇室的婚禮、聖女貞德的平反……法國的一切風風雨雨都在她身上都留下了印記。

今晚的這一場大火,不僅燒燬了巴黎聖母院的教堂上方,更是燒碎了法國宗教的歷史,給法國文化的留下了巨大傷疤。

法國總統馬卡龍沉痛地在推特上寫道:“巴黎聖母院著火了。這是我們整個國家,天主教徒和所有法國人的悲哀。因為這場火災,今晚我和所有同胞一樣,感到無比難過。”

目前所幸火情已被控制住。雖已是法國時間半夜,但悼念者仍在巴黎聖母院外唱著禱告歌,《聖母瑪利亞》在人群中響起。

已經有不少人念起當年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Before Sunset)裡那句,“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

帶你瞭解巴黎聖母院的歷史

正如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所說,“時間和人使這些卓絕的藝術遭受了什麼樣的摧殘?關於這一切,關於古老的高盧歷史,關於整個哥特式藝術,現在還有什麼存留給我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