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的“蝶变”故事(七)

贫困村的“蝶变”故事(七)

贫困村的“蝶变”故事(七)

近年来,宁陵县各级党组织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对照脱贫攻坚工作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查找补齐短板,巩固提升增效,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全县上下党员带头干,贫困村旧貌换新颜,摘了“贫困帽”、打了“翻身仗”,实现了从落后到先进,从贫瘠到富饶,从平淡到惊艳的美丽“蝶变,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宁陵党建开辟专题栏目《贫困村的蝶变故事》,集中报道全县各乡镇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在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发展致富产业、创新工作机制、认真履职尽责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经验做法,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集智慧、凝聚力量、激发斗志、鼓舞士气。

贫困村的“蝶变”故事(七)

破蛹化蝶陈庄村

贫困村的“蝶变”故事(七)

美丽的四月天,阳光灿烂,微风习习,走进刘楼乡陈庄村,淳朴清新的乡风扑面而来。整齐划一的庭院、干净整洁的道路,还有广场上饮茶闲谈的老人、嬉笑打闹的孩子,勾勒出一幅悠然自得的生活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陈庄村是刘楼乡11个贫困村之一,位于乡政府所在地西北2公里处,辖王七楼、陈庄、小化庄、侯楼、小黄岗等5个自然村,总户数868户,人口3750人,耕地面积3408亩。

近年来,陈庄村围绕脱贫攻坚,通过“党员+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公司+车间+贫困户”等措施,探索推行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的党建扶贫模式,形成了支部找出路、党员当大户、群众快致富、集体有收入的发展之路。

“以前村里交通极不方便,人居环境差,也没有像样的产业,如今村里组组通公路,危旧房农户搬进新居,玩具产业、菊花种植以及电商产业等蓬勃发展,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生产生活欣欣向荣。”该村党支部书记陈传军感慨地说。

谁能想到,2014年以前的陈庄村还是有名的贫困村,交通闭塞、村集体经济匮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这个村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合力推动下,陈庄演绎了一个贫困村的美丽蝶变。

贫困村的“蝶变”故事(七)

蝶变一:基层组织凝聚力变强了,党建工作成效明显

矛盾千千万,班子是关键。无论是村容村貌的改善,还是村风民风的转变,其实都离不开基层组织凝聚力的增强。

“以前村里开大会,还出现过在会场上相骂打架的事情。”村支部书记陈传军说,以前通知党员前来开一次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得付‘工资’,20块钱一次。”这样的基层组织自然无法赢得百姓的信任,信任感的缺失造成工作难以开展。

贫困村的“蝶变”故事(七)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乡党委和县科协的帮助下,陈庄村确定了“强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不仅把微党课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同时积极开展“晒学比”活动,要求党员们晒计划、学文件、比成绩。如今,村里还建立了一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志愿进行矛盾调解、信息排查、安全巡逻,以点滴行动展示先锋模范作用。

基层组织凝聚力就这样一点一点强起来了,老百姓的信任感回来了,工作自然好开展了。如今,乡党委对村“两委”班子进行测评,群众满意率从过去不足60%上升到100%,县科协聘请有关专家,帮助村里大力发展菊花种植,陈庄村建起了200多亩的菊花种植产业基地,利用围村林改造,在村内的房前屋后种植品种多样的菊花。去年九月,陈庄村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乡村菊花展,吸引各地游客2万多人次。此外,陈庄村建起了村级光伏电站和电商服务大楼。干部们的苦干实干,让陈庄村一改“群众盼致富,苦熬无出路,天天怨干部”的状况,营造了干部带着干、群众一块干、越干越有劲、共奔小康路的氛围。如今,玩具产业、光伏电站、菊花基地已建成投入使用并产生效益,陈庄村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的3569元增至现在的12000元,村级集体经济更是从一分钱没有到2018年实现收益15万元。

贫困村的“蝶变”故事(七)

陈庄玩具车间照片

蝶变二:村容村貌变漂亮了村民有了精气神

陈庄村在乡党委、县科协的帮助下下,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换新颜,让村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村子变美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文明乡风扑面而来。

每到傍晚时分,陈庄村文化广场便热闹起来,村民们纷纷来到这里健身、下棋、聊天……“文化广场建成后,每天晚上都有很多村民过来锻炼身体,村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了,素质有很大提高。”县科协驻陈庄村第一书记吕霞说,县科协除了帮助村委完善基础设施,还经常举办文艺下乡演出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贫困村的“蝶变”故事(七)

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县有关职能部门累计投入资金600多万,在陈庄村建设文化设施、休闲广场和文化室,硬化村道,整治坑塘,改善环境,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现在村里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村民精气神也足了,干啥都有信心。”李永慧说。

此外,为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县委统战部在陈庄村搞了“十星”农户评选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县科协还针对贫困户缺少知识技术的问题,引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且接地气的“土专家”和技术能手,解决贫困户和其他村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影响村民向善向上,这两年来,陈庄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民的生活条件、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面貌都了有很大的改变,帮扶单位是实实在在为民做实事。”村里73岁的老党员李学章连连称赞。

贫困村的“蝶变”故事(七)

蝶变三: 村风民风变文明了,村民素质明显提高

乡风习俗是一个地域的生活文化,是农村精神家园的底色。涵养乡风文明,也是脱贫攻坚面临的重大课题。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一年多的时间以来,“四个好”正在陈庄村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以前的陈庄村,不仅环境差,而且民风浅薄。每到申报低保的时候,村民们往往争得不可开交。村民不以贫困为耻,反倒争着抢着要当贫困户。在原来的村室的外墙上,刷写着一条长长的标语——真是贫困户,大家来帮助;想当贫困户,很难有出路;争当贫困户,永远不会富;抢当贫困户,吓跑儿媳妇。这条接地气的标语,正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县科协来了之后,针对这种现状特意“定制”的。

村民民风不会因为一条标语而改变,但这条标语却也真正唤醒了村民的良知。在县科协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陈庄村党支部积极营造“勤劳俭朴、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讲究卫生、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的道德氛围和良好的村风民风,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村党支部每月开展“文明家庭”“卫生庭院”评选,每半年开展“敬老爱幼”“勤劳致富”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如今,村里已形成见贤思齐、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呈现出家富村美人文明的和谐景象。

贫困村的“蝶变”故事(七)

蝶变四:村里产业发展壮大了,村民增收渠道拓宽

通过“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把特色产业链与脱贫致富链紧密联结,推动支部破难题、党员树标杆、能人建平台、群众立精神,增强了扶贫成效。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陈庄村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走出了扶贫新路子。

2005年,陈庄村开始加工木质陀螺,当年从业者便达40户。由于木质陀螺易出现干裂、闪光灯电池易氧化等问题,客户纷纷退货,木质陀螺生产陷入困境。通过考察,他们决定对产品进行改进,生产塑料陀螺,彻底解决木质陀螺的弊端,提高产品质量,陀螺产品垄断了整个国内市场。该村经济能人侯金海、侯家富等相继开发出了七彩益智陀螺、彩色伸缩球、电力闪光跳及海狸鼠电动玩具等10多个产品。其中,七彩益智陀螺被评为“2012年度商丘市旅游文化产品创意优秀奖”,彩色伸缩球于2014年8月通过EN71国际环保认证(德国,世界环保认证的权威),新型电力闪光跳玩具于2016年3月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全村年产各种七彩陀螺300万个,年产值900万元,实现利税135万元。彩色伸缩球等玩具年产量达到1950万个,年产值6000万元,创利税850万元。彩色伸缩球畅销东南亚、欧美及非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5%。陈庄村党支部积极引导并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带动作用,鼓励他们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以领料分散加工的办法,辐射带动了本乡及周边的张弓、阳驿、程楼、城郊等乡镇和睢县周堂镇的1000多人就业,仅陈庄村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1人,其中已有104人实现了稳定脱贫。

夜幕降临,该村文化广场上的音乐准时响起,男女老少呼朋引伴聚集在一起,随着动感十足的音乐起舞。红红火火的“广场舞”,让人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也是村民们美好新生活的象征。

中共宁陵县委组织部主办的官方微信“宁陵党建”(ninglingdangjian)致力于党建工作宣传,党员教育培训,先进典型推广,促进学习交流,服务党员群众。

欢迎您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策划:张 建

统筹:朱俊清

贫困村的“蝶变”故事(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