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确保新市民赚钱顾家两不误

在家就有活干、能挣钱,是在外漂泊多年的黄少珍的一个愿望。

去年2月,从大山深处的老家搬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五福小镇后,黄少珍的这个心愿实现了:“不用再外出打工,可以好好照顾老人和小孩了。”

“我现在在小镇上的一家服饰加工厂上班,在政府的帮扶下,家里还买了缝纫机,可以接些缝纫活做。”黄少珍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这里便民服务中心、超市、医院、学校都有,很方便。”

近年来,按照县城区“北扩、南伸、东疏、西迁”的发展思路,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安龙县以县城为核心,以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特色产业为依托,集中资源开发以“五福小镇”新市民居住区为核心的北城、以“双龙小镇”新市民居住区为核心的南城和以“蘑菇小镇”新市民居住区为核心的西城等新城区,新建这4个新市民居住区共投入25.87亿元,目前已搬入5620户260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4600余户21000余人。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安龙县精准施策交上了一份“幸福答卷”。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五大体系”,全面实施新市民计划,统筹推出产业发展、教育、就业创业、卫生健康等一揽子配套服务政策。在此基础上,安龙聚焦“七先七后”路径(先产后规、先规后人、先人后建、先建后训、先训后岗、先岗后迁、先迁后拆),依托安龙工业园、小微企业园和农业产业“百菇园、百草园、百果园、百花园、百畜园”,布局建设特色小镇(新市民居住区),让易地搬迁群众可以就近加入产业利益链,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此外,该县坚持做强企业、就业、产业“三业”的有效孵化,比如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推广“微田园”模式,以达到“一户新市民一亩食用菌、一户种菇户一年十万元”的目标;依托服装、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将加工设备安装入户,形成“一栋楼一个班组、一个单元一条生产线”的“楼宇车间”模式,“就业入户”确保了新市民照顾家庭和赚钱“两不误”。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