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病害防治不能光等著噴藥,還要從這些方面下手

我們發現,近些年小麥黃花葉病、小麥紋枯病、小麥根腐病,小麥莖基腐病、小麥赤黴病……這些不好治癒的小麥病害一下子多了起來。這些小麥病害有些原本的易發區應該是在黃淮以南麥區,但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它們向北蔓延迅速,發生程度也在明顯增加。今年春節過後,小麥赤黴病將發生、和對所在區域相關部門人員對小麥赤黴病進行及早準備、及早和適時預防的“提醒”,我們幾乎隨時可見。甚至,一些地區、部門還就此召開了專門的防治小麥赤黴病的現場會、演示會或練兵會等。

(如下圖)

小麥病害防治不能光等著噴藥,還要從這些方面下手

進入三月中旬以後,我們發現,小麥莖基腐在黃淮北片發生的消息在不斷爆出。由於小麥莖基腐病與小麥根腐病和小麥紋枯病的症狀有些相同之處,這就造成了不少人還不認識小麥莖基腐病。

我是從去年還剛剛對小麥莖基腐病有了較全面的瞭解。去年春季,曲周實驗站周邊的一個農戶來站裡找到我們,說他們家的小麥自返青後就陸續出現發黃、死苗現象。我們到了農戶麥田,發現麥田症狀就像農戶說的一樣,發黃和開始有了死苗。我們拔下來一些植株,感覺非常省勁,植株大多從莖基部斷掉,基部呈變褐,有些基部好像是被金針蟲咬了一樣,但細看不是,是腐爛的表現,這就是典型的小麥莖基腐病症狀。通過我們觀察,農戶的這塊麥田還有根腐病和紋枯病的混合發生,但以莖基腐為主。

我們查詢上述這些小麥病害發生特點和病原菌侵染、越冬越夏規律不難發現,這些小麥病害的病原菌不僅來源於種子,同時也殘存於發病的小麥秸稈、玉米秸稈和土壤中。包括小麥赤黴病在內,病發部位一般都是從小麥分櫱節開始,這樣就造成了發病前期難以被我們察覺和治理難度大的特點。另外資料還顯示,當小麥個體發育不良、遭受了旱災、凍害等,這些病害更容易發生或蔓延。這就與找我們的那個農戶的麥田對上了——秋季農戶澆了小麥矇頭水,冬前這塊地凍水沒有澆,小麥發生了明顯的冬季凍害,麥苗弱,病害發得猛。

從幾天前我們曲周試驗地小麥根腐病和莖基腐病發生的程度看,雖然沒有連片,但零星發生的還是比較普遍 ,看著小麥發病,但我們沒有好的招術來治理。農民地塊更是如此,雖然有資料稱這些病害有對應的藥劑和防治方法,但資料還說了“效果不明顯”,特別是農民沒有及早防治這些病害的意識,當田間病害蔓延開來時,就什麼辦法也不頂事兒了。現在看,小麥赤黴病是這樣,小麥莖基腐病也是這樣!

導致這些病害高發蔓延的原因

①不準確的耕作

連年小麥玉米的秸稈還田和只旋耕不深耕,這樣不僅導致土壤耕層變淺,小麥很難形成壯苗,還為病原菌提供了適宜的存活環境,使得病原菌基數增加,病害爆發容易。

②病源菌傳播有推手

從南到北,收割機跨區作業,將病原菌從南邊多的地方帶到各處,起到了病害傳播“工具”的作用。

③整地、播種質量差,正常的管理跟不上

這是形成弱苗、容易被病菌侵染幼苗的關鍵。由於這一類小麥病害抗病品種少,發病後防治效果不好,這樣我們就要應該從綜合措施下手,不能光等著發病後的噴藥。當我們找到了病害高發蔓延的主要原因後,採取措施也就有地方下手了——

改善現有的耕作制度

希望國·家以不同形式加大對大型農機的補貼份額,加大對深耕土地的補貼,提倡耕地最起碼也要隔兩年深耕一次;適當的時候,可以讓農民對秸稈進行有計劃和管理下的焚燒,特別是一些病害高發區!

建立病源菌隔離帶

為了防治收割機跨區作業將病原菌四處傳播的,可以有計劃在適宜的地區建立一個幾十公里甚至是上百公里寬的“特殊種植帶”。“種植帶”內,實施以抗病品種+土壤持續消毒等綜合“滅菌”措施,目的是讓從這裡開出的收割機是“乾淨”的,是無病菌攜帶者。

嚴格執行標準的栽培措施

首先要求種業售出的種子要按照具體要求進行包衣,圖的從種子上設置第一道防治病害“門檻”;其次要強化播種前的整地質量、足墒播種,儘量不澆矇頭水,需要澆凍水的區域,一定要按時、按量澆好小麥凍水!

圖1,小麥赤黴病發生穗

小麥病害防治不能光等著噴藥,還要從這些方面下手

圖2.赤黴病發生嚴重了

小麥病害防治不能光等著噴藥,還要從這些方面下手

圖3.莖基腐病發生了

小麥病害防治不能光等著噴藥,還要從這些方面下手

圖4.莖基腐病發生植株和健康植株基部顏色的比較

小麥病害防治不能光等著噴藥,還要從這些方面下手

圖5.莖基腐病——容易斷的基部和黃葉從基部發生

小麥病害防治不能光等著噴藥,還要從這些方面下手

圖6.莖基腐和根腐病發生後導致籽粒的黑胚,黑胚的毒素危害緊排在赤黴病毒素的後邊。

小麥病害防治不能光等著噴藥,還要從這些方面下手

(作者:麥S,原名宋印明,種業商務網特約撰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