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大火,孩子说那又怎样,孩子无知平凡是好还是坏事?

巴黎圣母院大火,孩子说那又怎样!可以再建啊

相信但凡有关注互联网新闻的家长,大概没有一个不知道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灾,从黄昏烧到午夜,著名的玫瑰花窗被烧魂了,标志性的尖塔倒塌了,这座经历了800多年风雨的建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得以保存,却在和平世纪被大火湮灭。对于这一件事,有人替之惋惜,因为那是全人类的艺术瑰宝;也有人并未伤感,因为巴黎圣母院于他而言,那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还有人拍手称快,因为他们想到了八国联军侵华,虽然艺术无国界,但人类有国界……

巴黎圣母院大火,孩子说那又怎样,孩子无知平凡是好还是坏事?

一、 孩子,你世界那么大,你不了解的还有很多

当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信息的时候,是在凌晨两三点。当时的我,到底是什么一种心情呢?可能只是一瞬而过的诧异,再夹杂着一丝未能亲身去参观的遗憾,从此再无波澜。

昨天晚上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五年级的小姨子(北辰爸的妹妹)兴致勃勃地问道:"什么是巴黎圣母院?"

婆婆却不高兴了:"你连巴黎圣母院都不知道吗?"

小姨子一下蔫了:"不知道。"

我听到,不禁莞尔:"你在学校也听到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新闻了?那是在法国巴黎的一座大教堂哦,很漂亮的,已经800多年的历史了。可现在被大火烧毁了。"

"啊!这样啊,今天班上的小雪很嘚瑟地说他们家上一年才去过,说现在烧了以后就去不了!"小姨子回答道。

有人说:借这个机会,当家长的可以引导孩子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培养孩子的品味和审美。

加上我也有点好奇她对巴黎圣母院大火这件事的看法,于是接下来我便尝试引导着:"对于巴黎圣母院大火,你会觉得难过吗?"

"不会啊,难过什么啊?我又没去过,烧没了就再建一座啊!"

"可它是很有历史价值的哦。"

"那又怎样!反正以后我也不会去!"

……

巴黎圣母院大火,孩子说那又怎样,孩子无知平凡是好还是坏事?

不禁哑言,是啊,那又能怎样呢?这句话中,透露出的是一种冷淡与疏离。这种无感,我可以理解,毕竟对于这个十一岁的小孩子来说,法国的历史沉淀、文化底蕴,抑或是哥特式建筑的华美精妙,她都不了解,所以她不会去心疼,更不会去难过,所以她对此没有感情。而感情,是最不可以勉强的。或许,楼下小区拐角处那家好吃的牛肉面店停业了,她还会伤心难过好几天,但她与巴黎圣母院毫无链接,若非要扯上一点关系,可能就是那所谓的"小学生必看书目"上的《巴黎圣母院》吧!

至于那一句"全人类的艺术瑰宝",我想珍宝级的艺术品和建筑那么多,我们家,穷尽一生也不一定能接触到十之一二,别说国外了,能把国内的名胜古迹参观十几个那也是项浩荡的工程……

所以,她对巴黎圣母院大火这件事的淡然态度,我能理解也不会觉得这是什么天大的罪过。

我所感慨的是婆婆说的那一句:"你连巴黎圣母院都不知道吗?

"为什么孩子一定要知道呢?世界那么大,她不知道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没有去过巴黎圣母院,也没有读过《巴黎圣母院》,她单单挣扎在自己的教科书、考试成绩里,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她的周末还要上英语辅导班,还有要学习古筝,还有学校里的足球训练、每周三的机器人制作班……

世界那么大,知识那么多,不知道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相反,正是因为"不知道",才能不断了解知识的魅力。为人父母,请对孩子的"不知道"少点苛责,多点耐心。当孩子说出不知道的时候,也许就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

巴黎圣母院大火,孩子说那又怎样,孩子无知平凡是好还是坏事?

二、 孩子,你可以平凡一点

除了允许孩子的无知,还应该允许孩子的平凡。

"孩子,我希望你:不必攀比,大可平凡一点,快乐一点。"

北大毕业的李雪琴,因为站在清华大学的校门拍了一段@吴亦凡的视频走红,视频中的她素颜、衣着朴素甚至可谓是不修边幅,她表情呆滞地对着镜头说:"吴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来到了清华大学,你看这是清华大学的校门,多白。"此后的她走上了跟很多网红一般的道路,拍短视频、接广告。已经拥有300多万的粉丝的她依旧朴素,没有厚重的妆容,没有大眼瘦脸的美颜。粉丝说,喜欢的就是她的真实。

巴黎圣母院大火,孩子说那又怎样,孩子无知平凡是好还是坏事?

但是,当李雪琴北大毕业、纽约大学硕士的身份被曝光后,有一些网友竟开始批判:"北大毕业纽约大学硕士居然来拍视频当网红,不去做学术科研,真是浪费资源!"

毕竟高晓松也说了:"清北学子应该'胸怀天下,改造国家'。

巴黎圣母院大火,孩子说那又怎样,孩子无知平凡是好还是坏事?

对此,那时尚未走红的李雪琴其实已经在微博里表达过自己的态度:"北大怎么了?念了北大就不能当一个废物了吗?"

巴黎圣母院大火,孩子说那又怎样,孩子无知平凡是好还是坏事?

身边有太多优秀的人,名企实习、公务员、世界一百强、北美西欧轮流飞,李雪琴她自认平凡,她只是恰巧高考考得好,又擅长考试而已,可她却在家人的期待中,卯足劲做了20多年的学霸。直到大四那年,她被确诊为抑郁症,她孤僻过、自残过,而她最后终于勇敢地面对自己,决心把"快乐"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巴黎圣母院大火,孩子说那又怎样,孩子无知平凡是好还是坏事?

李雪琴是幸运的,她从平凡中找到了快乐。但更多的孩子,其写照却更像是《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里面的一句话"我已经习惯了通过追求不属于我的东西让自己变得体面。"

仅仅只是追逐父母的期待,便需要用尽全力。

2010年11月8日,事情发生在多伦多一个中产阶级小区内,一位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名牌大学生,詹尼佛·潘竟然雇杀手杀害自己的父母,计划行凶后继承遗产。为什么这位父母眼中优秀的女儿会做出弑害双亲的举动?答案是——父母的完美主义。

巴黎圣母院大火,孩子说那又怎样,孩子无知平凡是好还是坏事?

从女儿出生以来,父母两人就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上学、参加补习班、学钢琴和滑冰,每天生活被有意义的事情安排得满满的,女儿得10点多才睡觉,且全年无休。父母不允许女儿学习化妆打扮,不允许她随意外出和同学玩耍,不允许去同学家里,更不允许谈恋爱。

所以,詹尼佛展现在父母面前的永远是完美的形象:从小开始学钢琴、学花样滑冰,获奖无数,学业成绩更是一路高歌,从中学以后,门门功课都是全A ,成年后,从名牌大学毕业后又找到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

巴黎圣母院大火,孩子说那又怎样,孩子无知平凡是好还是坏事?

可实际上呢?詹尼佛从上中学开始,她便觉得力不从心了,她不是什么天才学生,她知道自己的资质平凡。可父母过高的期许,严格的要求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所以她开始了伪装。一切从得知自己微积分不及格,有可能导致高中都没办法毕业开始,那天她将伪造的"A"评成绩单交给父母后,父母满意的夸奖让她倍感轻松。从此,她便开始了她的伪造之旅:从14岁到24岁,她每天谎称出门上学,事实上只是在公共图书馆待了一天;到大学毕业之时,她以"入场券不足"为由,没让父母来参加毕业典礼。这十年来,詹尼佛用尽各种手段去伪造自己完美无瑕的履历,也是这十年来,詹尼佛被现实与谎言,被伪造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活活撕成了两半。

套用一句话:"我感觉自己就像轮子上的仓鼠,总是在忙于满足完全由他们决定、也总是无法达成的各种期待。"

巴黎圣母院大火,孩子说那又怎样,孩子无知平凡是好还是坏事?

而当詹尼佛的父母终于察觉到女儿多年来的"完美"另有蹊跷时,他们狂怒了——没收了孩子的电脑手机,控制她的活动范围,同时要求她和男朋友断绝关系。最后,被拆穿的孩子恼羞成怒,才有了后面雇杀手行凶的事情……

多少孩子像李雪琴、像詹尼佛一样,他们并不是一些1%的天赋异禀,智力发育超前的孩子,但他们从小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敦促着前进,接受着来自别人家孩子的对比,体验着"时代不打招呼就会把你抛弃"的无限焦虑。

太多的孩子还没起跑,就被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焦虑给绊住了,犹如在孩子的脚上套上一层又一层的枷锁。孩子看上去和别人跑的相差无几,但他们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所以,家长们,请牢记一个道理,如果不出意外,99%的概率,你的孩子终将平凡。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一个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快乐与幸福。

巴黎圣母院大火,孩子说那又怎样,孩子无知平凡是好还是坏事?

三、调整心理期许,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纪伯伦说:"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对自身渴望的生命的儿女。"根据孩子的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心理期许,切莫让自己过高的期许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一位妈妈,和大多数家长一样,从小对孩子奉行精英主义的教育。当儿子还在幼儿园大班时,便软硬兼施地让他背完《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还让他学习珠心算,也让他看各式英语启蒙动画。到了小学,要写作文的时候,还规定孩子每天都要背诵一篇满分作文。可是孩子对语文的兴趣仍然不大,每次的现代文阅读得分都很少。母亲不死心,买了学习机,一口气购买了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程,可是小孩一转身便用学习机玩起游戏来。这位母亲不理解,为什么自己花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儿子的语文学习上,成效一直不好?每次做题孩子总能把她逼疯,自己要对自己暗示几十遍:亲生的、亲生的,不能打残!

最后,这位妈妈终于妥协了:"可能他在语文方面就是缺根筋,没有天分,这样想之后,辅导他写语文作业时我的心情好多了。"

巴黎圣母院大火,孩子说那又怎样,孩子无知平凡是好还是坏事?

父母对孩子要做到宽容、理解与信任。不责备孩子的无知、平凡,但要相信孩子拥有超越自己的能力。

父母大可不让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试着让孩子自己和自己比——昨天跟今天比,学期开始跟学期结束比,让孩子不断地超越自己。

孩子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失去前进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