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史話之歷史篇③ 秦漢建置與吳建二郡(上)

衡陽史話之歷史篇③ 秦漢建置與吳建二郡(上)

酃縣故城遺址

衡陽史話之歷史篇③ 秦漢建置與吳建二郡(上)

春秋戰國時期衡陽地域區位圖

衡陽史話之歷史篇③ 秦漢建置與吳建二郡(上)

酃湖蔣家山天子墳

秦統一六國後,建立了秦朝。秦始皇嬴政懲周之敗端, 採納了丞相李斯廢分封、立郡縣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郡縣制對於鞏固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傢俱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故歷代因之。漢承秦制,亦行郡縣制。但高帝“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柳宗元:《封建論》)確立封國與郡縣並行之制。

秦置二縣

秦始皇廢周封建,行郡縣之制,分天下為36郡(後增置至42郡或46郡),今衡陽境內疆域屬長沙郡,僅於耒水之間地域置耒縣。但據明崇禎間纂修的《長沙府志》載:秦長沙郡置湘、羅、益陽、陰山、零陵、衡山、耒、桂陽等縣。湘縣轄今長沙、望城、寧鄉、瀏陽等四縣地;羅縣轄今汨羅、湘陰二縣地;陰山轄今攸縣、衡東縣東南鄉地;零陵轄今永州市大部分縣地;桂陽轄今桂陽及郴縣地;耒縣轄今耒陽縣、常寧縣地。惟衡山縣地不明就裡。漢武帝以前稱安徽霍山為南嶽衡山。為何霍山轄境竟越位至長沙郡?此所以令人不解。其實此處指的衡山縣不在安徽境內,而是在今南嶽衡山南、北境域。為弄清這一建置懸案,須從戰國以來郡縣的沿革進行分析、研究。

郡縣是由春秋、戰國至秦逐漸形成的地方政權組織。春秋初期稱邦畿千里之地為縣。即是說,各諸侯國在邊地設縣。秦、晉、楚等大國把新兼併所得的土地置縣。春秋後期, 各國才把縣制逐步推行到內地,而在新得的邊遠地區置郡,且統之於縣。 郡的面積大,地廣人稀,地位比縣低。 晉國的趙簡子說: “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左傳·哀公二年》)戰國時期,邊地逐漸繁榮。 秦在統一六國之前,在其國內繁榮富庶之中心地區置郡,郡下設縣,且統之於郡。秦惠文王后元元年 (前324年),秦攻楚漢中,得地600裡,置漢中郡,且於郡下設若干個縣。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將王翦滅楚,請之於秦始皇:洞庭以南何以處之耶?皇曰: 於荊南之中置郡,設縣以統之。“荊南之中”指何地?自然非長沙莫屬。長沙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荊楚洞庭以南、五嶺以北的中心地區,乃荊楚第一名邦。秦平定楚地,自然以長沙為郡。荊楚南陲雖屬南服,但衡山至耒山之野亦漸至繁庶。據境內地方誌記載,秦王朝僅在耒山之南設立了一個耒縣,而衡陽大盆地與南嶽衡山南、北兩大地區既無縣,更無鄉、亭、裡,成為秦朝廷不管地帶。如果中央朝廷要管,就只能由長沙郡直接治理。事實並非如此。南嶽衡山南、北為荊楚富庶之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春秋戰國以來, 農業、手工業、商業發達程度已不亞於長沙,比起耒陽,其發達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何秦王朝卻於耒山耒水之間設置耒縣, 而讓衡山南、 北幅員廣闊的地區成為地方政權的空白地帶?抑或由長沙郡越域、 錯位治理?或設置鄉、亭、裡來治理?很顯然,這都是不可想象的,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此其一也。其二,衡山南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長沙以南,五嶺以北的中心地區。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無不南巡, 無不登南嶽衡山而渺天下。上古帝王還如此厚愛蒸湘和南嶽衡山,作為“千古一帝” 的秦始皇與睿智雄才的丞相李斯, 絕不會讓這大片富庶之地作為無人治理的南荒,而讓此地之民自立為王,獨立於秦王朝之外。其三,衡山之南、北,向為兵家必爭之地。秦始皇徵嶺南百越, 先是駐重兵於蒸湘, 然後遣兵南征, 糧秣輜重俱屯於蒸湘, 於此修築通嶺南的“新道”;又命史祿開鑿靈渠以通五嶺。 秦軍沿著這兩條水陸通道, 源源不斷將糧草輜重運送到徵越前線。既然衡山南、北、蒸湘大地在軍事上如此重要,秦王朝不會不設縣級地方政權機構來統治它。故荊楚南陲一入秦朝版圖, 秦朝廷在設長沙郡同時,于衡山南麓設衡山縣,山之北及東設陰山縣。另於耒水、耒山之間置耒縣。故明崇禎年間編纂的《長沙府志》建置中有衡山縣是可信的。它彌補了衡陽境內歷代編修的郡、府、州志之闕。

至於秦所設的衡山縣是不是在今天衡陽境內? 這需要說清楚的一個問題。首先要為衡山正名。有人說: 隋以前南嶽衡山是指安徽的霍山。其實是一種誤解。漢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潛之天柱山 (霍山),號曰南嶽衡山。事實上,在漢武帝之前,南嶽為衡山。今湖南衡陽衡山從大方向來說正如《禹貢》說的衡山,位於岷山之陽。“陽”者,南之謂也。霍山位於岷山東不知凡幾,與岷山之陽毫不沾邊。 故《禹貢》 所指的衡山只能是今衡陽境內之衡山,絕非今安徽境內的霍山。秦始皇於長沙郡內設衡山縣只能在今衡陽境域之內,而非他地。

西漢設縣封國

秦朝暴政,天怒人怨,僅存15年,至二世而亡。 繼之楚漢相爭,項羽敗於劉邦,烏江自刎。 劉邦稱帝, 是為漢高祖。史稱劉邦建立的漢朝因其建都長安而稱之為西漢。漢高祖懲周有封國無郡縣、 秦有郡縣而無封國之弊。 實行封國與郡縣並行之制。 一是將全國一些要塞,重地封國,以劉氏子孫、宗親或功臣為王,為侯;二是設郡縣,委官治理。漢初封國由受封諸侯王統治。 王國設丞相 (高祖時為柱國),由朝廷任免。 在封國內實行郡縣制。郡縣主要官員均由朝廷派遣任免。 吳楚七國之亂後,王國的權力削弱,上、 中級官員俱為朝廷遣派與任免。王國僅存其名。諸侯王坐食幹祿而已。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秦長沙郡為長沙國,統5郡22縣,封“從百粵之兵,以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史記》高祖本紀) 的吳芮為長沙王。 衡陽境內分衡山縣置承陽、酃與湘南3縣,屬長沙國;改境內秦耒縣為耒陽縣,屬桂陽郡;今祁東縣地屬泉陵國。

承陽縣由秦衡山縣湘江以西, 承水以北地析置,因其居承水之北而得名(《穀梁傳 · 僖公二十八年》: “水北為陽,山南為陽”),治今衡陽市城北蒸水入“承口” 之北,故名縣曰“承陽”。後因與酃縣夾江而立,兩治太近,長沙王吳芮便徙承陽縣治於今衡陽縣賀市鄉毛家村。縣治雖背承水而立,但縣名不改,仍以“陽”名之。

酃縣由秦衡山湘江以西、陰山縣東南以及安仁縣西部地析置。 北與承陽、湘南縣接壤,東與郴縣毗鄰,南界耒陽縣,為漢初萬戶大縣。 酃縣治位於湘江右岸、耒水南岸的酃湖。 西依六緒山,北臨耒水;東南為耒水沃野。縣治平坦,四周為夯土城垣,城周為護城河。 城垣早毀。從近年發掘的遺址文物中可以看出,城中建築多為南北向。 北依耒水,南面平野。縣衙居中, 東西為縣丞衙署與縣尉署,其餘官署多散處於縣城四周。 縣城附近的六緒山、黃泥嘴和蔣家山一帶,分佈大量春秋戰國與漢墓葬。

湘南縣由秦陰山縣、 衡山北部及東部以及湘縣南部地析置。因縣治位於湘縣南而名縣曰湘南, 屬長沙國。縣治位置不詳。

漢得天下之後,封劉氏子弟為王侯夾輔朝廷。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長沙國武陵、桂陽二郡地置零陵郡,割承陽縣承水以南地置鍾武縣。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正月,以鍾武縣封長沙頃王劉附朐之子劉度為侯國。平帝元始元年三月,改承陽縣為侯國,以定策功封奉車都尉、侍中甄邯(新莽大司馬)為承陽侯,食邑 2400戶。五年,王莽執政,大封諸劉宗室,封長沙剌王劉建德之子劉景為承陽侯。

鍾武侯劉度世家

漢初,吳氏長沙國共傳5世,至吳芮死,無子國陳,共存46年。嗣後,漢重立長沙國。漢景帝前元二年(前151年),封其庶子劉發為長沙王。武帝元朔元年 (前128年) 劉發卒, 諡曰定王。業子劉庸嗣位, 是為戴王。天漢元年 (前100年), 劉庸卒, 子劉附朐立, 是為頃王。漢昭帝始元三年 (前84年), 頃王卒, 子劉建德嗣,是為剌王。漢宣帝元康元年 (前65年), 詔封長沙王劉建德異母弟劉度為鍾武侯。

劉度乃劉附朐嫡子,少聰穎,深得劉附朐寵愛。劉附朐嗣長沙王不久就立劉度為世子(王儲)。其異母兄劉建德乃庶出。漢制,庶出子不得嗣位封王。劉建德母妃有寵,常在頃王面前進讒。 劉附朐開始不聽建德母妃讒言。俗謂謊言說一百遍便為真語。劉附朐聽讒言多了,便改變對劉度的看法,把愛逐漸移於劉建德身上。劉附朐晚年昏聵,不明是非。劉建德性貪饞,凡民同獻方物,擇其珍稀據為己有,為頃王發現。 劉建德便誣劉度所為。頃王信以為真,盛怒之下,廢了劉度儲位,立劉建德為世子。昭帝始元三年(前84年),劉附朐卒,劉建德便登上長沙王寶座。而劉度則無封。元康元年(前65年),即劉度被廢19年後,始封鍾武縣侯。劉度卒,諡為節侯。子劉宣嗣,是為孝侯。劉宣卒,子劉霸嗣,是為哀侯。劉霸卒,無子。成帝元延二年 (前11年),封劉度庶子劉宣之弟劉則(劉霸叔父) 為鍾武候。劉則卒,亦諡為節侯。子劉望嗣。

元始五年,王莽陰謀篡漢,毒死平帝。居攝三年,廢漢帝孺子嬰, 建立“新”朝,西漢亡。從王莽篡漢那時起, 反抗王莽的起義就沒間斷過。到了天鳳初,爆發全國性的反王莽的農民大起義。漢宗室紛紛加人反王莽的起義隊伍。其中南陽劉縯、劉秀兄弟所參與的綠林軍, 聲勢浩大。 綠林軍立劉玄為帝, 年號更始,史稱更始帝。 鍾武侯劉望被王莽廢黜後, 流落民間為庶民,於暗中積蓄力量,待時起義, 匡復漢室。劉望聯絡湘南各山頭響馬, 得眾數萬, 於地皇四年聚眾於汝南 ,起兵誅莽。 湘南各縣, 聞風歸附, 一時聲勢浩大。時, 劉秀率綠林軍攻南陽, 據昆陽。 王莽遣大司馬王尋與大司空王邑率10萬大軍與莽訥言將軍嚴尤與秩宗將軍陳茂會合,圍攻昆陽。嚴尤、陳茂原為漢將,世受漢爵。

王莽篡漢後,功桀為虐,殘害漢室忠良,受王莽寵愛,官至訥言、秩宗。二王大軍與嚴尤,陳茂軍合兵。 圍攻昆陽。 劉秀極具雄才大略,以少勝多,大敗莽軍,王尋敗走,王邑自殺。嚴尤、陳茂鳧昆水逃走,輾轉來至湘南,詐稱漢將,投奔劉望。劉望昏庸,不辨真假,便收留嚴尤、陳茂,且委以軍政重任。嚴、陳二人掌握劉望軍政大權後, 便慫恿劉望稱帝,與北方的劉玄分庭抗禮。劉望做皇帝心切,經不起嚴、陳二人的“勸進”,便於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八月稱帝於承陽,以嚴尤為大司馬,陳茂為大丞相。劉望做了“皇帝”以後, 一味享樂, 不理政事, 任憑嚴尤、陳茂在外胡行;嚴尤、陳茂二人性貪婪,敲詐四鄉錢財,對新招兵馬不加訓練。而鍾武兵馬多為嘯聚四方的響馬,慣於打劫百姓,不懂戰陣,實為烏合之眾。時王莽已窮途末路。地皇四年或更始元年 , 更始兵馬攻克長安, 王莽為商人杜吳殺死, 新莽亡。更始都洛陽。十月, 遣奮威大將軍劉信率數萬之眾徵承陽劉望。承陽兵馬聞信,毫不防備,仍然擄掠如故。更始兵剛滅新莽,由亳(今安徽亳縣)直驅湖湘,不愈月而至承陽。此時嚴尤、陳茂慌了手腳,忙率兵與更始軍戰於湘南縣之野。兩軍一接戰,承陽兵馬一擊即潰。嚴尤、陳茂約軍不住,浮湘江北竄。劉信以弓箭手散於湘江十里堤岸,張弓以待。嚴尤、陳茂這兩個背漢降莽, 繼而背莽降於承陽的反覆無常小人只得做了劉信部兵箭下之鬼。劉信殺嚴尤、陳茂之後,率軍直人承陽城, 擒殺了故鍾武侯劉望, 棄屍於酃縣酃湖之岸。 劉望起兵二月而敗。承陽百姓哀其不幸,收其屍骨葬於酃湖旁的蔣家山(今屬衡陽市珠暉區酃湖鄉), 立碑: “故漢天子劉公望之陵”,後世稱為“天子墳”。考鍾武侯世家, 自漢景帝玄孫劉度於漢宣帝元康元年立,至王莽篡位時被廢失侯,凡三世五侯,共63年。

(衡陽日報記者翟瑜根據《衡陽曆史文化叢書歷史風雲》編輯整理)

(以上均由丁民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