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吳三桂最大的敗筆是,弒殺永曆皇帝朱由榔?

O馬大哈O


吳三桂弒殺永曆皇帝朱由榔是不是敗筆?假如吳三桂在清朝康熙年間不起兵反清,殺掉永曆就未必是敗筆,只不過他後來有了這麼一出反叛,需要凝聚人心的時候,殺掉永曆皇帝朱由榔這事就被放大了,成為他失敗的主因之一。

吳三桂在崇禎朝滅亡之後選擇了打開山海關的大門,放進清軍以對抗李自成,在清軍進關後,吳三桂就已經無法回頭了,願意也好,被迫也好,他都被綁上了清朝統一天下的戰車,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吳三桂也確實為清朝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他麾下的關寧軍還是很能打的。

有清朝政府對他封王以及封地的承諾,吳三桂為了位極人臣、榮華一生、遺澤後人,當然是拼命的打,從明朝的最北邊一直打到最西南,再加上獻出清軍此前唯一被阻攔的關口山海關,吳三桂可以說是幫助清朝入關奪取天下的漢臣裡面功勞最大的,能和他比肩的也就是一個洪承疇。

有了這麼大的功勞,該得到的待遇也得到了,但吳三桂強勁的軍事實力也讓清朝上層很擔憂,這樣一個人,有自己的軍隊,有自己的封地,以後怎麼控制?如果他繼續和明朝殘餘分子勾結,會有很大的麻煩。

畢竟一直到康熙年間,清朝對於反抗他們統治最激烈的南方還沒有能夠完全掌控,所以,對吳三桂是且用且防,猜忌心還是很嚴重的。而吳三桂為了打消清朝上層的這種顧慮,不惜親手殺掉了永曆皇帝朱由榔,以表示對清朝的忠心和對明朝的割裂,大概是想專心在雲南為王,享受富貴了。

可惜的是,任何一個大一統國家都不會允許治下有法外之地,即使是剛學會統治中原地區的清朝也不例外,康熙親政後,收取異性藩王(主要就是平西王吳三桂、鎮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人)直轄的領地和除去他們的兵權就成了康熙最先要辦的事。

吳三桂如果老老實實的退休養老,以吳三桂的功勞,清朝政府未必一定會殺他,榜樣總是要有的,但吳三桂肯定不甘心,有權有勢和無權無勢是天壤之別,在無法和康熙達成妥協的情況下,吳三桂乾脆的起兵造反。

起兵造反一定要有個名義,還是要能團結所有願意反抗清朝的人士的名義,這樣成功率才會大增,這個時候,吳三桂殺掉永曆皇帝朱由榔的後果就湧現出來了,吳三桂起兵不能說是自己要反清,因為清朝對他不錯,都封王封地了,還能怎麼指責?

吳三桂如果以自己的名義反清,那就是叛逆,因此,只能以反清復明的名義反清,可天下人都知道他親手殺掉了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即使他的反清檄文說的再好聽,再大義凝然,在他的反清檄文裡面還虛構了一個明朝皇子出來:

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寄命託孤

可這些全沒有什麼用,殺掉永曆皇帝是怎麼也抹不去的黑歷史,大多數立志反清復明的人士是不相信吳三桂的,那麼吳三桂就無法整合整個南方的抗清力量為他所用,最多也就是和他一樣不願意放下權力的鎮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這兩股勢力配合他。

但他們全加起來也無法和清朝舉全國之力的力量抗衡,雖然民間殘餘的反清力量規模也不大,但畢竟是可以增加己方實力的,何況在臺灣還有鄭氏這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如果能全部整合起來,還是有希望打贏清朝的。

可永曆皇帝的被殺,讓這些勢力全部不會配合吳三桂,頂多在各自活動的區域製造些小混亂,對於他們來說,清朝是敵人,吳三桂同樣是敵人,寧願什麼都不做,看著他們狗咬狗,也不願意幫忙,這就是吳三桂殺掉永曆皇帝帶來的敗筆,當需要名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把路已經走死了。

沒有五湖四海的朋友們的幫助,吳三桂憑藉自己的實力肯定打不過康熙,實際上他打到湖廣地區也就打不動了,從起兵到兵敗都沒有跨過長江一步,到最後臨死前還暴露出了本來面目,自己建國稱帝了,這就更讓人唾棄了,也難怪後來乾隆皇帝把他欽定為“逆臣”


孤寡老人講歷史


為什麼說吳三桂最大的敗筆是,弒殺永曆皇帝朱由榔?

曾經為明朝重臣的吳三桂,在得知祟禎帝於煤山自盡後,不願被闖王李自成招降,也不願意為大明皇朝盡忠的情況下,跟皇太極達成了協議,打開山海關的大門,讓八旗子弟的鐵蹄踐踏了中原!

作為,曾經的重臣,如今刀戈相向,大明的子民很多對吳三桂這種叛逆的舉動非常的震驚和憤怒!雖然大明的江山隨著崇禎的自盡,幾乎是土崩瓦解!但是,偏居一隅的永曆皇帝朱由榔,是大明子民看成反清復明的希望!沒有想到,叛逆之臣吳三桂竟然弒殺了他!這樣把大明子民寄與反清復明的希望徹徹底底的破滅了!以至後來,吳三桂在康熙撤藩時又舉“反清復明”的大旗,沒有什麼人響應,就跟這件事很多的關係!當然也是吳三桂的財筆!



請看:

一,儘管崇禎在煤山自盡,但是大明子民仍然不折不撓“反清復明”!

隨著崇禎在煤山自盡,大明江山幾乎土崩瓦解了!

但是,大明子民並沒有因為皇帝的自盡就屈服於清廷,而是聯絡各方勢力,企圖反清復明!

這種不屈不撓的堅韌,堅持,一直綿延到雍正未期!看來,大明深入民心!

得知永曆皇帝朱由榔在南方稱帝,大明子民看到了反清復明的希望,紛紛響應,紛紛加入反清復明的陣營!

幾經沉浮與周折,最後永曆帝逃往緬甸,被人出賣俘虜送到吳三桂手中!

可悲的是:曾為大明重臣的吳三桂親自絞殺了永曆帝!

大明子民知道後,義憤填膺!

這可是大明子民最後的希望,沒有想到讓吳三桂破滅了!



二,憤怒的大明子民,同仇敵忔吳三桂!

由於,吳三桂為大清立了大功!

吳三桂如願以償做了藩王!

盤踞雲南的平西大王吳三桂好不逍遙自在!

大權在握,擁兵自重,山高皇帝遠,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是一個土皇帝!

當康熙撤藩的聖旨下達時,如夢初醒的吳三桂又舉起“討清復明”的大旗!

已經看清了吳三桂醜惡嘴臉的大明子民當然不會相信他,更談不上支持他!因為吳三桂就是一個自私自利反覆無常的小人!

果然,沒過多久,吳三桂猝死在衡州府!(今衡陽市)



由此可見:如果吳三桂沒有殺死永曆帝,在康熙撤藩時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相信會得到很多大明子民的響應支持!但是,吳三桂一錯再錯,終於一敗塗地!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吳三桂的最大敗筆是他的叛明投清!自其獻出山海關,恭迎攝政王多爾袞入關的那一刻起,吳三桂的漢奸之名便己經坐實了!儘管吳三桂或許也有難以言表的苦衷,但卻依然無法為自己的行徑,做出合理的辯白!

(吳三桂迎清軍入關)

吳三桂為清朝掃蕩天下,定鼎中原可是出了大力的。因此才會積其功而受封重爵,取得了清廷的無限信任與恩寵。假如不是吳三桂肯於為效忠清朝而肝腦塗地,那他也不會被視前明降將如草芥的清朝統治者,當做經略中原的急先鋒百般籠絡。

至於吳三桂殺害永曆皇帝之事,只是在其叛明投敵的記錄上,又新添上了一筆血債而已。只是由於這次被殺害的是南明皇帝,所以其影響力波及得太過深刻,成了吳三桂甘當清廷鷹犬之鐵證,激起了明朝遺民對他的無限憤恨,將吳三桂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從此再也無法洗刷其惡名!所以即便是因康熙皇帝裁撤三藩,而迫使吳三桂狗急跳牆,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旗號,試圖藉此號召天下人凝聚在其麾下時,也因其名聲太壞而應者寥寥!

(清軍入京)

因此吳三桂的最大敗筆,不在於其有沒有殺害永曆皇帝。而在於他是個毫無操守的政治投機客,其一生都在為了權力與榮華而鑽營。朝做明臣,夕為清將,為效忠清朝而肆意剿殺殘明抵抗力量。而後又因清朝統治者“辜負”了吳三桂的“耿耿忠心”,而不惜鋌而走險舉兵反清,一手製造了長達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給天下百姓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南明的最後根據地)


北疆同心


因為朱由榔是明朝的皇帝,而吳三桂曾經是前明的臣子,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可以起到收復人心的效果,甚至可以得到漢人的支持,而他殺了朱由榔之後,他就成了漢奸,也就不能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啦!其次,殺了明朝的皇帝,它就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大奸臣,漢人不會再相信他,他自己稱帝也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願祖國強盛


導語:

很多人認為吳三桂這一生,最大的錯誤,那就是殺掉了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因為殺掉朱由榔以後,明朝的舊臣們對吳三桂就徹底喪失了希望,從而跟他處於敵對狀態。

就算後來吳三桂反叛滿清,也不會得到明朝遺老遺少們的支持。那麼事實的真相是這樣嗎?吳三桂這一生最錯的事情,我看並不是這件事。<strong>

01朱由榔在緬甸被捉,在滇池被吳三桂絞殺。

當時吳三桂已經殺到了雲南境內,晉王李定國的部隊此刻已經收縮到了勐臘地區,這個時候吳三桂帶著人馬衝入緬甸。

  1. 因為緬甸這裡藏著南明最重要的一個人,那就是明朝永曆皇帝朱由榔。朱由榔是在張獻忠的義子孫可望和李定國的支持下,才做了這麼久的南明皇帝。

  2. 其實朱由榔本身的根基並不深,這就造就了他進入緬甸以後的困境。因為他身邊只有一個沒什麼兵權的沐天波,所以在緬甸備受欺凌。後來沐天波更是被殺了,永曆皇帝在毫無依靠的情況下,被吳三桂給捉了去。

  3. 吳三桂將朱由榔帶到了昆明滇池旁,將他絞殺。因此,清政府保舉吳三桂一族永鎮雲南,跟明朝沐天波家族一樣,世代作為鎮守雲南的家族。

這是無上的光榮,這種封疆大吏,能夠賞賜給吳三桂,那是因為吳三桂有巨大的功勞。而且這次絞殺朱由榔,使得清政府確認了吳三桂的忠誠,所以吳三桂才能夠安安穩穩地在雲南過日子。

剛入關那會兒,清軍並不信任吳三桂,他們甚至將吳三桂遣返到了關外,看他到底是什麼態度。最終吳三桂剃髮易服,決心成為清軍的一份子,多爾袞這才給了他南征的機會。

十六年正月,由榔奔永昌。二月,三桂與尚善、卓布泰合軍克雲南會城,破文選玉龍關,取永昌,由榔走緬甸。師渡潞江,定國設伏磨盤山,詗知之,分八隊迎擊,斬殺過半。取騰越,追至南甸,乃振旅自永昌、大理、姚安還。---《清史稿》

吳三桂在南征途中的表現非常優越,一路為清軍充當前鋒。但是清軍上層一直都在防備吳三桂,他需要吳三桂做一件不可以回頭的事情,才能徹底信任他,所以吳三桂是在這種情況下,絞殺了永曆皇帝朱由榔。


02吳三桂絞殺朱由榔,有錯嗎?

我認為吳三桂這麼做一點錯都沒有,因為就他當時的那個處境來說。如果得不到永世鎮守雲南的機會,極有可能會被鳥盡弓藏。

在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中,但凡不受信任,結局都好不到哪兒去。我們看劉邦的大將韓信,個人能力突出,可是並不受信任,結果身首異處。朱元璋的那些開國將帥們就更不用說了,一個個下場淒涼。

吳三桂是預料到這些事情的,所以他必須要想辦法爭取清廷上層的信任,只有得到信任以後,才有機會贏得鎮守雲南的機會。

十七年,定國、文選與緬戰,索其主,連敗緬兵,緬終不肯出由榔。十八年五月,緬酋弟莽猛白代立,紿從官渡河盟。既至,以兵圍之,殺沐天波、馬吉翔、王維恭、魏豹等四十有二人,詳《任國璽傳》。存者由榔與其屬二十五人。十二月,大兵臨緬,白文選自木邦降,定國走景線,緬人以由榔父子送軍前。明年四月,死於雲南。六月,李定國卒,其子嗣興等降。---《明史》

當時雲南還有不少南明的殘兵需要收拾,殺害朱由榔之前,李定國的大軍依舊非常有戰鬥力。所以雲南地區必然是要有人留下的,為什麼不能是他這個平西王呢?

朱由榔這個人,本身就沒有什麼本事,也沒有足夠的權威可以控制南明的殘餘部隊。除了李定國對他比較信任外,我們看孫可望想要架空他,鄭成功完全不聽從他的指揮,他壓根就是個傀儡罷了。

這麼來看的話,吳三桂殺掉一個傀儡皇帝,就能換取永世鎮守雲南的職權,這有什麼錯呢?明朝如果還有一丁點希望的話,那也不會存在於朱由榔身上。

在吳三桂殺掉朱由榔以後,清廷徹底放心了。因為清廷認為吳三桂沒有退路了,這才將鎮守雲南的任務交給了吳三桂。

03吳三桂起兵太晚,這才是他的錯誤。

後來吳三桂再次反叛滿清,倒不是說他反叛有什麼錯誤,只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利益罷了,沒什麼對錯可言。

關鍵是他反叛的時間,實在是不合時宜。

  • 因為當時吳三桂歲數實在是大了,那些跟隨他南征北戰的將領士兵們,也都老了。

  • 新招募的士兵沒什麼戰鬥經驗,所以當時他們的戰鬥力是沒辦法一統天下的。而且康熙皇帝統治期間,清朝風調雨順,沒多少人原因跟著吳三桂造反。

朱由榔的死,對吳三桂造反所產生的影響,我認為是微乎其微的。

  • 願意反清的還是會響應吳三桂,畢竟這是規模最大的反清運動了。他們如果不把握好這次機會,今後壓根就不可能完成反清復明的事業。

  • 就算是這樣,吳三桂還是打下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正要渡過長江,北伐向上的時候,吳三桂突然就死了!為什麼死的呢?因為歲數太大了。

吳三桂北伐的時候,已經62歲高齡了。那個時候人的壽命本身就不長,吳三桂又要長途跋涉,當然是吃不消的。

歲,三桂年六十有七,兵興六年,地日蹙,援日寡,思竊號自娛。其下爭勸進,遂以三月朔稱帝,改元昭武,以衡州為定天府。置百官,大封諸將,首國公,次郡公,亞以侯、伯。造新曆。舉雲、貴、川、湖鄉試。號所居舍曰殿,瓦不及易黃,以漆髹之。構廬舍萬間為朝房。築壇衡山,行郊天即位禮,將吏入賀。是日大風雨,草草成禮而罷。俄病噎,八月,又病下痢,噤不能語。召其孫世璠於雲南,未至,乙酉,三桂死。---《清史稿》

僅僅過了5年時間,67歲的吳三桂就病死了,他死之前,還不忘稱帝,可見他想要做皇帝的心思有多深。沒有吳三桂的叛軍,那就等於是沒有了主心骨,雖然他孫子吳世璠也堅持了三年。可是完全沒有權威性,一路敗退到了昆明,最終被康熙全部剿滅。



總結:吳三桂在康熙剛登基時起兵,是最划算的。

我們會發現,吳三桂起兵以後不久就自稱為周王,儼然是沒有恢復明朝的意思,所以他絞殺朱由榔,並不影響這次起兵,至少沒有大的影響。

他起兵這一年,是康熙12年,距離他被冊封為平西王已經12年之久。康熙剛登基這一年,吳三桂負責絞殺朱由榔。

這是他人生轉變的關鍵時刻,他既殺了朱由榔,又掌握了雲南全境的勢力。那麼擺在他面前的其實就是一道選擇題,要麼就碰運氣在雲南世代鎮守,要麼就反叛清王朝。

那個時候反叛清王朝的成本是最低的:

  1. 當時的吳三桂才50歲大,正是精力旺盛的時候。而且他手下的士兵們都還沒有老,一直跟隨在吳三桂身邊,是最得心應手的時候。

  2. 而且那段時間,民間有不少反清組織,他們希望恢復明王朝的熱情非常強烈。比如說當時的鄭氏集團,所以吳三桂會得到更多人的幫助。

  3. 再者清王朝當時處於主少國疑的狀態。康熙皇帝年僅8歲就被推上了皇位,朝中大全被四大輔政大臣壟斷,而這四個人又各懷心思,正是超綱不穩的關鍵時刻。

如果這個時候他能夠起兵反清,我相信那些想要恢復大明王朝的人,不僅不會責怪吳三桂殺害朱由榔,反而會起兵幫助他。

因為他們不是為了朱由榔而戰,而是為了大明王朝而戰。說到底,為了朱由榔而戰的只有李定國這一支部隊而已。

《清史稿》

《明史》


江湖小曉生


吳三桂因金庸的《鹿鼎記》而廣為人知。他本是明朝的遼東總兵。後因義軍首領李自成攻進北京時搶了他的愛妾陳圓圓,才衝冠一怒為紅顏,降了清。


吳三桂降清以後,南征北戰為清廷立下汗馬功勞。打下的西北西南廣大地域。1646年進入雲南。迫使緬甸國王交出了藏匿於此的南明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榔。隨後用弓弦將其絞殺。至此明朝徹底滅亡。可以說明就是亡於吳三桂之手,其殺君之惡行,永遠被定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吳三桂,可能自己都沒有想到。多年以後會因為撤藩問題與清廷心生芥蒂,進而反目成仇。而他絞死永曆皇帝的行徑,使他徹底的失去了漢人百姓的支持,儘管明末朝廷混亂不堪貪汙腐敗橫行,以致民不聊生,農民起義四起,但總歸是漢家的天下,是漢人自己的事情,你吳三桂當年賣國求榮,投降滿清,如今在清廷那混不下去了,為了一己私利,起兵造反,又有誰能擁護你呢?


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像吳三桂這種反覆無常首鼠兩端之人,怎麼能得到百姓的信任?他也是人如其名,“三跪“,是先跪明後跪清,還想跪明可就回不去了。他不走運的是,還遇見了清朝歷史上最英明的皇帝康熙,內失民心外遇強敵,所以最後的失敗是理所當然的。


輕吟古風


純粹是在顛倒黑白鬍言亂語,看一看南明的那群爛貨朱氏子孫一個不如一個,和軟弱無能只會苟且偷生的穿地鼠無異,朱由榔更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子,丶吳三桂不殺他難以自保立威,地球離開任何人皆會均衡的運行。平西王吳三桂執政東南幾十年猶如獨立王國,他管轄下的雲貴川三省行政稅務兵馬皆形同另一個世界,他最不該年愈60多歲而聚眾反叛,隨手下有戰將四百餘員,有又孔有德,耿精忠協從,還有寧夏提督大將王輔臣的暗助也難免失敗的命運,此時人心向背思定,大清帝國以入關幾十年,擾以清聖祖康熙大帝行仁政輕稅收,漢民也以認同了這一奉行孔孟之道的強大帝國。反而是吳三桂逆天邪神而行禍國殃民發功叛亂,佔據了大半個天下,雲貴川陝多地廣東廣西臺灣順勢而為,但吳三桂必僅是年老體衰缺失戰略謀劃,在佔據嶽州後就舉步維艱了,他如果不失時機的舉兵北上,那就另當別論了。也因此康熙大帝有了峏息之機,調整戰略對三蕃勢力個各擊破剿撫並舉,先撫降了耿精忠孔有德勢力,有勸服了王輔臣的八萬天兵,自此吳三桂以成驚弓之鳥慌慌慌張張不得終日,堅持了八年之久的三蕃之亂歸於平息。也足見的康熙的雄才大略處事不驚的偉略。朱由榔即便存在吳三桂不殺他就形同另一個漢獻帝而已百無聊賴,形同於籠中鳥鏡中花。











94310417小云


吳三桂原為山海關總兵,後來投效滿清,為了向滿清政府表示忠心,將明朝最後一個正統皇帝永曆帝殺害,這也是吳三桂這一生最大的敗筆。

吳三桂殺永曆帝的惡果最後也是由他自己吞下,我們知道吳三桂降清後又反叛清政府,自立為大周皇帝,起兵討虜,史稱三藩之亂,然而此番叛亂也沒有持續多久最後也被清朝平定。

吳三桂殺永曆帝不得不說是一個昏庸之舉,最後還是自食惡果。

那麼來看看吳三桂殺永曆帝對他自己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吳三桂為取得清朝信任,冒天下之大不韙殺永曆帝,徹底失去了天下漢人的民心,以至於起兵反清時幾乎無人響應。

明朝統治中國兩百多年,明朝皇帝在百姓心中還是正統,是民心所向。而吳三桂此舉幾乎是把自己推到了全天下漢人的對立面上,被天下人所不齒。

雖然吳三桂殺永曆帝暫時取得了清朝的信任,但是失去的可是人心,而且還激起了漢族百姓對於吳三桂的憤怒,以至於在吳三桂起兵後,得不到士族階級的大力的支持。由此也引發了另一個惡果,反清復立之時,缺少強援。

本來不殺永曆帝,全國百姓反抗清軍入侵都還有目標的。可是吳三桂偏偏是殺了永曆帝,下了一步臭棋。皇帝都沒了,那麼下面的百姓還造反幹嘛,所以永曆帝死後,起義軍很快就被鎮壓了。所以等到永曆帝死後十多年吳三桂再反,全國的反清勢力大大減少,以至於吳三桂自己獨自面對清軍,所以吳三桂這場叛亂幾乎是註定要失敗的。

吳三桂兩反明朝,一反清朝,最終落的個三姓家奴。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大概說到也就是吳三桂這樣的人吧。


這個歷史很正


公元1662年吳三桂率軍攻入緬甸,擒獲逃入緬甸的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隨後將朱由榔押回雲南用弓弦勒死於滇池邊。吳三桂此舉表面上表現了對清廷的無限忠心,卻也把自己的路給封死了。



首先吳三桂失去了養寇自重的資本,要知道任何朝代都是不會允許大將長期統兵在外的,這樣很容易造成尾大不掉,同時,失去軍權的大將是很難善終的。吳三桂把明朝最後的那點薪火給滅了,那他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被削蕃,被剝奪軍權是早晚的事。



其次,如果說吳三桂在崇禎死後投降清廷多少有些不得已,那他親手殺死朱由榔則是永遠自絕於明朝,自絕於漢人,所以他最後打出為明朝報仇的旗號,別人都是當成鬧劇,根本沒人響應,相反還站在清廷一邊對付他。


滄海一粟7528


吳三桂是明將,但明朝滅亡跟他關係不大,至少不是主要責任人。倒是清朝能入主中原,吳三桂功不可沒。當然,這些大家都知道,吳三桂開山海關迎八旗軍這事,被罵了幾百年了。要說開關這事在吳三桂的人生中並不是最大的錯誤,連三甲都排不上。吳三桂最大的三個錯誤是:錯殺了一個人,高估了一個人,低估了一個人。

吳三桂錯殺的這個人是南明永曆皇帝。歷朝歷代殺皇帝都不是什麼好事,特別是吳三桂這種前朝舊臣,把自己的主子給砍了,這不得讓人戳脊梁骨。舉個例子吧,當年康熙皇帝修明史的時候,把魯王朱以海之死的鍋扣到鄭成功的腦袋上,讓鄭成功被漢人罵了幾百年,直到數百年之後魯王之墓被找到,才讓鄭成功沉冤昭雪。

如今吳三桂把南明皇帝給宰了,恐怕清軍的心裡頭要掂量掂量,這哥們明兒個會不會把自個也宰了。其實吳三桂想的很簡單,既然要降清,那就納個投名狀吧,永曆皇帝的人頭是最佳的投名狀啊。吳三桂的投名狀納的太狠了,把自己的後路都給堵死了。其實吳三桂大可以殺個親王,沒必要殺皇帝,只要不殺永曆皇帝,以後跟大明朝的忠臣們還有回頭見的機會。

吳三桂高估的這個人正是滿清攝政王多爾袞,吳三桂倒不是高估了多爾袞的能力,主要是吳三桂沒想到多爾袞這麼沒節操。當初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打的是借虜平寇的算盤,說好的搞定李自成,就把黃河以北的土地讓給滿清。結果多爾袞進了北京城,再往紫禁城一住,這日子舒坦了,不走了。多爾袞原本只想當一個北方土皇帝,沒想到被范文程、洪承疇等一干漢人的慫恿,突然尋思著佔了整個天下得了。

打天下就打天下吧,吳三桂吃了啞巴虧,就能幫著滿清打天下了。要說吳三桂打自己人確實夠狠,在加上南明那些敗家子著實不爭氣,吳三桂一路南下攻城略地,給自己攢了不少功勳。清朝給的平西王的爵位根本和吳三桂的功勳不對等。你想想啊,吳三桂把明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奉獻出來,還為明朝的大臣做了投降的表率,已經有人出頭做漢奸,其他想降清的還有什麼顧慮。全國穩定後,滿清政權也沒多看得起吳三桂,辛苦賺來的平西王還要被收回去,多爾袞出爾反爾,節操著實碎了一地。

高估了多爾袞的節操,導致吳三桂犯下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低估了康熙皇帝的決心和能耐。吳三桂想反清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真正起兵那年吳三桂已經61歲了,當時的康熙才19歲。一個是飽經滄桑的老將,一個是乳臭未乾的小子,吳三桂怎麼可能看得起康熙。這也是他犯下的最致命的錯誤,吳三桂怎麼不想想,康熙才19歲是沒錯,可人家已經當了十一年皇帝了,這十一年間還除掉了鰲拜這樣的權臣,籠絡了索尼這樣的老臣,整個大清朝堂早就被小康熙牢牢控制住了。三桂呀,三桂,前面高估人,後面低估人,你這一生堪稱悲劇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