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要挖掘乡村价值,避免“一刀切”

在乡村建设实践中,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就是看不到乡村价值,忽视村落与乡村产业的特殊关系。谈到环境卫生,就想着消灭乡村家庭养殖业;谈到宜居,就想到拆掉农民房子建成排楼房;谈到生产,就想到流转土地而排斥农户经营。乡村振兴进程中,这种“一刀切”的“千村一面”的现象很容易出现,而乡村的价值又怎么挖掘?

注重乡村“人”的因素


乡村振兴要挖掘乡村价值,避免“一刀切”


乡村振兴要挖掘乡村价值,避免“一刀切”



注重乡村生产价值

乡村振兴要挖掘乡村价值,避免“一刀切”


乡村振兴要挖掘乡村价值,避免“一刀切”


乡村振兴要挖掘乡村价值,避免“一刀切”

农业中的秸秆还田、休耕轮作、施有机肥,都是中国传统农业的智慧。因此,乡村作为天然的农业基础,是乡村产业的根基,要实现产业融合,不能人为地把乡村与产业割裂开来。乡村农业、手工业、休闲、体验等业态以及农产品品牌建设等,都只有以村落有机体、村落文化为载体才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村落是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转换空间,不论是提供特色、高品质的农产品,还是以享受优美环境为目的的乡村休闲、度假,都要依托村落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村落结构是把乡村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生态经济优势的最有效的转换器

据悉,凡是消灭了乡村的,基本上都削弱了农业;即使还有农业,也是不可持续的农业。人们往往是只管种和收,土地的地力得不到维护,可持续的农业就变成了没有责任的农业。

无论发展什么样的乡村产业,都要深刻认识乡村的价值所在和其对乡村产业的重要性,要坚持农民主体和乡村载体的原则,任何排斥农民和乡村的做法都与产业兴旺背道而驰


注重乡村生活价值

乡村振兴要挖掘乡村价值,避免“一刀切”

不能简单化地看待乡村。乡村是个十分复杂的有机体,在其漫长成长过程中,不仅产生了适合乡村生产的空间结构,也形成了独特的乡村生活的空间结构——

乡村孕育出了诸如民俗、信仰、习惯、民风、村风、村民参与、乡规民约、道德规范等乡村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饱含着人类生存的智慧。

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乡村振兴要挖掘乡村价值,避免“一刀切”

农民的生活方式中包括习惯和习俗等,许多原本就是符合生态理念的。乡村生活可以实现有机循环——种植业和养殖业循环,因为有养殖业,所以农民种植的所有作物几乎都可以利用,乡村几乎没有垃圾;生产和生活的循环,人的生活垃圾一般都回到田间,得到有效利用。这是千百年来因乡村的存在而实现的一个重要功能。在城市,垃圾一般分类并集中处理,污水需要建处理厂等,这种城市环境的整治思路并不适合农村。

农村环境的改善需要适应农村生活的原则,实现污染物的自然净化和利用的最大化。在有机循环理念下,“垃圾”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着眼于“利用”,而不是“处理”,要变废为宝。

注重乡村社会文化价值

乡村振兴要挖掘乡村价值,避免“一刀切”

乡村具有文化传承、保存的功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社会价值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在乡村的环境里,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不是写在书里、挂在嘴上,一定是在一种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影响。

乡村中还有许多文化实体存在,比如祖坟、祠堂、家谱等,这些都对人的行为有很强的规范作用,包括建筑的格局也是如此。


乡村振兴要挖掘乡村价值,避免“一刀切”

乡村振兴进程中,很多乡村价值还远远没有被揭示出来。

有些重要的乡村价值也许在丧失之后才能被人们认识到,而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几乎不可能再恢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不仅不应该消失,而且应该变得越来越美丽。

河北农业农村 编辑:栗晴 审核:倪少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