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不会选钓位?用这6招,让你一眼“看透”鱼窝

关于选钓位,相信很多钓友都有自己的心得,一些谚语也背得比较熟悉,但等到出门钓鱼了,渔获却还是那么两三条。所以很多新手钓友都很奇怪,到底该怎样选钓位呢?是不是选个好钓位特别难?其实对老钓友来说,选个好钓位并不难,为啥呢,因为鱼儿活动是有规律的,掌握了鱼儿活动的规律再仔细观察,找个好钓位就很轻松了。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己选钓位的心得,希望能帮到新手钓友们。

野钓不会选钓位?用这6招,让你一眼“看透”鱼窝

一,要了解鱼儿的习性

想找个好钓位,那么首先就要对鱼儿的基本习性有所了解,才能够从当天的天气情况下知道鱼儿喜欢在哪些地方栖息和觅食。知道这点,选钓位就事倍功半了。鱼儿其实是有领地意识的,不同的鱼种它们生活栖息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哪怕是同一种鱼,它们也不会全部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成一个个小群体活动。

比如说鲶鱼,喜欢在弱光,有杂物能躲藏的地方栖息。鲤鱼则喜欢安静且水底腐质物较大的地方。鲫鱼则喜欢待在近岸的水草从或近岸硬底地方。草鱼喜欢水草丰富的地方和陡岸。总之一句话,不同的鱼喜欢不同的栖息地,如果针对性的去找钓位,那就不难了。

野钓不会选钓位?用这6招,让你一眼“看透”鱼窝

二,要考虑到鱼儿的集群性

很多鱼都喜欢成群的在一起,比如说鲫鱼,它们就喜欢成群的在一起觅食,而且这个群体中鱼的大小都差不多。吃饵的动作也有较强的一致性。因为这些小型鱼成群的在一起能更好的寻找食物,另外遇到危险的时候存活下来的几率也会更大一些。当然了,也不是所有鱼都有群居的特性,大个体的鱼和某些肉食鱼种是单独行动的。

三,要考虑鱼儿的洄游特性

其实很多鱼儿都有洄游的特征,尤其是在春季,很多鱼儿都要产卵,使得洄游特征特别明显。这时候它们都会从深水区跑到浅水区来觅食产卵繁衍下一代,产卵结束后再回到深水区。或者从江河湖泊的大水面游到一些小沟岔产卵,结束之后再回到大江大河。觅食的洄游特征也是一样,鱼儿经常会做某个特定的地方觅食和栖息,完成后再返回。

拿钓鲤鱼来说,在产卵后期,需要大量的食物补充体力,所以在近岸就很容易钓到。在觅食洄游期间,它们每天都在差不多的时间来经过一些固定的地方,然后在某个觅食点进行觅食,觅食完毕后再返回。所以只要找对位置,渔获就不是问题了。尤其是对鲫鱼来说,只要找到鱼群,连续几天都会有不错的收获。

野钓不会选钓位?用这6招,让你一眼“看透”鱼窝

四,鱼窝都在哪些地方?

所有动物都对自己的窝很重视,鱼儿也是一样,它们不会随随便便找个地方就做窝。它们选我一定会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安全性高,(2)温度适宜,(3)方便出去觅食,(4)水中的溶氧量比较高(野钓这个影响比较小)。只要满足这几个条件,那十有八九都是鱼窝了。满足这几个条件的地方一般都是环境比较复杂的。因为在自然水域,安全感是第一的,然后就是方便找吃的,然后水温舒适,住的舒服。

野钓不会选钓位?用这6招,让你一眼“看透”鱼窝

五,鱼道在哪里?

其实鱼儿并不是只有七秒的记忆力,因为它们巡游时是有固定的路线的,如果没有记忆力,水底环境那么复杂,一下子草丛,一下子大石头,一下子坡坎,它们怎么还记得住住洄游的路线?而这个固定的巡游路线就是老钓友们常说的鱼道。鱼儿在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觅食的,所以找鱼道就要重点注意哪些鱼窝到浅水区之间哪些食物比较丰富的地方,尤其是地形比较特殊的地方。比如说水草边,树桩,大石头等等。

六,根据食物来选钓位

自然水域的鱼儿从出生开始就在为食物和繁衍而活着,所以食物有多重要就不必多说了。如果哪个地方有食物,那个地方肯定会被鱼儿牢牢记住。所以在了解鱼儿的食性后,在水里找到食物比较丰富的地方,就相当鱼找到鱼儿的饭堂了,渔获自然不会差。不同不同的鱼种它们的食性也不一样,觅食的地点也不一样,所以也要有针对性的判断。

野钓不会选钓位?用这6招,让你一眼“看透”鱼窝

最后:在找钓位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外界因素,比如说水温,气压,水流,涨水退水等等。每种鱼都有自己适合的温度区间,不同的水温下每种鱼儿的活跃度也不一样,有的比较活跃,有点食欲不振,有的行动迟缓甚至死亡,所以在选钓位的时候,这些条件也是要考虑到的。总之一句话,选钓位就是要先明白你的对象鱼在当前天气下是否适合作钓,最合适的水温在多深的水层,它们喜欢待在哪里栖息和觅食,它们的食物源在什么地方,鱼道和鱼窝就不难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