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韌性仍存 中國“引擎”作用備受期待

新華社華盛頓4月15日電(記者許緣 熊茂伶 鄧仙來)4月中旬的華盛頓,正值櫻花盛開後逐漸凋落之時,這彷彿隱喻了目前全球經濟的狀態。過去一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各成員的財經官員齊聚華盛頓,參加IMF與世行春季會議,共同探討世界經濟增長“韌性”,呼籲維護多邊合作“韌性”,以共同應對全球挑戰。

在世界經濟整體放緩的語境下,各方將目光聚焦中國,期待中國經濟繼續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把脉世界经济|世界经济韧性仍存 中国“引擎”作用备受期待

4月11日,在美國華盛頓,IMF總裁拉加德在新聞發佈會上講話。(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微妙時刻”世界經濟仍存增長韌性

在經過兩年普遍擴張後,2019年世界經濟增速放緩恐難避免。在近日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IMF將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較1月時的預測值下調了0.2個百分點至3.3%。

IMF決策機構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13日發佈公報指出,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主要包括貿易緊張局勢、政策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以及在政策空間有限、債務水平處於歷史高位、金融脆弱性加劇的背景下,金融環境突然急劇收緊等。

世界經濟正處於“微妙時刻”,這是IMF對目前全球經濟狀態的判斷。IMF首席經濟學家戈皮納特表示,如果任何一個重大風險變為現實,依賴出口的經濟體以及債務沉重的經濟體的預期復甦都可能脫軌。但她同時表示,如果下行風險沒發生,且已實施的政策有效,全球經濟增長應當回升。

全球經濟依然存在增長“韌性”,這是與會人士的普遍看法。戈皮納特認為,世界經濟繼續以合理的速度增長,且目前並不存在全球性衰退風險。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表示,雖然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並未消失,但英國無協議“脫歐”威脅減弱,中國經濟刺激政策正發揮作用,歐元區經濟也顯現出“非凡的韌性”。

IMF預計,如果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轉向更寬鬆的政策立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回升,貿易緊張局勢緩和,全球經濟有望在下半年逐步反彈,增長率有望在2020年恢復到3.6%的水平。

中國經濟結構改革帶來增長韌性

2018年,中國經濟穩健增長和結構性改革受到全球關注和肯定。2019年,在世界經濟整體放緩的趨勢下,各方將期待的目光聚焦中國。結構性改革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韌性,中國經濟也將繼續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突出貢獻。

IMF在最新報告中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上調0.1個百分點至6.3%。IMF亞太部主任李昌鏞告訴新華社記者,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30%。

IMF副總裁張濤認為,如果中國今年實現6.3%的經濟增長,將繼續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張濤還表示,鑑於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人民幣的國際使用無疑會隨時間推移和市場化進程推進而增加。

世界銀行新行長戴維·馬爾帕斯對中國減貧工作表示了肯定。他對新華社記者說,過去幾十年中國發生了鉅變,從經濟角度講變得強健很多,他期待在擔任世行行長期間與中國發展建設性關係。

專家認為,中國經濟穩健增長的動力來源於結構性改革帶來的增長“韌性”。IMF財政事務部主任加斯帕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對中國財政政策改革取得的巨大進步表示讚賞。他說,過去幾十年,中國在財稅體制改革和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取得巨大進步。

維護多邊合作“韌性”應對全球挑戰

全球貿易緊張局勢自2018年以來明顯升級,關稅、非關稅壁壘層出不窮,阻礙了全球化進程和國際多邊合作。在貿易不確定性日益增加、全球經濟增長下行風險加劇的當下,各經濟體應共同努力,維護、增強多邊機制“韌性”,以應對全球挑戰,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戈皮納特認為,多邊主義沒有替代方案。加斯帕爾也表示,“多邊途徑是解決各國面臨共同問題的更有效方式”。

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主席、南非央行行長萊塞特亞·卡尼亞戈呼籲加強國際合作,通過“聯合行動”應對全球挑戰。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各方應繼續倡導在多邊框架下加強合作,避免政策失誤,增強韌性以共同應對全球挑戰。

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阿澤維多認為,眼下是重新審視國際貿易體系的良機。他號召加快世貿組織改革進程,改進世貿組織工作,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