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布多:四季常绿,物产丰饶的秘境

秘境-会泽布多

在会泽大海乡境内,有一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处女地,那里沟壑累累,峡谷纵深,苍凉悲壮;那里四季常绿,物产丰饶,是一片绿洲,这片秘境叫布多。

布多在大海乡北部,距离大海乡35公里,在会泽县城西部,距离会泽县城32公里,面积10平方公里,海拔1200米到1700米,有600多户人家2200多人,属于干热河谷气候,是一片狭窄的绿洲,呈南北向东西走势,从高处俯瞰布多,仿佛晾晒在谷底的一块绿色的绸布,物产有稻谷、花生、甘蔗,红薯,以及石榴、黄果等热带气候农作物,有“金布多”之称。


会泽布多:四季常绿,物产丰饶的秘境


高山水源的灌溉让布多成为一片绿洲

布多历史上叫“补多”,因为形状而得名,彝语翻译过来因其形状像一只大裤脚,意即像大裤脚的地方,布多周围至今还保留了两处彝语的地名,一处为鲁机,意为人集中居住的地方,一处为杀一角,历史上叫洒夷角,意为生长马缨花的坪子,从以上历史地名看出,布多较早就有了人类的居住,走进布多河谷,除了地势险峻,沟壑纵深,壁立千仞的特殊地质地貌之外,初看上去,和新疆有很多相似之处,有水灌溉的地方就是绿洲,否则就是一些碎石裸露的地表,难免有些荒凉。布多这片绿洲,从地质形成来看属于高山往下冲击的小平原,因为有水浇灌,在这里呈现了一片绿洲。

布多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伴随着干热河谷气候出现的地质地貌多出现于泥石流地质地貌。 布多历史上叫“补多”,因为形状而得名,彝语翻译过来因其形状像一只大裤脚,意即像大裤脚的地方,布多周围至今还保留了两处彝语的地名,一处为鲁机,意为人集中居住的地方,一处为杀一角,历史上叫洒夷角,意为生长马缨花的坪子,从以上历史地名看出,布多较早就有了人类的居住,走进布多河谷,除了地势险峻,沟壑纵深,壁立千仞的特殊地质地貌之外,初看上去,和新疆有很多相似之处,有水灌溉的地方就是绿洲,否则就是一些碎石裸露的地表,难免有些荒凉。布多这片绿洲,从地质形成来看属于高山往下冲击的小平原,因为有水浇灌,在这里呈现了一片绿洲。

布多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伴随着干热河谷气候出现的地质地貌多出现于泥石流地质地貌。


会泽布多:四季常绿,物产丰饶的秘境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干热河谷地区几万年前就是这个样子,它的形成是一种由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局部小气候综合作用的结果,当这些地区的水汽凝结时,引起热量释放和水汽湿度降低,并使空气温度增加。在地形封闭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热影响而过度损耗,缺水使大面积的土地荒芜,河谷坡面的表土大面积丧失,露出大片裸土和裸岩地。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土层较厚,但是植被稀少,放眼望去,全是裸露的红土和青灰色的泥沙沉积物。地貌的形成不外乎风力的搬运,雨水的冲刷和侵蚀,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在年长日久雨水的冲刷切割下,成了这一带纵深河谷形成的主要原因。

当徒步布多谷底的时候,遇到太阳炙烤着大地,谷底热浪滚滚,偶有阵风吹过,热浪袭来,温度最高的时候可达40多度,全然一个露天的桑拿浴场,闷得叫人喘不过气来。


会泽布多:四季常绿,物产丰饶的秘境

从以上气候成因来看,若不是周围高山上丰富的水源供给布多,理论上的布多也应该像对岸的温泉村一样,在没有庄稼的季节,只有一片荒芜的土地。但为什么布多会成为一片富庶的绿洲?不仅出产稻谷,还有各种蔬菜,以及一些热带水果植物,原来,源头在大海草山的水流经布多峡谷,和温泉谷底的山水在尖山沟汇合后,最后注入小江。水自古就是农业的命脉,几代布多人依着险峻的山势从不同的海拔位置将河水引到布多,在东面的山腰上共计开挖三条沟渠,使得田地得以灌溉,呈现出了四季常绿的一片狭长绿洲。其余水源为周围高山上的山泉水汇集而成,在布多村委会不足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越是靠近谷底的地方,越显现出破碎的地表和裸露的岩石,悬挂在河谷岸上的新田村有30多户人家,那里出产的新田石榴在会泽和盐水石榴一样出名,以籽粒饱满,水分充足,籽软而受人青睐,由于交通闭塞,面积少而没有让广大消费者所熟知,放眼望去,靠近小江谷底的新田绿洲梯田状孤零零地悬挂在万丈深渊的河谷岸上。


原来的孤岛现在四通八达

解放前在布多与温泉交界处的河谷地带的尖山是从汤丹、紫牛铜厂运铜到东川府的必经之地,那里曾经是一个过往商旅云集的地方驿站,是一条交通要道,1935年红军长征过会泽的时候,红九军团的大队人马就从尖山经过,穿出河谷,跨过小江,最后由东川区的布卡乡树结渡渡过金沙江。

随着河水的冲刷,对河谷的切割,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形成犬牙状的荒岭,荒岭之下是一片荒滩,已不适宜人类在此生存居住,目前,只有一户人家在此耕作可利用的河滩,原来的几十户人家早在七八十年代就搬迁到了布多绿洲上。解放后成立了布多公社,公路修到今天金钟街道的松山村委会,由于河谷纵深,泥石流、滑坡严重,公路就再也无法修到公社驻地,进出货物只得采取人背马驮的方式再转运至布多,公社改区以后,撤销布多编制,将今天的温泉、松山两个村委会划归金钟管辖,今天的凹黑、小江、刘家村、梨树坪、都米都五个村委会划归大海管辖,曾经热闹一时的公社驻地现在变成一个单纯的村委会,从此布多就成了一座孤岛。只有乡村集市从历史上延续下来,每逢赶集的日子,周围高山羊肠小道上出现三三两两的赶集人,除了在赶集的日子多了几分热闹之外,布多变得冷清多了,因为出行的不便,布多出产的冬早蔬菜只能靠人背马驮花费三四个小时运到外界出卖,村民常常午夜三点动身,牵着骡马或赶着毛驴到会泽县城刚好赶上早市开始的时候,成吨的新田石榴也只能采取人背马驮的方式运输三四个小时,再用车辆运到昆明等地出售,因此毛驴和骡马是本地重要的交通工具,若是遇到汛期,河谷涨水,远远听到河水撞击河谷发出恐怖的哗哗声,不禁叫人心惊胆寒,此时,阻断交通,望而却步,无法通行。

拥有一条通向布多的公路是几代布多人的梦想,1997年实施通达工程后,布多重新勘测线路,舍弃从松山修到布多的原有方案,选择地质相对稳定的线路进行开山修路,从梨树坪穿过悬崖,依着陡峭的山势开凿出了10余公里的进村公路,那时没有大型机械,全靠人工开凿,炸药耗费上百吨,由于受到地质和山势的限制,今天有5公里的地方仍然在泥石流、滑坡地段,若有对头车驶来,要及早选择相对宽阔的地段进行避让,亲身驾车驶过这一路段的人,每行驶一段路都要谨慎驾驶,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川藏线上最险峻的易贡到通麦一段的天堑公路也不过如此,经常受到落石、塌方和泥石流的威胁,令人欣慰的是上游实施长防林工程以来,周围高山上的植被得到很好的保护,惊涛拍岸的洪水很少出现,即使出现滑坡和塌方也是小面积的部分,清理和修复也方便快捷得多,2015年开始实施道路改造,会泽到梨树坪现已改造成柏油路,从梨树坪到布多的进村公路将改造成小块弹石路,基础部分已经形成。在布多人的努力之下,已打通每个自然村的进村公路,从河谷谷底和温泉村联通,秋冬季节可以从谷底沙滩上行驶七、八公里对接小巧公路,从背后的山腰行驶20多公里便可和会泽到东川的公路在大脑包村委会驻地交汇。通过多年的努力,孤岛的局面不复存在,现在变得四通八达,布多出产的冬早蔬菜和一些热带水果能够及时外运。


会泽布多:四季常绿,物产丰饶的秘境

布多河谷风光堪称地理奇观,因山势陡峭,峡谷纵深,加上人工痕迹,有小段的“红旗渠”,从悬崖上穿过的“挂壁公路”;绿洲、河谷共存,绿洲充满生机,一片富庶丰饶的景象;泥石流冲刷切割形成的峡谷是如此的险峻、荒凉而悲壮。如此大的地貌反差,给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感觉,对旅游而言,有着极其高的旅游价值,可开发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泥石流地质公园,无论是报刊杂志上,还是网络媒体上,多少摄影人曾涉足泥石流地质地貌的摄影题材,但大多反映的是东川境内阿旺河到小江入口个勒一带的宽阔河谷地质地貌,除了大面积泥石流堆积的青灰色泥沙之外,远没有布多河谷这样险峻和悲壮,也没有布多河谷这样地质地貌上丰富的色彩。

由于原来的交通限制,使得布多成为一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处女地,布多目前仍然是一个秘境,随着交通的改善,以后会有大量的摄影人首先涌入布多,外界游人通过媒体了解布多后,将会慕名而来,到此感受如此悲壮的河谷自然风光。


会泽布多:四季常绿,物产丰饶的秘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