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盒出現活人姓名,誰該為“指生為死”式鬧劇負責

骨灰盒出現活人姓名,誰該為“指生為死”式鬧劇負責

近期,有福建省永春縣霞林村村民向記者反映,他們到殯儀館祭奠時,發現自己的名字竟然出現在殯儀館的骨灰盒上,而且就連殯儀館提供的火化名單上也有他們的名字。究竟怎麼回事兒?(4月14日央視新聞)

人還活著,但殯儀館的骨灰盒上卻刻著自己的名字。任誰見了這種場景,都會感到“膈應”。如今,這看似荒誕不堪的一幕,卻真的讓福建省永春縣霞林村的村民們給碰上了。

古有“指鹿為馬”,今有“指生為死”,二者都是明顯的混淆事實、顛倒黑白。不過,“指生為死”可不是開玩笑式的惡作劇,也不是什麼封建迷信的陋習,而是隱藏著經濟犯罪行為。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上綱上線。根據媒體報導,此前當地曾經進行過遷墳行動。政府出於對民眾傳統心理情感的尊重,會針對被遷墳進行一定數額的補償。根據墳墓是否“有主”及規格大小的不同,補償金額有300元、600元、800元、1000元四檔。補償款的不同檔次劃分讓某些人瞅準了“商機”。為了鑽制度的“空子”以便騙取補償款,部分人不惜到處“認祖宗”,假冒自己是這些“無名墓主”的後輩。為了騙取更高檔次的補償款,也為了把騙局“做實”,涉事人員索性直接假借同村在世村民的名字來冒充“無名墓主”。於是,活人名字刻墓碑的鬧劇便誕生了。顯然,政府發放的大量補償款被冒領,這種騙補貼的行為當然涉嫌經濟犯罪。

在媒體介入以後,當地迅速開展複查,並公佈調查結果稱是彼時的工作組長和收殮工謀劃了此事。至此,這起“指生為死”鬧劇的始作俑者被查了出來,鬧劇似乎塵埃落定了。

其實不然,兩位始作俑者的確要為這場鬧劇負直接責任,但是當地鎮政府也脫不了干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筆者不敢妄言是否還有其他人參與此次“騙補”行動。不過,當地鎮政府是否有失職失察的嫌疑呢?根據記者調訪,鎮政府存有一份簽字領補償款的花名冊。只要稍加察看就會發現大量生者。即使工作人員不熟悉這些“倖存者”,可是名冊上存在著單人認領七八個“墓主後輩”的情況,也並非個例。此時,稍加詳查就會發現貓膩,可現實就是無人質疑。既然如此,名冊就完全是個擺設,當地政府造冊登記也就變成了“形式主義”。政府工作人員難道不該為這場鬧劇負責?

近日,中央專門發出“整治形式主義”的文件。整治“形式主義”既是為基層幹部減負,更是為了督促基層工作人員“實心幹事”。從這起“指生為死”的鬧劇來看,中央發文“整治形式主義”的確是一針見血。只有不斷保持整治“形式主義”的高壓態勢,才能避免類似“指生為死”式的鬧劇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