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地產江湖暗戰15年,是什麼決定了鄭州地產現在的格局?

是什麼決定了鄭州地產現在的格局?

未來5年鄭州地產公司和市場會有什麼變化?

為什麼周邊城市本土開發商都消失了,只有鄭州還能一枝獨秀?

鄭州房地產圈的那些大佬們,為何有的一直站C位,有的卻消失不見?

一切的一切,都能在一個神奇的時間點上找到答案。

那一年,21歲的劉翔橫空出世,拿下中國第一個奧運田徑金牌,舉國歡騰;那一年,22歲的大二學生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學的宿舍創辦Facebook,並不為人所知。


鄭州地產江湖暗戰15年,是什麼決定了鄭州地產現在的格局?


那是2004年,當時鄭州商品房均價2600,身邊的老鄭州土著們都不願去鄭東新區買房,“那兒太偏了,107東邊出租車都不去。”

驀然回首,15年前發生在世界、中國和鄭州的這些往事,可能有些我們看不見的神秘的聯繫相互勾連,並影響至今,從那時起,很多人和事都開始改變,只是當時我們身處其中,並未察覺。

01

一切要從15年前的一場KTV說起。

鄭州地產江湖暗戰15年,是什麼決定了鄭州地產現在的格局?


2004年年底的一個晚上,鑫苑名家售樓部下班之後,沒有像往常一樣開會,而是集體開到飯店慶功。開動之前,41歲的張勇舉起酒杯,宣佈了兩條喜訊:

鑫苑名家房價當月突破3000元!

鑫苑名家當月首次賣了30套房子!

相對如今鑫苑名家22000的二手房價,以及之後鄭州常見的動輒日光上千套的業績,當年的這個成績實在算不上什麼。鑫苑當年對這兩個不起眼數字的激動心情,猶如我們凝視那張花了10年時間拍攝、2年時間沖洗的黑洞照片,充滿了時空扭曲交錯的荒誕感。

那個晚上,鑫苑的這群年輕人承包了整個KTV當晚所有的燃點。溫情脈脈的《寧夏》、《梔子花開》,節奏鮮明的《波斯貓》、《老鼠愛大米》,都被他們吼出了《海闊天空》的style。

這群雞血滿滿的年輕人正站在鄭州房地產黃金十年開始的門檻上,一個瘋狂的時代即將到來。

02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鄭州地產江湖暗戰15年,是什麼決定了鄭州地產現在的格局?


就在鑫苑的小夥伴們大肆慶祝的半年前,鄭東CBD正北1公里,在如今熙熙攘攘的熙地港旁邊的荒地上發生了另一件事。

2004年6月12日,一群新聞中常見的大人物踏過鄭東新區大片的黃土地,走上紅地毯,在直指天空的一排禮花炮筒旁,開鍬動土。他們當中除了政府官員,還有項目設計者、鄭東新區的總規劃師黑川紀章,以及日後廣為流傳的“地產三君子”:北馮侖、南王石,中胡葆森。

這是老胡倡導成立的中城聯盟的第一個項目——聯盟新城,佔地700畝,分七期開發,總容積率約為1.7。

聯盟新城現在看是CBD當仁不讓的豪宅,當時卻是一片荒地的拓荒者。當時的老胡雄心勃勃,他的省域化戰略進展順利,上市籌備緊鑼密鼓。

攪局者很快就來了,來的是比老胡小8歲、也同樣喜歡被人稱為老孫的孫宏斌。初來乍到,順馳的品牌戰略很明確,就是貼身肉搏,打敗建業。

凡是建業戶外大牌所在,順馳一定要重金拿下緊挨的位置。建業提出:“讓河南人住上好房子”,順馳針鋒相對:“建築榜樣中原”。

事實上,就在一年前的2003年,老胡還專門到天津會見孫宏斌。當時順馳正要全國擴張,老胡說,順馳不可能永遠保持這樣的發展節奏,孫宏斌瞪大眼睛說:“為什麼不可能?我們不可能停下來。”

03

攪局者畢竟是少數,江湖還得靠大哥。

鄭州地產江湖暗戰15年,是什麼決定了鄭州地產現在的格局?


孫宏斌也是中城聯盟的一員,卻被大哥王石批評很少參加組織活動。來鄭州之後第三年,瘋狂的順馳終於緊急剎車,老孫暫時淡出,老胡即將香港上市。但在這之前,江湖風波未平。

一期開盤兩年後,聯盟新城項目總經理丁盟進入新田,執掌日後網紅商業中心國貿360。從此新田邁入十強榜,也揭開了鄭州商業的開發商時代。

另一邊,同一個KTV包廂唱歌的鑫苑人開始紛紛出走,比如韓愷、趙波、馮常生、王龍、趙春華、王光耀、韓衛國、裴清華……他們或自己創業、或加盟其它公司,帶著或深或淺的鑫苑印記,走進和昌、金科、正商、新田……

他們出走之時,當初鄭州最牛逼的明星開發商鑫苑,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大規模複製鑫苑名家、開創1年內從拿地到售罄的鑫苑速度、3年後美國主板上市、走出鄭州……然後日漸平庸,鑫苑名家物業、品質的好口碑已漸行漸遠。

建業和鑫苑,當初經常相提並論的兩個大佬,在之後的15年裡走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前者深耕河南,香港上市,另闢蹊徑大力發展輕資產,2018年以500億+的銷售額喜提全省第一,最新的消息是準備拆新生活部分單獨上市。後者快步走出鄭州,美國紐交所上市,在鄭州目前有兩個項目,官網上能看到的最新消息是佈局多元化,包括時髦的區塊鏈和人工智能。

04

真正的分化,往往開始於沉默無聲。

鄭州地產江湖暗戰15年,是什麼決定了鄭州地產現在的格局?


建業和鑫苑的分化,背後有更深層的原因——城改時代來了!

2004年,未來的北區神盤普羅旺世首次亮相。站在略顯荒涼的西史趙村這塊1600畝的土地上,加拿大海歸徐益明憂心忡忡。

土地手續還沒拿到,公司已經花了一個多億。除了交給村委會的2000萬元定金外,17萬平方的安置房、相應拆遷賠償都要先花出去。此外,北三環外的水、電、氣、暖、路等配套設施極為缺乏,一切都要信合(後為普羅中國)自己出資。

“沒有任何先例可以參考,改造的每一步推進,都是一種政策上的創新和突破。” 信合的錢來自股東,壓力來自方方面面。作為操盤者,徐益明在如此重壓之下,依然沒有選擇如今流行的高週轉,而是選擇慢週期、做品質,15年之後回想起來,不免令人感嘆。

2004年,在一片荒涼的國基路上的第一個城中村項目亮相,當時並未引起過多注意。不少開發商有的在觀望,有的不願意介入城改當中,老胡就曾公開宣稱,建業不參與城改項目。

但趨勢已經形成,從身處邊緣到佔領C位,城改漸成主流,直到2018年鄭州城改用地仍佔供地總數的八成以上。從2004年開始,能否抓住城改機遇,將成為未來15年開發商們在鄭州格局、排位、分化的根本。

05

即使把握到了機會,也不見得必然成功。

鄭州地產江湖暗戰15年,是什麼決定了鄭州地產現在的格局?


《三體》中,劉慈欣寫道:在每一個歷史斷面上,你都能找到一大堆丟失的機遇。而鄭州房地產界從來不缺渴求機遇的努力。

普羅旺世開盤一年後,2005年7月2日,隨著轟隆一聲巨響,西關虎屯村最後一棟7層建築物轟然坍塌,整個村莊全部被夷為平地,成為一個面積達80畝的建築工地。

新田置業董事長、退伍軍人田太廣的拆遷秘訣是:“親情拆遷”。

“你和村民喝喝水,抽支菸,拉拉家常,留下來在他家吃一碗麵條,工作就好做多了。”

事實上,拆遷肯定沒有這麼簡單。在一次私下聚會中,身形消瘦、崇尚素食的田太廣不無感慨地說,和村民談判的時候,桌上擺一排高腳紅酒杯,倒滿白酒,一杯100萬,你喝不喝?

這不是個案,業界也有張勇為了項目開發,在一次宴請中當場喝酒喝得胃出血,被120救護車直接拉走搶救的傳聞。

雖然不易,但城改大行其道的時代,他們抓住了機會。普羅旺世和國貿中心之後,鄭州大規模城中村改造次第展開,開發商提前介入、底價拿地的“鄭州模式”大行其道,一直到現在,還在深刻影響著鄭州房地產的競爭和格局。

抓住城改機會的信合(普羅)、正商、升龍、亞新、亞星、新田們紛紛上位;上車較晚的建業直到2013年才開始嘗試涉足城改,致使老胡從2009年起就謀劃的重返鄭州一直未能成功;普羅開盤兩年後,老將祁軍決議開拆金水大村姚寨,10年後的2016年,3000村民仍未得到安置,深陷城改泥潭的的金成已遠離江湖;另一方面,更多沒有參與其中的開發商均已被自然邊緣化。

06

城改影響的,不僅是本土大佬。

鄭州地產江湖暗戰15年,是什麼決定了鄭州地產現在的格局?


那是2004年的夏天,聯盟新城奠基之後的新聞發佈會上,懷著對地產教父的深深嚮往,飛哥問了王石一個問題:萬科為啥不來鄭州?

王石身穿白色短袖襯衣,留著後來標誌性的圓寸髮型,剛剛在一年前登上珠峰的他,完全看不出已經知天命的年紀。王石不假思索,直截了當地說:

萬科一平方利潤1000,鄭州房價還不到3000,怎麼來?

這一等,就是8年。萬科2012年進入鄭州,而TOP30一線房企大規模進入,還要再等上四五年。

2018年,鄭州主城區城改用地成交10281畝,非城改用地只有區區785畝。不僅如此,過去5年間,城改用地一直是鄭州土地成交主流。主城區都是城中村,城市周邊呢?2018年鄭州市土地成交城中村佔84%,2017和2016年這個比例都接近8成。剛剛過去的2019年第一季度,鄭州土地成交,城改用地仍然佔大頭。

這種情況下,所有城中村土地,也即幾乎所有鄭州主城土地,都在深耕多年的本土開發商手裡,一線開發商大佬們只能入鄉隨俗。

比如融創,目前鄭州16個項目中,12個都是城改,不是合作就是買地。比如萬科,17個項目中,14個是城改。碧桂園好點,不過34個項目中,也有14個是合作、城改項目。

鄭州不好進,這也是本土開發商始終在市場份額中佔大頭的重要原因:

最近十年來,TOP30房企紛紛到內地攻城略地,GDP前20城市的銷售額前十強、前二十強,基本都是一線品牌:杭州、成都、重慶、武漢、西安……這些城市的本土開發商無不丟盔卸甲,幾乎團滅。

倖免的只有鄭州。

07

除了城改,另一個變化也在悄然發生。

鄭州地產江湖暗戰15年,是什麼決定了鄭州地產現在的格局?


在鑫苑名家首次賣到3000的2004年,普羅旺世一期開盤,洋房開盤價2200元,別墅5800元/平。這年年底,聯盟新城1期開盤,電梯花園洋房開盤均價4160,7天后,房價再漲200,達到4360。

這幾件事情同時發生的,還有鄭州市區常住人口即將超過300萬,外地戶口鄭州購房比例首次超過本地人,達到55%。

這一年,鄭州人均月薪剛剛超過1000,達到1250元,這是鄭州人工資離鄭州房價最近的時刻。

在鑫苑的小夥伴們大肆慶祝、聯盟新城一期開盤、普羅旺世正式亮相的同一年,CBD內環最後一棟大樓新澳大廈動工,CBD商業地塊即將告罄,鄭東新區居住時代已經開始,鄭州房地產正式從主城時代開始進入鄭東新區的2.0時代。

春江水暖,連岸上的人也感受到了春天。

2004年,行業之外的鄭州燃氣、思念和宇通紛紛進軍房地產。除了鄭州燃氣逐步淡出市場外,思念地產板塊的瀚海置業、宇通的綠都置業後來都在表現不俗。

08

鉅變到來之際,本土大佬們在忙什麼?

鄭州地產江湖暗戰15年,是什麼決定了鄭州地產現在的格局?


2004年,是建業賣出第一套商品房之後的第11年,是兼任長城飯店總經理的宋革委受命創立新長城地產(後改名為康橋)的第6年;是山西人張勇創立鑫苑,滎陽人李發臣創立鄭州清華園,鄭州人張瀛岑創立天倫地產,退伍偵察兵田太廣創辦新田的第7年;也是鄧州人張敬國創立正商的第9年,信陽人祁軍成立金成,田志友創立振興的第11年。

這些本土大佬們,在轉折到來之前不約而同地幹了同一件事:學習。

“包機一號”下午2時起飛,“包機二號”下午4時40分起飛,“包機三號”晚9時起飛……

這是聯盟新城奠基前一年,2003年11月21日,《大河報》包了3架飛機去深圳參加中國住交會,300多河南本地的開發商去深圳集體學習取經,每人另交門票200元整。

有位本土開發商老闆想多學一點,自己帶了一部相機去人家小區拍幾張照,結果直接被保安轟了出來。本土開發商學習之熱忱,可見一斑。

這只是本土開發商們好學的一個片段,開放的心態、強大的學習力,使得一批本土開發商脫穎而出,在和一線開發商的對抗中不落下風。

十幾年之後,風水輪轉,一些本土開發商開始不斷迎來外地同行的參觀學習。比如永威,據說森林花語項目2018年迎來300多批次同行參觀,其中不乏行業30強。比如房產大腕丁祖昱,多次在演講中推薦同行一定到鄭州看一次普羅理想國。

09

機會+努力,造就了鄭州本土開發商過去15年的成功,以後呢?

鄭州地產江湖暗戰15年,是什麼決定了鄭州地產現在的格局?


本土開發商再努力,終究勢單力薄。城改模式再盛行,一線開發商終有進來的辦法,城改項目雙品牌盛行就是明證。

TOP30開發商已經全部進入了千億時代,本土開發商去年銷售收入最高的建業為536億元,100強排名42位;本土開發商銷售權益最高的正商為500億,排名49位。除此之外,本土還有5家企業銷售業績在200億-300億之間,分別是鑫苑295億、和昌292億、康橋276億、綠都194億、永威192億。

眼下,一線TOP30開發商來勢洶洶,他們搶人搶地搶錢,大軍過處、寸草不生。周邊都已淪陷,鄭州本土大旗還能打多久,誰也無法預言。

雖說因為種種原因,一線房企在鄭州口碑不佳,2018年市場佔有率也僅有33%。但形勢比人強,資本的力量無可匹敵。一位本土開發商高管甚至悲觀地預言:5年之後鄭州必將是一線開發商的天下!

房地產雖地域性強,對購房人而言,卻也沒必要分本土開發商還是外來開發商。因為來鄭州一線品牌表現不佳,本土開發商又非常努力,所以還是希望本土派能有更好的結局。只是,在和巨頭們的正面廝殺中,鄭州本土開發商能否繼續堅守陣地?

過去15年,抓住城改機遇的開發商迅速上位,但5年後鄭州城改將宣告結束,那時怎麼辦?

各種溫情脈脈的情懷、故事,各種小而美的努力,真的能抵擋千億房企的資本大棒嗎?

時間真的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