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政府債務的前世今生

好買說

很多高淨值客戶從信託公司或者私募基金接觸到很多政信產品,宣傳角度會告訴投資人這是政府項目的融資,背後的隱性還款來源是某某政府,投資人聽到有政府隱性擔保,第一時間會覺得產品很安全,加之收益率又高,吸引力自然很強。

但其實,承做政府項目的邏輯正在慢慢改變,非標市場上政信產品也出現了少許違約,例如2018年初的雲南省級平臺-雲南省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信託貸款逾期、2018年中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技術性違約以及貴州、內蒙古、陝西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違約,這些均給市場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很多投資人可能會有疑惑,政府怎麼會沒錢,政府的信用難道不是最好的嘛?下文將為投資人剖析政府債務,為大家還原政信產品背後邏輯,以及對投資人配置政信產品提出一些建議,規避潛在風險。

政府債務的前世

說起政府債務,我們不得不從分稅制改革說起。

80年代中國經濟高速發展,1980年1990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率為9.5%。但是,經濟的高速增長並沒有帶動和促進國家財力的同步增長。稅收收入的增長速度明顯落後於稅源的增長速度。從1979年到1993年,我國的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逐年下降。

而另一方面,中央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46.8%下降為1993年的31.6%,中央財政的收支必須依靠地方財政的收入上解才能平衡,中央財政收入嚴重不足。因此,在1994年中央進行了分稅制改革,主要內容為各地方政府稅收收入按比例和中央分成,其中中央獲得的比例75%以上,其餘部分地方政府自留,中央按照各省市經濟財政狀況再進行轉移支付,至此中央財政壓力得以緩解(如圖1所示)。

此後,地方財政開始吃緊,面臨新的發展問題。由於在舊《預算法》下地方政府是沒有舉債權利,且分稅制改革之後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大幅減少,沒有更多的資金進行地方基礎設施建設,但中央對於地方官員的考核大多與地方經濟建設和GDP掛鉤,因此地方經濟發展和地方財政資金不匹配的矛盾逐步爆發。此時,城投公司應運而生,城投公司作為時代變革的產物,由地方政府全額出資成立,可完美繞過舊《預算法》地方政府不得舉債的限制,承擔著為地方政府融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任務。因此,事實上城投公司的債務相當於政府債務,城投公司的信用與政府掛鉤。

分稅制改革之後,城投公司大量舉債進行城市配套設施的建設,希望吸引更多的外資企業來當地投資,也培育當地的企業發展,當企業逐步成長強大,區域經濟得以發展,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自然增加,希望通過增加的財政收入去償付城投所籌措的資金(如圖2所示)。但當經濟發展速度遠大於財政收入的增速時,債務規模越滾越大,各產業、基礎設施出現了嚴重過剩。

圖1 分稅制改革扭轉了中央財政弱勢,

地方財政開始吃緊

一文讀懂政府債務的前世今生

圖2 城投舉債所產生的債務危機傳導圖

一文讀懂政府債務的前世今生

政府債務的今生

截止到2019年4月,據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中央對於地方債務進行了摸底,審計署公示了地方債務情況,其中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10.88萬億,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2.66萬億,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4.33萬億,債務規模龐大,借債成本高企。

此外,產業方面,經濟和債務高增長使得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包括白色家電、水泥、黑色家電、平板玻璃、粗鋼、造船、整車和電解鋁等產業。另外,基礎設施也嚴重過剩,期間進行了大量造城運動,包括國家經濟開發區215個,高新技術園區114個,省及以下園區至少3000個,但空置率卻高達60%。

因此,在債務規模越滾越大,產業、基建嚴重過剩的情況下,債務改革迫在眉睫。

2014年末國務院發佈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意見》(簡稱“43號文”)以及2015年初頒佈了《新預算法》規定了地方政府舉借債務的主體、方式、程序、用途、限額(如圖三所示)。

其中舉債主體僅省或直轄市政府,地方只能通過省級轉貸;舉債方式為發行政府債券;舉債程序為須報人大或常委會批准;舉債用途僅用於公益性資本性支出;舉債限額為全國人大根據當地債務經濟狀況給予的舉債額度。至此,省、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經過省批准可自行發債)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專項債為政府唯一、合法的債務。城投平臺發行的債務屬於公司債務不屬於政府債務。至此,在法律上隔離了城投債務和政府債務。

圖3 政府舉債要素

一文讀懂政府債務的前世今生

原審計署認定的政府債務以非標融資居多,融資成本很高,如果持續滾動下去,後果將難以估量,2015年國務院頒佈《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批准2015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的議案》,要求通過3年左右的過渡期完成對15.4萬億地方政府債務的置換。如今3年過渡期已過,當時所甄別的非債券形式地方政府債務已基本置換完成。截至2018年12月底,地方政府債券餘額18.4萬億(顯性債務)。然而3年間,地方政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PPP、融資擔保等方式又形成了一批隱性債務。採用基建資金來源、基建投資金額、融資平臺有息負債等不同方法估算,隱性債務規模或在25-35萬億之間。

經過好買君測算地方政府廣義債務(顯性+隱性)每年應付利息或接近4萬億。財政資金對利息保障來看,全國僅5省2市財政有盈餘共計3萬億,其餘25個省份財政缺口共計5萬億,中間差2萬億缺口需要中央財政支持。而中央可動用財政3.5萬億,刨去維持自身運轉的中央本級支出和填補地方政府財政缺口共計7萬億,還有缺口近4萬億,這就是中國目前切切實實的財政壓力。即便債務本金可以通過發債再融資,後續非融資性財政收入結餘能否足額覆蓋利息也成問題,尤其是對於部分財政壓力較大的地區,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某些債務高企,產業落後地區發生債務違約的原因。

城投和政府關係

從2014-2018年國家出臺的文件來看(如圖4所示),中央對地方政府舉債進行了嚴格限制,封堵了財政資金進入城投公司的路徑,進一步推進地方政府債務和城投公司債務的切割,城投公司的財務狀況也持續走弱,信用風險分化較大。

圖4 政策對於城投融資的影響

一文讀懂政府債務的前世今生

然而,從宏觀經濟增長、遠期從城鎮化水平提高的層面來看,城投公司作為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建設、運營的主體,短期內其承擔的職能和所處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時期內將長期存在,去政府化週期較為漫長,當前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對城投公司仍表現出較強的支持意願,債務違約之後地方政府償債意願強烈,之後均進行了兌付(如圖5所示),這就是為什麼政信產品還能在市場存在的原因。

圖5 地方融資平臺違約債務處置情況

一文讀懂政府債務的前世今生

配置政信產品的建議

因此,在國內財政壓力大,政策導向剝離城投和政府信用的當下,地區融資平臺分化逐步加大,閉著眼睛買政信產品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如何挑選相對安全的政信產品至關重要,下面好買君將為投資者配置政信產品給以下幾點意見:

首先在交易對手選擇方面(如圖6所示),儘量選擇東南沿海省份的城投公司(顏色越淺區域政府債務率越低,安全度越高),如江浙、上海等周邊城市融資平臺,江浙滬為經濟最發達省份,違規概率為所有城投最低的;此外,省會城市、地級市及其核心區縣城投公司多有產業支撐,且政府財政資金支持力度較大,可調撥的資源較廣,也相對安全。儘量避免選擇債務率高企(顏色較深的省份),區域產業落後,財政自給率低,依賴上級政府轉移支付強的省份的城投公司。

圖6 全國各省市債務率情況

一文讀懂政府債務的前世今生

數據時間:截止到2018年末

第二,從區域經濟考量,主要考慮未來隱性還款現金流相關的財政收入。地級市及以上政府財政收入應達人民幣100億元(含);區縣級別(包括直轄市下屬區縣、縣級市、國家級開發區等)應達人民幣50億元(含),且應有較好的抵押物質押,達到上述財政收入的區域說明當地各產業、經濟活動相對發達,稅源的穩定對於財政收入具有較高保障。

第三挑選屬於當地重點融資平臺,需發過債(得到資本市場認可的),能得到當地銀行,特別是政策性銀行的支持,並且平臺的應收款以政府和財政局作為債務人為主的城投公司。以上是好買君對於當下投資者配置政信產品的建議。

好買提醒:本文版權為好買財富所有,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表。如有轉載需求,請在文章下方留言。

風險提示:本文是依照當前法律法規、相關監管規定和政策彙總編纂。

一文讀懂政府債務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