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採訪 臨渭天留村:鄉村旅遊澆開“幸福花”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采访 临渭天留村:乡村旅游浇开“幸福花”

從農戶收入喜看農村變遷

臨渭天留村:鄉村旅遊澆開“幸福花”

(記者 楊月鋒)地處大秦嶺天留山自然景區的渭南市臨渭區橋南鎮天留村,擁有1169口人,人均土地僅0.7畝。多年來,當地村民只能靠種植雜果和在外務工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等因素一直制約著農村發展,近幾年來,該村在區、鎮兩級黨委的大力支持下,依託綠水青山自然資源,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切入點,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壯大集體經濟,使沉睡的自然資源活了起來、集體經濟火了起來、村莊美了起來,貧困群眾也富了起來。

鄉村旅遊帶來好效益

劉武是地地道道的天留村人,早年在橋南鎮街道經營商店,2015年,聽說村子要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就決定要回村子來謀求發展。他盤算著要開一家農家樂,將土雞、野菜、瓤皮子等當地家常菜搬上餐桌,讓遊客在欣賞天留山風景的同時能品味地道的農家美味,但由於當時進村、進山的道路一直不好,這個想法未能實現。2017年,該村通過河道治理、道路整修、民居改造、環境綠化、村莊美化,整個景區已初具規模,遊客也漸漸多了起來。看到面目一新的美麗村莊,劉武下定了決心,說幹就幹,僅僅半年多的時間,就掙了3萬餘元。平時遊客不多的情況下,他就去地裡幹農活,節假日遊客多,就專心經營農家樂。由於乾淨衛生,口味地道,吸引了不少回頭客,有渭南市區的,也有西安周邊的,還有外省的。“經常是客人首次一個人來,再次光顧的時候,就帶了好幾家子人,”劉武說。2018年,隨著光顧天留山景區遊客增多,劉武一家人經營的農家樂生意好起來了,客人最多的時候,他曾經僱用過6個服務員來幫忙。由於經營有方,飯菜質量過硬,劉武被村民推選為本村農家樂餐飲協會會長,下一步,他決定多做做村民工作,讓更多的村民加入到經營農家樂的隊伍裡來。

黨建引領山村鉅變

天留村黨支部共22名黨員,流動黨員8名,老弱黨員4名,預備黨員1名。在組織體系設置上,天留村級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已覆蓋到村子裡大小事務的方方面面,完全做到黨建引領謀發展,同時還在不斷調整和完善村級黨組織,確保組織設置合理,隸屬關係明確,做到應建盡建、設置規範、調整及時、制度明晰。

近年來,該村支部按照“山水橋南,天然氧吧”的總體規劃和要求,對村容村貌、通村路主幹道進行集中整治。“有規劃了,那就要建設,我們需要大的企業、大的項目來幫助我們建設,實現‘雙贏’甚至‘多贏’。”天留村田支部書記說。於是,村裡引進了臨渭區城投、區文旅、天留郡、老香君等企業,先後投入資金4.5億元。硬化進村二級公路1300米,村內水泥道路4600米,鋪設汙水管網3800米,安裝路燈220盞,改建無害化廁所105個,普通水廁161個,建設綜合文化廣場2處,停車場1處。建成日處理汙水300立方的汙水處理站,村莊範圍內主幹道路、支幹道路兩側均設置有垃圾箱,固定保潔員對垃圾日清理收集、鎮級負責轉運,全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程度達到100%,確保視線內無明暴垃圾,無“三堆”亂放,無亂搭亂建,無汙水橫流。

該村還成立天留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涵蓋天留村果業協會、天留村民俗餐飲協會;組建村集體公司——渭南謙信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依託“三變”改革,利用自然資源優勢,按照黨支部+村公司+貧困戶(農戶)的模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截至2018年底,天留村擁有集體資金性資產210萬元、經營性資產567萬元、公益性資產約8820萬元,資源性資產包括有林地資源、土地資源、泉水資源、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資源、航天資源、集體資產資源等。該村流轉197戶群眾的土地500畝,含69戶貧困戶的85畝,每年保底分紅900元/畝。將村集體17畝土地摺合成40%的股份形式入股渭南文旅公司,共同開發建設渭南航天生態園遊客服務中心。由村集體企業渭南謙信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400萬元開發天留山車軲轆泉水資源,其中將水資源折股量化為30%股份,貧困戶及群眾入股25%,省、市、區綜改辦對村集體項目扶持資金200萬元、佔股45%。每年年底,依據收益給村民進行按股分紅,讓水資源成為村民的現實資產。該項目預計年產值約150萬元。

此外,該村將各級財政投入到村的發展類資金,在不改變使用性質及用途的前提下,投入到集體公司,形成村集體持有的股金,村集體按股比分享收益。鼓勵群眾參與投資建設,引導貧困戶申請小額貸款入股村級公司,從旅遊區開發中受益。採取自願入股,每股2000元,讓村民的閒置資金變成股金。農民還可以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等形式自願入股參與村集體公司開展旅遊開發,增加經營收入。

在天留村蹲點採訪過程中,讓記者直觀的感受到,昔日窮鄉僻壤的小山村,正在實現脫胎換骨的鉅變,50多歲的村民王先生說,“村裡有了遊客,土特產不出家門就有了銷路,現在咋感覺村子遍地都是黃金。”伴隨著村子各項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村裡所有的優質資源被激活了,天留村人正沿著幸福的康莊大道一路奔跑。

吳起縣白豹鎮村民用創新、實幹編織美好新生活

(實習記者 韓丹)4月12日,《陽光報》記者第一站來到延安市吳起縣。歲月流轉,時光如梭,當年這個只有很少人口的小鎮,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全國百強縣”,在傳統石油工業的基礎上,不斷探索致富新路子,發展果樹種植和養殖業,在其紅色歷史底色上書寫出精彩的時代新篇章。

敢於吃螃蟹的第一人

64歲的楊鳳奇是白豹鎮李橋村的老支書,兒子女兒都學業有成在外工作,老兩口守著田地過日子。初次見到老楊是在他家新栽種的蘋果園子裡,“閒不住沒事就愛到園子裡看看,今年應該能零星掛果了。”老楊笑盈盈地對記者說。

三年前,老楊是村裡第一個推掉玉米地,栽種蘋果樹的村民,幾天裡25畝地被推平,老楊的妻子鬧起了情緒,原先種玉米一年下來還能有些收成,現在這個蘋果樹拿回來還是幼苗,生長週期最起碼得三年,這三年可咋辦?老楊那段時間可沒少給老伴做思想工作,“你說這一斤玉米九毛錢,一斤蘋果多錢,三四塊錢呢,我去洛川、富縣考察,人家一畝地能賣三四萬塊錢,咱們第一次種,沒經驗,一畝算上一兩萬塊錢這收益也比種玉米強。”老楊不僅勸說自己的老伴,還幫助村幹部勸說其他村民一起栽種蘋果樹。

當記者問及老楊當時是否有顧慮時,他堅定地告訴記者要相信政策,相信黨。“這是政府幹部考察了很多,綜合為我們老百姓指出的致富項目,種植的樹苗是政府提供的,肥料也定時給我們免費發放,每畝還補貼460元的管護費,我們自己就出個力。不試試咋知道不行。”老楊一邊收拾這幾天防凍要用的玉米稈一邊說,“後來為了解決這三年絕收的問題,幹部們又想出套種的方法,在果樹行子裡種上雜糧,這樣我們的收入有了保障,幹起來就更有信心了。”

據瞭解,李橋村截至目前共計栽植山地蘋果2300餘畝,栽植苗木92000餘株,共涉及7個村民小組,128戶,人均栽植蘋果1.5畝。2016年修建水利管網配套設施5處,逐地塊配套了水利管網設施,方便了農戶的灌溉打藥。2017年爭取項目資金56萬元,新建仁渠子組山地蘋果水井窖1處、維修便民橋涵一座。最大程度消除群眾發展果業的後顧之憂。

“經過幾年的精心管護,果樹發育正常、長勢喜人,越來越多的群眾也自發的加入到果樹栽植的隊伍裡來,看著村民致富的勁頭這麼大,我真的很欣慰。”李橋村第一書記張哲說。

勤勞實幹才能致富

“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一起致富才是好事。”在同村採訪時,56歲的劉振英說出這句質樸的語言讓人為之動容。

原先因為妻子的病,劉振英一家被納入了貧困戶,四處求醫負債累累終是沒有治好妻子的頑疾。回到家,劉振英便一門心思投在了掙錢上,他說自己沒啥本事,就是有一身好力氣,在村幹部的協調下,他當起了大山裡的護林員,同時又在村裡做環保員,沒事還在陝果集團,高速路上打散工都有不錯的收入。2018年,劉振英就找到村幹部主動退出了貧困戶,他說那天開始他感覺生活有了奔頭。2018年李橋村黨支部以“三變”改革為契機,成立了李橋村肉驢養殖合作社,劉振英積極入股。據瞭解,到2019年末預計每戶會員可分紅1000元,每個互助組可分紅5000元。

來到劉振英家裡,紅瓦白牆,院子裡也收拾得十分乾淨,他招呼記者坐下,聊了起來,“政策這麼好,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幹呢?”劉振英對未來充滿希望。

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強化服務管理 優化投資環境

高質量發展新能源汽車 重塑咸陽紡織輝煌

(記者 趙小康)咸陽曾是我國紡織名城,也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棉紡織基地,從西北一棉、西北二棉等企業位於市中心人民路的廠區走過,你就能體會到紡織曾經帶給咸陽的輝煌。

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的規劃面積10.83平方公里,位於咸陽主城區以西,北起咸陽大道,南抵新西寶高速公路,東臨國家級高新區——咸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至省級重點示範鎮——西吳鎮。

4月的大秦古都,春意盎然。

走進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園區新建成投用的花園小區、夢桃公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咸陽紡織集團、雷丁秦星新能源汽車、陝西“杜克普”服裝公司等高科技企業也相繼入園。

4月11日上午,“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省市媒體記者來到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蹲點調研採訪活動啟動,《陝西日報》《華商報》、陝西廣播電臺、《陝西畫報》《咸陽日報》、咸陽市廣播電視臺、《陽光報》8家主流媒體走進咸陽新興紡織工業園。園區黨委書記、管委會副主任計德亮詳細地介紹了紡織和汽車兩大特色產業鏈條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支撐,以強化服務管理為抓手,不斷優化投資環境,破解發展難題等方面,招商局專員張哲瑞也從園區的項目佈局做了具體講解,黨工委辦公室主任趙明華組織媒體隨從採訪。

在“雷丁秦星25萬輛新能源乘用車項目”的生產車間裡記者看到,工人正在對新能源公交車進行骨架焊接,火花飛舞、機械轟鳴。近期,咸陽市民可以享受這批智能新公交車帶來的舒適、環保和便捷了。

據介紹,雷丁是國家新能源汽車戰略下發展起來的企業,咸陽新生產基地的建立,一方面是響應國家的“一帶一路”,實現雷丁西部基地的戰略佈局;另一方面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戰略,深耕實體經濟,下大力氣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

新基地將建立一家集自動化、數字化和綠色環保為一體的現代化、智能化工廠,項目總投資200億元,佔地3500畝,整個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投資120億元,計劃建設年產30萬輛新能源汽車生產線(乘用車25萬輛、商用車5萬輛);二期投資80億元人民幣,計劃建設年產30萬輛新能源整車生產線,2025年達產達效。

在陝西“杜克普”服裝公司的成品展示區,一款剛剛獲得國家專利的智能溫控服飾引起了採訪團隊的注意。這款用石墨烯內絮棉材料研發的功能性服裝,配備穩定熱源後8小時保持26攝氏度恆溫,同時裝備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和急救包,適應各種惡劣環境戶外人員,是國內服裝新材料、新技術的一次革命。

據瞭解,2018年園區緊盯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緊扣追趕超越定位,以打造紡織和汽車兩大特色產業鏈條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支撐,以強化服務管理為抓手,不斷優化投資環境,破解發展難題。同時,繼續深化“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積極落實“五新”戰略和“三項機制”,有力推動各項工作穩步開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完善基礎配套,提升承載能力。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強化投資拉動。加大招商力度,增強發展後勁。園區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質量,實施領導包抓責任制,及時協調解決企業問題。共走訪園區企業23家92次,走訪收集15條問題已全部解決。紮實開展“鐵腕治霾”,營造和諧環境。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涉及園區的問題,按照要求全面整改到位。紮實鞏固文明創建成果,凝聚發展正能量。加強黨建工作,營造良好政治生態。

據悉,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園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落實“五個紮實”要求和“五新”戰略任務,全面貫徹落實市委“七屆八次全會”精神,圍繞“企業聚集、產業延伸、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的發展目標,深入推進“一補三穩五強化”工程,以產業聚集發展為主線,以招大引強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支撐,以強化服務管理為抓手,使園區紡織業實現“有科技、有品牌、有前景”;製造業實現“高端化、節能化、創新化”;高新技術業實現“新型化、智能化、產業化”。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延伸兩大特色鏈條。在延伸紡織服裝產業鏈條方面。打通印染。加快推進華潤印染搬遷入園,大力發展高端染整和高檔面料,並向紡紗、織造和服裝家紡產業鏈上下游兩頭拓展,努力打造區域紡織品牌。強化基礎配套,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加快胭脂路東段、紡織大道及上跨橋、新西寶高速輔道等道路建設,計劃2019年年底建成通車,積極推進沿漢武大道增設新西寶高速出口項目進度,加快完善園區及周邊路網體系;加快公租房小區、紡南城、醫院、夢桃學校、咸陽市新工人文化宮、中小企業孵化基地、分佈式能源站等項目建設進度,力爭早日建成。

商洛丹鳳縣棣花鎮萬灣社區: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記者 韓建軍)現年78歲的張書本老人是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萬灣社區三組人,早年曾是一個木匠,也是已退出的貧困戶,祖孫四代、一家九口人,平日裡和老伴、三女兒、女婿生活在一起,全家如果能聚在一起的話也只能等到過年的時候。雖說已步入高齡,但老人的身體還算硬朗,經歷過艱苦日子的他,面對家鄉的變化、社會的飛速發展和黨的好政策,老人的幸福感、獲得感滿滿,高興的笑容掛在寫滿滄桑的臉龐。

4月11日,記者來到張書本老人家裡進行走訪,回想起往事,老人的神情顯得有些凝重。二十年前,當時家裡孩子多、負擔重,因為當地適合種殖李梅(水果),自己也就動手栽了幾畝,由於李梅屬季節性水果,老人在空閒時再給別人蓋蓋房子做些傢俱以貼補家用,辛辛苦苦一年到頭來日子還是過得緊緊巴巴。李梅成熟時又逢多雨的季節,還得抓緊賣給商販,不然就爛在地裡了,道路的不暢造成車輛到不了村口,只能停在河對岸,直接導致運輸的不便,這也時常讓他為此而犯難,摘好的李梅就放在紙箱裡,沒辦法只好用頭頂著紙箱淌過近200米遠一米五左右深的河水去裝車。

“過了幾年,村上的一傢俬人磚廠籌錢才在河上架了一座簡易的木橋,然後在木頭橋面上鋪了沙子,怕大雨沖走沙子又在上面蓋了一層厚土,這樣一來就能耐的時間長些,橋只有兩米五寬,拉磚的車走在上面也很小心,就是這樣的橋也給村民的出行帶來了方便,總比淌水過河安全的多。”老人說!談及現在的生活,國家把橋修好了,路是四通八達都修到了家門口了,再也不過出門兩腳泥、農作物難進出的日子了。縣、鎮、村的幹部還定期來到家裡虛寒問暖,也讓他很是感動!近年來,又在村委會和包扶幹部的幫助下栽了六畝核桃,發展了林下經濟,參加入了養雞合作社,每年還能得到分紅,女兒也在村裡的產業基地打零工,自己也享受著國家的補貼,連孫女上學也享受政府給的補助。每當回想起這些,都讓他對黨的這些惠民政策感到無比高興。

駐萬灣社區第一書記劉劍告訴記者,張書本老人是已脫貧的貧困戶,但脫貧不脫政策,女婿在外打工,女兒在家除照顧老人外還在村上的一個蘑菇基地打零工,有時村上搞基礎建設時也來打工,每天能掙到六七十元錢。”自信訪局包扶萬灣社區以來,結合當地實際,認真地做好貧困戶的政策落實和全村的整體工作,定期入戶走訪,瞭解貧困戶的實際困難和麵臨的困境,及時做好服務解決問題。並協調相關部門爭資金、爭項目,帶動村民增收,提高貧困戶收入。同時,做好貧困戶易地搬遷政策的宣傳工作。”劉劍說。

目前,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加快推進村集體經濟項目水產養殖、香菇大棚以及農產品加工項目的工程進度,爭取早日投產運營,力爭今年集體項目經濟突破十萬元,讓老百姓早日過上好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