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不由心忧忧,把谁留在山沟沟

前些日子,回四川老家去了一趟,到了从小长大、念完中学、上山下乡、后又返城工作的金沙江边小县城——会东。一别数十年,心中常惦念,车未到县城,心跳已怦然。转过垭口山弯,眼前闪现出一片盆地,啊,这就是我那带着熟悉泥土气息魂牵梦绕的故乡吗?

家乡最大变化,是县城像一枚放多了膨胀剂的馒头,呼啦啦啦呈几何态势急剧扩张!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离开此地时,县城只有一条街道,长不过一里多,宽不足二十米。县城四围,全是种满庄稼的农田。夜里躺在床上,隔墙可闻窗户外蛙声一片!如今回来,短短数十年间,已是街道纵横,楼房林立,原本并不算大的这块盆地,已经被各式高矮房屋,占得满满登登!


返乡不由心忧忧,把谁留在山沟沟


县城在急剧扩张,人口也明显增多。不管哪条街道,但见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既热闹,又嘈杂!摆小摊的,修家电的,烤红薯的,卖山货的……乍一看去,似乎全像城里人,仔细瞅瞅,分明又是当地农民。县政府宾馆前,是一方不算太大的水泥广场,白天,不少人在此闲坐、聊天、嘻戏、打闹。傍晚,男女老少聚集于此,卡拉OK、跳广场舞,直至夜深,尽兴方归。

不由询问县里朋友,为何县城一下增加了这么多人?他们从哪里来,靠什么为生?朋友笑道,这些人嘛,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各乡镇的干部。过去,乡镇干部全都住在乡下,在当地安家。现在不同了,交通发达了,人的观念也变了,乡镇干部大都在城里买了住房。稍微近些的,下班后直接回来。比较远的,周末或节假日,也要回到县城。

乡镇干部之外,县城增加最多的,还是农民。除城区扩建后占了土地,就地转化的郊区农民外,还有离此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地,为送子女到县城读书,来此谋生的各乡农民。如今,家家只生一个孩子,人人重视抓好教育。县城小学中学,教学质量自然比乡里镇里好了许多,大家都把孩子送到县城。孩子来了,大人也就跟着来了。城里随便找个差使,打打小工啦,当当保姆啦,烤烤红薯啦,收入虽然不多,总比在穷山沟苦巴巴务农强。

朋友一席话,让我吃一惊!没想到过去并不起眼的孩子教育问题,对家长竟有如此大吸引力!没想到这么多农民竟然因为孩子上学而奋不顾身地涌进县城!难怪参观县城中学和直属小学时,校长感慨地告诉我,近些年,学校不断扩大规模,增加招生名额,中小学在校生已达数千,仍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看来,还得扩建,甚至还得再建几个分校。

人们纷纷往城里集聚,除教育资源优势外,比乡下好得多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和居住环境,也是重要原因。耐人寻味的是,乡下人纷纷往县城跑,县城有条件的人,却又纷纷往教育、医疗、文化等优势资源更集中的州里跑。而州里一些有条件的人,又往省会成都跑!即使一时“跑”不了的,也已经在成都置办房产,或者,已经托人将孩子送到省城念书。

此番回家,让我目睹了近年来中国农村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势头!也大体明白了为什么北京、省城、地区、县城建了那么多住房,却还是难以满足人们强烈的购房需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原本是市场规律,似乎无可非议,然而值得担忧的是,人们纷纷拥进城里,不但使得城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时难以跟上而显得拥挤、嘈杂和无序,更使得原本各方面条件就差的乡镇,在马太效应作用下,更是每况愈下,今不如昔,越来越破烂,越来越冷清。

朋友告诉我,过去,全县曾有几所比较知名的乡镇中学,如今不但招生已成问题,一些稍有水平的老师,也纷纷离职高就,学校教学质量越来越差。质量越差,就越没有人入学,陷入恶性循环。学校如此,医院和文化设施等,亦是如此。

农村“空心化”现象,在经济不甚发达的山区县表现尤为明显。这已引起人们的担忧,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势资源要实行优化配置,人人都有迁徙自由,这没得问题,但是,一味放任市场无形之手起作用,国家不采取措施,政府不适当干预、投入和引导,长此以往,岂不是偏远贫穷山区将越来越没人愿意居住,留下都是些既没有创业能力又没有经济实力的贫穷百姓和老弱病残?这些山区也将越来越残破,越来越衰落?

返乡不由心忧忧,把谁留在山沟沟



倘如是,最终结果,只能是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岂非越来越有违我们共同富裕、共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