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皇姑区概况

皇姑区,隶属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沈阳市的中心城区。位于沈阳市西北部,西南临铁西区,南临和平区,东南临大东区和沈河区,北临沈北新区。中心位置位于东经123°42', 北纬41°82',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面积为66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街道办事处,119个社区和10个行政村,人口81.8万人(2014年末户籍人口)。

[1]

皇姑区以皇姑坟得名,为简仪亲王坟。1911年修建京奉铁路时,把原来的皇姑坟改名为皇姑屯。1938年,伪市公署以皇姑屯车站为名,定为皇姑区。

辖区内有清昭陵、东北大学旧址、北塔护国法轮寺、无垢净光舍利塔、新乐遗址等景点。2016年,皇姑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54.5亿元,同比增长2%。

关于“皇姑”的由来,历来有两种说法:

1、皇姑区以皇姑坟得名,为简仪亲王坟。简仪亲王属镶蓝旗,是努尔哈赤之弟庄亲王舒尔哈齐的第八子,亦称硕简亲王。因简亲王本名芬古,故其坟也称芬古坟。时间一久,便误传为皇姑坟。

2、皇姑区名称由来努尔哈赤之干女儿(也有说法是干妹妹)葬于寿泉地区,此地故名为皇姑坟。1911年修建京奉铁路时,把原来的皇姑坟改名为皇姑屯。1938年,伪市公署以皇姑屯车站为名,定为皇姑区。

清朝时期,皇姑地区是一片农田,有几个村屯,几十户农家。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京奉铁路设皇姑屯车站,从此,这一地区兴起工业、商业和运输业,居民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城镇。

民国二年(1913年)有属沈阳县第九区管辖的新市村、保合堡、东沙河子、北牌、新安村、皇姑屯、塔湾、御花园、北沙河子等9个村和第七区管辖的三台子,共计10个村。

民国十八年(1929年)划归沈阳市第六区管辖,有顺城大街、工程司大街、兴隆大街、皇姑屯前街、皇姑屯中街、皇姑屯后街(今亚明、克俭一带)处。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属伪奉天省沈阳县第九区管辖,有皇姑屯、塔湾、北牌、新市村、北沙河子、东沙河子、新安村、保合堡等8个主村;属第七区有三台子,共计9个主村。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末,皇姑地区划归伪奉天市辖城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皇姑区,包括当时的皇姑、北陵两区公所。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1日沈阳市由17个区改划为24个区,将皇姑区西部划出,设塔湾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0日,沈阳解放后,沈阳特别市政府命令,将原皇姑、北陵、塔湾三个区合并为皇姑区,成立皇姑区政府,同时在皇姑区内设北陵分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成立皇姑区人民政府。

1955年5月,改称皇姑区人民委员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皇姑区曾更名为红卫区。

1968年6月24日沈阳市革委会决定恢复皇姑区名称。

1968年7月皇姑区人民委员会改为皇姑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9月,改称皇姑区人民政府至今。

地形地貌

皇姑区地势北高南低,起伏很小,海拔最低点为39米,最高点为45米。北部是从天柱山延绵而来的一条低矮的丘陵地带,南部是古浑河的河道。地质为第四代冲击平原,地表普遍覆盖0.1-1.5公尺表土层,表土层下部为砂土层,黏土层或夹杂黏土层。

水文

皇姑区在古浑河道和丘陵地带之间有一条人工挖掘的新开河,由东向西贯穿全区,流长约8公里。

气候

皇姑区属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温润大陆性气候,风沙较多,年平均温7.8℃。年平均最高气温13.7℃,极端最高气温为38.3℃,年平均最低气温为零下26℃,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30.6℃。夏季多西南风,最大风速29.7米/秒,平均风速3.1米/秒。年平均降水量715.5毫米,最多为1064.9毫米,最少为341.1毫米。气候特点是四季风明,雨热同季。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多晴天。春季回暖快,日照辐射充足,多西南风,蒸发量大,干燥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空气湿润,多阴雨天。秋季为短期,由暖转凉,天高云淡,凉爽宜人,霜降前后,气温骤降。

清昭陵

清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位于

沈阳皇姑区概况

皇姑区昭陵

沈阳城北,通称“北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顺治八年(1651)竣工。占地面积约450万平方米。

陵墓平面布局可分前、中、后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下马碑到正红门,有华表、石狮、石桥、石牌楼、更衣厅、宰牲厅等建筑。第二部分从正红门到方城。红门内参道两侧有石雕擎天柱4个,还有成对排列的立象、卧驼、立马、坐狮、坐麟、坐獬6种石兽。康熙第二次东巡时在此建立碑楼,内立“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并亲撰碑文颂其祖先功德。碑楼两侧有华表衬托,还有茶膳房、涤器房等。第三部分是陵寝主体,有方城、月牙城、宝城相接。方城以隆恩殿为中心,东西有配殿,四角建角楼,前面正中是3层檐的隆恩门,后面是石柱门、石五供和券洞门。洞门之上设明楼,内立“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用汉、满两种文字镌刻。方城后面是月牙城和宝城。宝城中的宝顶下是地宫,葬置棺椁。宝城后是人工建筑的隆业山。1927年,奉天省政府曾将昭陵辟为公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政府又拨款大力修缮并扩建了楼台亭榭和人工湖等。

东北大学旧址

沈阳皇姑区概况

皇姑区新乐遗址

东北大学旧址,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北大学旧址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东侧,新开河北岸。1923年开始筹建,至1930年陆续建成。东北大学是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由奉天和黑龙江两省联合创办的高等学府,是20世纪初东北地区的规模最大的一所由文、法、理、工、教育五个学院组成的综合性大学。1928年张学良任校长后,实行男女同校,增设学院,延聘教授,大力发展体育,一批著名学者如章士钊、梁思成等在此任教。

北塔护国法轮寺

北塔护国法轮寺及碑林位于皇姑区崇山东路路南,建于清崇德年间(1643年-1645年),是清太宗皇太极敕建的沈阳城外的东、西、南、北四塔之一。1643年(崇德八年)动工,1645年(顺治二年)竣工。

塔的下面建有法轮寺,现保留大殿五楹,天王殿三楹,东西配殿各五楹,寺北宝塔一座,山门三楹。四塔的建造形式,均为藏式喇嘛塔,是由基座、塔身、相轮三部分构成。北塔和法轮寺保存较为完整,于1962年1月,沈阳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国家拨款对北塔进行了维修,并修复了法轮寺的大殿、山门、配殿,举办了佛教密宗艺术和盛京古城风貌陈列,新建了碑林,于1987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无垢净光舍利塔

无垢净光舍利塔是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塔湾街黄土岗上。建于辽重熙十三年(1044),清崇德五年(1640)重修。是沈阳市现存较古老的建筑之一。

无垢净光舍利塔为13层密檐八角形砖塔,高约33米。整体可分地宫、塔座、塔身、塔檐、塔刹5部分。地宫在塔座下,乃埋舍利之处;1985年维修时,发现此塔为空心。塔内还出土鎏金佛、舍利子、经卷、瓷器等大批文物;并发现圆形地宫,上有天花,下有地板,四壁有保存完好的彩色壁画阿难、迦叶、护法神等。塔中出土大型石函,盖上刻有“维南赡部洲大契丹国辽东沈州西北丰稔村东重熙十三年次甲申四月大壬辰朔冥生十五叶藏“及建塔人姓名、职务等,是研究建塔和辽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塔北已新建展厅,陈列沈阳古塔文物,198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新乐遗址

新乐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位于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大街新

沈阳皇姑区概况

皇姑区新乐遗址

开河北岸黄土高台之上,1973年首次发掘。这是一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集居地约2.5万平方米。其布局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新乐遗址距今有7200多年的历史。出土文物中还有极为珍贵的煤精制品和木雕艺术品。

新乐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建新乐遗址博物馆。沈阳出土的骨制品种类繁多,时代较全。其中主要是1978年新乐遗址下层房址出土的骨柄、骨锥为新石器时代骨制品。骨柄长11.2厘米,从侧面观察,很象两片骨板粘合在一起,有一道较明显的合缝,用以镶嵌细石片,作复合工具之用。骨锥长10厘米,顶端宽1.4厘米。体扁平,尖部弯曲且锋利,是钻孔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