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鐵馬——錚錚英雄

對於戈,有些人可能看過,但不知道是什麼。不過對於藏家以及兵器愛好者來說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這是古代行軍打仗的一種利器;在電視裡面也經常出現過。

金戈鐵馬——錚錚英雄

戈,中國在先秦時期一種主要用於勾、啄的格鬥兵器。流行於商至漢代。受石器時代的石鐮、骨鐮或陶鐮的啟發而產生,原為長柄,平頭,刃在下邊,可橫 擊,又可用於勾殺,後因作戰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為長、中、短3種。商代已經有了銅戈,直到秦代作戰時仍用戈。一般長戈用於車戰,短戈用於步兵。戈的擊法有勾掛、扎挑等。

戈頭分為三個部分援、內、胡

金戈鐵馬——錚錚英雄

援就是平出的刃,用來勾啄敵人,是戈的主要殺傷部。長約8寸,寬2寸,體狹長,多數體中有脊稜,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銳利的前鋒。

金戈鐵馬——錚錚英雄

而內位於援的後尾,呈棒狀,用來安裝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彎曲的。內上面有穿繩縛柄的孔,稱為“穿”。為了避免在揮殺時向後脫,有的在援和內之闊設有突起的“闌”。

金戈鐵馬——錚錚英雄

胡是指戈援下刃接近闌的弧曲下延,並沿闌側增升縛繩的穿孔,這部分稱為“胡”。開始時,胡只是為了增加穿孔而設,胡越長穿孔越多,柄和戈頭縛綁得更牢固,所以胡部就越來越長。兩週時期將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胡的長度一般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戰國時期,胡的長度又有所增加,成為長鬍多穿式戈。

金戈鐵馬——錚錚英雄

柲即木柄。為了便於前砍後勾,多用扁圓形柄,以利於把持。戈柄的長度不一樣,根據實戰需要,步戰用的柲短,車戰用的柲長。

金戈鐵馬——錚錚英雄

早期的鐏為了便於使戈在不用時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個銅製鐏,並不能殺傷敵人。不過,近年來,發現有的商代戈鐏帶有尖刺或鋒刃,也可能用於刺擊。

金戈鐵馬——錚錚英雄

戈的形狀最初大體呈扁平的曲尺形,後來發展成略近似“丁”字形,春秋戰國時期又作“丫”字造型。戈變化最大的部分是“胡”的出現和不斷延長。“內”也逐漸從單一的固定、配重、裝飾作用,發展成為明確的作戰部位。

金戈鐵馬——錚錚英雄

戈的柄稱“柲”,頂端銅帽稱“柲冒”,金屬柄的又寫作“鉍”。根據考古資料記載,戈在商中期尚屬於短兵器,“柲”的長度多在一米左右。商周之際才逐漸發展成長兵器,還出現了“柲”上同裝三戈頭的情況。考古發現,戈作為鉤殺的兵器,為了準確地掌握援的鉤喙方向,戈柲的橫截面通常是扁圓的。

金戈鐵馬——錚錚英雄

而經典的戈,是戰國後期秦國軍隊大批使用的“呂不韋戈”。漢代仍用戈作為長兵器。漢代的一種銅戈,形體較大,援與內均向上揚起,而且援、內胡上均帶刺,是戰國晚期的延續和發展,這種戈的造型像雄鳴昂首的翹尾、引頸長鳴狀,通稱雞鳴戟或雄戟。

金戈鐵馬——錚錚英雄

初期其戈文在援和內之間也沒有明顯的界限,但為了防止戈頭掉落,在商以後加添了闌和胡。所以在商後,直內戈很普遍。

金戈鐵馬——錚錚英雄

在古代是一種主要的進攻性兵器,是用兩面刃的勾兵進行鉤殺。它盛行於商至戰國,秦以後漸漸消失。其間形制雖有變化,但幾個基本部位仍大致相同,分為戈頭、木必、木必冒和木必末的木必。

金戈鐵馬——錚錚英雄

商代及西周木必冒大多為木質,青銅鑄造的極少,尊的裝置是東周時才發展起來的。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戈絕大部分只剩青銅鑄的戈頭(通稱的“戈”即指戈頭)。戈一般分為三種形式:直內戈、曲內戈和銎內戈。

金戈鐵馬——錚錚英雄

戈盛行於中國商朝至戰國時期,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它的缺點是易掉頭,轉頭。使用不夠靈活。隨著兵器和戰術的發展,戈被逐漸淘汰,後一度成為儀仗兵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