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吴晓求博鳌演讲实录:海南自贸区(港)建设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人大重阳”

本文大概

3500字,读完共需4分钟

吴晓求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本文由吴晓求副校长3月31日在首届(2019)博鳌基金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已由作者本人审阅。

【大咖】吴晓求博鳌演讲实录:海南自贸区(港)建设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我演讲的题目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我主要围绕海南自贸区港的建设讲一些想法,同时,也围绕论坛主题讲一讲基金业的未来。先讲一讲海南自贸区(港的建设。

第一,建设海南自由贸易区(港是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标志,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也就是说,在新时期我们必须找到更大的平台、更广阔的视角推进新时期的开放。总书记说海南自由贸易区(港)是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最近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改革开放举措,一是,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另一是粵港澳大湾区。我们必须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理解十九大以来这两个重要的改革开放举措,它不是简单意义的开放,不是将一些零关税商品卖到大陆去,做这样简单套利的事情,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海南自贸区(港)的战略价值,必须走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新道路。这个改革开放是基于过去40年基础的再探索,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第二,必须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敢于担当。在这片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一定要开创一个新事业。自由贸易区(港)以前没有做,即使在上海有试点,也只是28平方公里的范围。当前,关键是要解放思想,只要有任何思想的束缚,有等靠要的思想,那就什么也干不成。当年的深圳不就是干出来的吗!闯出来的吗!深圳是中国转型最好的经济体。基于中国过去的经验,必须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还要敢于担当,做大事一定会有失败的可能,谁也不要指望一帆风顺式的成功,很可能会走弯路。即使如此,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能变。这里说的解放思想不是一般意义的解放思想,而是彻底的解放思想。我昨天跟朋友闲聊时就说过,在这片土地上只有一个不能变,剩下的都可以探索。什么不能变?中共海南省委是这3.5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领导核心,这个不能变,其他的都可以探索。如果还受这个约束、那个约束,那你就不是在建设自贸区自贸港了。我们要到香港、新加坡去学习,那里有非常成熟的经验。

第三,要统筹规划、正确定位。海南自由贸易区(港)一定要有自己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要统筹规划、科学定位。海南产业定位的前提是保护环境,所有危害环境的产业定位都是不合理、不正确的。

第四,要优化环境、吸引人才。优化环境、吸引人才的举措不是简单地给你一套房,而是软环境的构建。真正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是不会为一套房而动心,如果仅仅为了一套房,这样的人是不能要的。真正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是希望优化环境,在内地受到的约束太大,来海南就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还必须大大降低创业的成本。除了提高行政效率、大力压缩行政审批流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海南特色的税收安排,必须大大降低税和费的成本,让市场充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应该在海南率先实现。税负要大幅度下降,包括增值税、所得税和“五险一金”等各种税费。中央应该给海南制定与自贸区港相匹配的税负权力。如果还是那么高的税负,资本、人才是不会来的。解放思想是全方位的。海南不要辜负中央的希望。自贸区港是海南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海南一定要在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中做出表率。行动要快,意志要坚定,要学习当年深圳的精神。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主题。

第二个主题是中国基金业的发展。

博鳌基金论坛的永恒主题是基金业发展。这里,我重点讲讲中国基金业的未来前景。

2018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这样的经济发展水平会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居民扣除现期消费后的剩余收入的投资倾向将越来越强烈。它需要金融体系提供可以有效配置的、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金融资产,特别是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对金融体系来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居民对财富管理的需求愈来愈迫切。人均GDP或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基金业发展的第一个内生变量和动能。

第二,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产业的转型与升级需要大批的能够孵化风险和孵化新企业的资本业态,其中基金是最重要的资本业态。中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其核心动能是科技引领,科技型企业在未来中国产业中应占主导地位。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要告别数量扩张性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科技引领型增长。科技引导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是有风险的。产业升级中的风险靠谁来分散呢?一个新技术变成一个新产业,谁去孵化呢?靠新金融,靠风险资本的业态,靠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内的基金业态。基金业对一个国家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具有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各位要知道自己身上所承担的责任。

第三,资本市场发展是有层次的,其中基金业在各层次资本市场中起重要作用。注册制、科创板马上就要推出了,现在已经公布了两批企业。注册制,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刻的制度革命,是观念的重大调整。注册制需要很多配套条件。现在很多人没有理解注册制的重要性,以为把核准主体从证监会移到交易所就是注册制了。不知道注册制的条件多么复杂。中国资本市场存在近30年,始终在探索,摸索、探索固然重要,但是方向更重要。现在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法律调整、退市机制、市场化定价和监管重心的变化,都是注册制的核心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很重要,就是注册制要求投资者是机构投资者为主导,也就是说注册制意味着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必须发生重大变化。基金业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

按照总书记提出的目标,到2035年,要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均GDP怎么也得2万美元;到2050年,要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届时人均GDP肯定要达到4万美元。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基金业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大的遥不可及。

基金业的发展是以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前提的。没有发达、健康、流动性好的资本市场,基金业是不会有前途的。

在中国,资本市场很重要。在2019年博鳌亚洲论坛金融领袖分论坛上,有一位专家提出疑问,中国能不能发展资本市场?我就奇怪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30年了,怎么还会有这种认识。他说,在发展资本市场方面,中国有三大约束因素:一是法律的约束。中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僵化而不灵活,束缚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二是,中国的金融文化。认为中国人一有钱就存银行,所以在中国银行很好办,拥有廉价的负债。金融市场的投资意识不强;三是,语言问题。认为中文的市场交流成本很高,英文的交流成本很低。对此,我很疑惑。英文固然重要,大家要努力学习,但是未来等中国人均GDP达4万亿美元的时候,中文可能也是全球性语言。

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地位在提升,中国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增加,这是一个基本趋势。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后,投资者会越来越多地选择市场投资模式,企业也会越来越多地选择市场融资方式。金融理论上把这种趋势称之为“脱媒”。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金融的脱媒有强烈的趋势,这就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源动力。这种源动力会对法律和文化提出挑战,影响改变法律,影响文化。

中国金融的现代化,一靠市场脱媒的作用,二靠金融科技的推动。法律是可以修改。任何法律都要服务于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进步。法律不能成为僵化的、约束社会进步的东西。只要阻碍了社会进步,法律就要调整。虽然中国法律的基本架构是大陆法系,但是我们可以把英美法系有利的一面吸纳进来,从而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至于文化的问题,随着人口结构的代际转换,现在20岁的年青人与我们这一代人有很大不同。我们相信社会的现代化和开放的扩大,文化会发生适当变化,这个变化与资本市场和现代经济市场是匹配的。

资本市场发展是基金业发展的前提,我们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最近一次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提出了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的枢纽的重要判断。可见资本市场在未来有多么大的广阔发展空间。资本市场有广阔空间,基金业才有广阔空间,它们相辅相成。

中国基金业目前还有重大的缺陷。第一,公信力的问题。我们说了很多年要发展机构投资者,可为什么就是发展不起来?特别是公募基金很难发展起来,私募基金相对要好一些。这是因为公募基金的公信力很差。老鼠仓太多,公信力就没了。基金的公信力要改进,道德的水准要提升,道德底线要建立起来。如果做基金有自己的私利,就不可能做好,你拿着别人的钱做理财,有很高的提成,还开老鼠仓,这怎么可能有公信力。

第二,专业能力要提升,基金经理在经济、金融、科技、投资等方面,无论在理论还是在技术层面上都要比一般人高一等。基金经理从投资上要有很好的组合概念。因为所有的风险都是靠组合来分散的,要有识别投资价值的能力。投资价值是个哲学问题,是需要洞察力的,你以为今天亏损的企业就没有投资价值?为什么科创板对盈利没有硬要求?就是说亏损的企业也可能有投资价值的。十多年前的阿里巴巴是亏损的,今天的京东还是亏损的,但是它的价值很高。对投资价值的识别是考验基金经理能力的。基金业的专业能力要提升,如果连基本的宏观概念、经济周期概念、产业结构升级这样的概念都没有,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的基本模型都不知道,你是做不了基金业的。在基金业,专业能力特别重要。第三是要有道德底线的。公信力、专业能力、道德底线是做好基金业的三个基本要求。

最后,祝愿各位从事基金业的专家们,能够把中国的基金行业发展起来,以满足投资者和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谢谢大家!

【聚焦】吴晓求与贾康激辩减税:经济这么下行,怎么税收还增长了14.4%?

【周末悦读】吴晓求:孜孜不倦地做一件事,做到极致,你就会幸福

【大咖】吴晓求博鳌演讲:我没有找到立房地产税的逻辑

长按关注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