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旗:“減羊增牛”讓草原增綠牧民增收

特約通訊員 白敖敏

春日的扎魯特草原晴空萬里、溫暖祥和。

扎魯特旗格日朝魯蘇木格日朝魯嘎查牧民王畢力格美滋滋地看著自家牛群在山坡上自由自在地吃草。眼前的景象使他想起了這片牧場的夏天美景……嫩草的芬芳瀰漫在碧綠的原野,潔白無瑕的雲朵與悠閒漫步的牛群相映成趣,如詩如畫。這是王畢力格一家調整牲畜結構,走“減羊增牛”道路的成果。

幾年前,王畢力格的日子可沒這麼瀟灑。

“咱家養了幾輩子羊,你說賣就賣?”2017年,當王畢力格向父親提出賣掉家裡的1000多隻羊,改成養牛的時候,老人氣得直跺腳。如今,看著自家長勢良好的2000畝草場和百餘頭改良牛,老人也暗自服氣。

王畢力格原本開貨車搞運輸,但這也不是長遠之計,於是就回到家裡,專心養牛。其父王喜軍今年62歲,也曾是當地的致富帶頭人。兩代牧民在養羊還是養牛的觀念碰撞中一路走來,而王畢力格認準了“養牛的利潤和效益高於養羊”這個理。

“2017年前,我家的羊一直保持在1000只左右,年收入20萬元。但1000只羊加上其他牲畜,僅靠自家903畝草場飼養是遠遠不夠的,於是我又租了1000畝草場。除去草場租金、人工、飼料等成本,一年所剩無幾。”“羊對草場的破壞可比牛大,價錢也不高。如果不轉型,對畜牧業發展非常不利。”說起變化,王畢力格感觸很深。

“前年,響應旗裡‘減羊增牛’的號召,我把羊都賣了,投入大量資金引進改良牛 ,不僅減輕了牲畜對草場的壓力,又節省了飼養成本,從而提高了牧業收入,保護了草原生態環境。”王畢力格高興地說。

如今,王畢力格家牛的數量已經增加到100頭。他告訴筆者,今年他家預計接犢60頭,秋季出欄,收入可達40萬元,這樣的好日子是“減羊增牛”規模化經營帶來的。

草原要增綠,牧民要增收。2017年,面對草原生態保護和牧民增收的雙重壓力,扎旗開始實施“減羊增牛”戰略,加快發展優質良種草原黃牛產業,打破“一羊獨大”的局面。格日朝魯蘇木積極響應號召,通過採取科學養畜、小畜換大畜、退牧還草、品種改良等措施,促使畜牧業由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2018年以來,該蘇木減羊20萬隻,增牛2萬頭。

“我們都知道家鄉草場荒漠化嚴重,要保護草場,又要養畜,就得想更好的辦法。”隨行的格日朝魯蘇木草原站站長寶音圖介紹說,如今越來越多的牧民踏上了“減羊增牛”的致富路。保護好生態環境,才是真正護住了牧民的飯碗。保護草原既要政府部門真抓嚴管,也要調動牧民的積極性,讓他們認識到綠水青山能變成金山銀山,在生態治理中找到謀生的出路。

霍日格嘎查牧民僧格也享受到了“減羊增牛”的福利。如今正值牧草返青期,但僧格家裡的80多頭牛仍在舍飼圈養。僧格說,自禁牧舍飼政策實施後,嘎查牧民利用冬季到第二年春天這半年時間對牲畜進行圈養,以確保草牧場生態環境及牧草長勢。

“以前我家羊多牛少,主要精力放在羊身上。家裡2700畝草場,其中可打草草場500畝,不能大量養羊,所以決定養牛。”僧格說。去年,根據“減羊增牛”“草畜平衡”的政策要求,減少了牲畜數量,通過少養精養,讓草牧場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

“以前放牧的時候,剛返青的草場都會被牲畜吃光。自打實施‘減羊增牛、舍飼禁牧’政策後牧草長勢好了。夏天牧民轉場到夏營地,這邊的草牧場還能得到有效恢復。”寶音圖歡喜地說。

據瞭解,近幾年,扎旗按照“減羊增牛、強牛興牧、提質增效”的發展思路,通過繁育良種肉牛、培育農牧民新型經營主體、構建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等方式,積極探索一條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畜牧業發展新路子。2018年,通過項目拉動和政策扶持,大力實施優質母牛擴繁工程、黃牛改良工程,全年黃牛存欄達到33.4萬頭,比上年同期增加3萬頭,養牛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同時加強聯戶家庭牧場、規模化養殖場、示範合作社和示範嘎查村建設,全力打造我市草原黃牛核心區。截至目前,全旗共調減羊46.8萬隻,禁牧面積達741萬畝,草畜平衡面積達1072萬畝,生態環境實現了良性循環。

扎旗:“減羊增牛”讓草原增綠牧民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