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這個種植經驗,顛覆了被我們誤解幾千年的雜草管理認知!

在一般人看來,雜草是沒用的東西,在果園裡還會與果樹爭肥。故而,解決它的最好方式便是除草劑。

但不白今天要告訴你,雜草其實也是用處多多的。我們先從一篇來自臺灣的經驗文章看起,一同來討論山地農耕保留雜草的必要性。

臺灣的這個種植經驗,顛覆了被我們誤解幾千年的雜草管理認知!


1

野草就像大地的皮膚

養樹護土,讓果樹不浮根

梅雨過境,大雨如注,沖刷著臺灣屏東枋山一帶陡坡上即將收成的芒果園。果園的沙土變成泥流,滾滾而下,迅速將岸邊海水染成黃泥顏色。

臺灣屏東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洪輝祥,11年前就是因為擔憂這幅景象而決心要推廣草生栽培,倡議“除草劑不上山”。“野草就像大地的皮膚。”洪輝祥認為,沒了草,土地就少了第一層的保護機制。

臺灣的這個種植經驗,顛覆了被我們誤解幾千年的雜草管理認知!


農人若能不噴除草劑,雨一下來,地上的植物們會接力儲水。從雜草到果樹,由淺而深的根系形成綿密完整的“地錨”,將水份吸附涵養在土層之中,等到枯水期再慢慢釋放。

綠草豐美、土壤鬆軟的綠農芒果園,與鄰近土地硬化貧瘠的果園形成了強烈對比。這次大雨過後,綠農果園完全無崩塌也無積水,就是雜草護土最好的證明。

專研雜草的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公害防治組組長蔣永正也認為,臺灣坡地生態環境脆弱,栽植作物的困難度和管理成本都遠較平地更高,形成開發的自然限制。

但因化學除草劑的使用,使得農園管理負擔大為減輕,而間接促進了坡地的開發,也致使雨季時裸露地面水土流失嚴重。

草生栽培不只對坡地農園有其必要性,

即使在平地,土壤流失的問題也隨著氣候變遷而加劇。將農場命名為“草皮在養”的屏東枋寮蓮霧農張靜玉,對草生栽培的重要性也有切身體會。

臺灣的這個種植經驗,顛覆了被我們誤解幾千年的雜草管理認知!


“現在的天氣動不動就來一陣急驟雨,表土不斷被淋洗流失,水溝都淤積了。”她焦慮地說,“石頭要經過一、兩百年的時間才能風化為土壤,

土壤是多麼珍貴!

果樹需要土壤儲水保肥,而土壤需要草的保護。張靜玉的觀察是,留草不僅護土,還可以讓蓮霧樹不會浮根、俗稱“抬腳”,而是一直往下深扎,如此一來,在遭遇逆境時會更強健。

臺灣的這個種植經驗,顛覆了被我們誤解幾千年的雜草管理認知!

臺灣的這個種植經驗,顛覆了被我們誤解幾千年的雜草管理認知!


“否則像去年臺風接連來襲,附近很多蓮霧樹都倒成一片,我們的果樹抓地力好,只斷了一些枝條。”張靜玉也發現,草能在土中形成孔隙,一施肥就滲透下去,不會在表面漫流。

草也能保留土中的礦物質,不用再施用過多化肥,蓮霧的甜顯得更潤口,“吃起來真的不一樣!”她自信地說。

2

恆溫恆溼,不搶肥、躲病蟲

雜草還是有機質的最佳來源

臺灣中興大學植病系教授蔡東纂,多年來也輔導果園的農民採用草生栽培模式邁向永續經營目標。

對於農民擔心草會競爭作物養分的心態,他釐清觀念,“草生栽培是讓土壤有機質增加最快的方法,草死掉回到土壤,因為光合作用產生同化物質,還加利息還給你,有什麼不好?”

蔡東纂以研發有益微生物“蔡十八菌”聞名農業圈,但他卻特別強調:益菌要有用,前提是健康的土壤。而健康土壤要有足夠的“有機碳儲積”,亦即土中含有充分的有機質,益菌才有足夠的食物。

臺灣的這個種植經驗,顛覆了被我們誤解幾千年的雜草管理認知!


而有機質的最佳來源,正是適應當地生長的雜草。

雜草就像是一隻只綠色的觸手,捕捉太陽能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之轉化為植物所需的能量和營養,也餵養土表和土中的各種生物與微生物。

蔡東纂以土石崩落後重建的柑桔園為例,草生栽培是首要步驟。

不僅可以有效增加有機質改善土壤質地,並減少土壤流失、促進土壤通透性,還可調節園區溫度和土中水份。

有些農友擔心在果實成熟期若留太多草,下雨時會增加土壤含水量而降低果實甜度。

不過蔡東纂說明,草生植被反而有助於蒸散土中過多的水份,自動調節溼度。

草的控溫功能更是關鍵,如柑桔生長期間,會遇到秋老虎豔陽直射,將淺層根系的土溫迅速提升。超過35°,根系功能會下降,甚至導致根系受傷與病蟲害,果實也會過早成熟且異常。

但若保留適當的草量,就可維持土表溫度恆定,不致過高或過低。

因父親對除草劑過敏,自家果園已經三十多年沒噴除草劑的苗栗苑裡柑桔果農張寶山,以長年實作經驗一一化除農民對留草的擔憂。

肥料需要用比較多嗎?張寶山道:“人家都一、兩個月下一次肥料,我是三個月以上,一季才下一次。”

草會躲病蟲害嗎?張寶山說:“完全沒這個問題,吃草的蟲和吃樹葉的蟲不一樣,而且草裡會有螳螂,就是害蟲的天敵。”

張寶山的灌溉頻率也比鄰近農園低,“一般大概兩週沒下雨就會去灌水,我的大概一個月不下雨才需要。”


臺灣的這個種植經驗,顛覆了被我們誤解幾千年的雜草管理認知!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張汶肇分析,草生栽培後的施肥量不容易做嚴謹的比較。因為變因太多,不同草種和作物差異很大,土壤本身的性質如何也有關係。因此不能單看施肥量,更要著重果樹的吸收率和根系的健康情形。

整體而言,因為草會增加土壤孔隙、減少土壤流失、改善土壤理化性、減少溫溼度劇烈變化,便會加速根系的生長;根系活力強,對養分的吸收能力也就更強。

至於病蟲害,專家意見是要看草種和作物而定,不要種到同為作物病蟲害寄主的草種即可。

3

種草可提升果實甜度風味

防止礦物質流失

致力研究草生栽培多年的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林永鴻總結,微氣候的改善、水土保持、增進土壤的理化性質,都是草生栽培的重要功能。


臺灣的這個種植經驗,顛覆了被我們誤解幾千年的雜草管理認知!


他進一步解釋,草死後就成為微生物的食物來源,如此在土表養成的多為耗氣性的微生物,而這類微生物大多是有益的。

林永鴻做過實驗,發現草能截留土中的礦物質。“草根能夠吸附植物所需的營養元素,譬如鈣、鎂、鉀,這些都是特別容易隨著雨水流失的元素。”

林永鴻也發現,不用除草劑的果園,果實風味有所提升。因為果樹根系可自然拓展,可吸收更多養分。

臺灣的這個種植經驗,顛覆了被我們誤解幾千年的雜草管理認知!


他曾以蓮霧園做研究對象,以黃花蜜菜、紅葉滿天星等草種進行草生栽培。對照地表裸露的果園,結果發現這兩種草生栽培的蓮霧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Brix,糖度,常用作果實甜度指標)都比地表裸露的果實為高。而果實裂果率,則是地表裸露區最高。

雜草之所以被視為“雜”草,是因為它看似對人類“無用”,徒增栽培過程的干擾。隨著現代生物科學的發展與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觀念的增強,人們逐漸認識到雜草的利用價值。

草之無用,實為大用,“養草肥田”的觀念自古即有記載,只待今人重新向傳統智慧與自然法則學習。

臺灣的這個種植經驗,顛覆了被我們誤解幾千年的雜草管理認知!


4

雜草5個好處

一線農人不能忽略

文章看完了,不白為大家總結出雜草的5個好處,供各位農友參考和借鑑:

1、草根深扎到土壤中,使土壤變得疏鬆。

2、防止水土流失。地上若不長草就會招來風蝕,水蝕,地力喪失。

3、死亡後的雜草及根系增加了土壤腐殖質,促進了微生物的繁殖。肥沃了土壤,繁殖了蚯蚓與其他生物,雜草是土壤生存不可缺少的有機體。

4、

有雜草作為天然保護,各類多樣性昆蟲動物繁衍共生,相生相剋。

5、許多草其實是具有藥效了,對農作物和土壤有滅菌、養護等作用。

所以說,雜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特性並非全是害處,利處也有不少。如今的果園地面管理中,也通常不提倡清根除草這種傳統的地面管理方式。

臺灣的這個種植經驗,顛覆了被我們誤解幾千年的雜草管理認知!


不白更提倡果園生草這種方式,果園生草分為栽種生草和自然生草兩種。和栽植生草法相比,自然生草技術有著簡便易行、省工省錢、易於推廣的優勢。

生長前期,先任由野草生長,利用活的草層進行覆蓋,當草長到30釐米時,及時留10釐米割倒,覆蓋樹盤。

生長中後期,雜草生長量大,一般要割2-3次,保持果園草高不超過30釐米;立秋後,停止割草至生長末期,任其自然死亡,使雜草產生一定數量的種子,保持下年的雜草密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