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是認知的變現,你永遠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那部分錢!

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進行著投資行為,那麼投資的本質是什麼?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同一投資機會的認知也分不同的維度,不同維度的認知意味著各自完全不同的勝率選擇,並最終獲取不同的結果。所以,投資的本質其實是認知的變現。

投資即決策,而決策差異背後的根本是認知水平(“認知是大腦的決策算法”)

投資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下注,投資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在勝率和賠率之間做平衡。一人一世界,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同一投資機會的認知也分不同的維度,不同維度的認知意味著各自完全不同的勝率選擇。

沒有高確定性為前提的高賠率,是賭博。但市場普遍認知到的高確定性,在通常情況下又不可能給你高賠率。所以問題的本質其實是你是否有超越市場大多數人的認知,適時的判斷出市場的錯誤定價,以高勝率去做高賠率的決策。馬雲所說的,任何一次機會的到來,都必將經歷四個階段:“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也是同樣的邏輯。

認知是多維度的:成功的投資需要完整的體系支撐,多維度的認知可以從不同的層面優化你投資體系的勝率和賠率指標

比如對行業和企業經營的認知:行業空間、競爭格局、價值鏈分佈、核心競爭力、增長驅動因素等;交易系統的認知:倉位管理、風險管理等;投資思維的認知:安全邊際、複利等。

當然,不同人在整個體系的不同環節的認知能力是有差異的,需要選擇性的修煉邊際收益最高的部分,也可以通過團隊合作讓自己的某一部分優質認知最大程度上發揮價值。

投資很難賺到你不信的那份錢

知道和相信之間有很大的距離,而真正的認知是相信,甚至信仰,我們先看幾個數字:

a、王者榮耀刷遍朋友圈,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截止到今天,騰訊股價今年的漲幅是72.3%,漲幅超越絕大多數資產的收益率,而絕大多數人也只是感慨下大騰訊好牛逼啊而已;

b、相信大多數人通過各種渠道學習了很多關於google、亞馬遜、Facebook、蘋果、騰訊、阿里巴巴等這些明星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商業模式、創始人風格等各方面的知識,都知道他們很牛,但如果把六支股票做一個組合去覆盤,過去三年的年化的平均回報也高達百分之好幾十。

投資是認知的變現,你永遠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那部分錢!


這些現象背後移動互聯網對人們生活方式、商業模式的深刻改變,新生一代的消費習慣的升級等原因,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但能否真正的從知道到相信,進一步轉化為可以投資的認知,則少之又少。

投資很難賺到你不信的那份錢。往小了說,對一個公司沒有充分的信心,最多隻能賺到財務數據直接相關的那點兒錢,再遠點長點的錢是不可能賺到的。往大了說,對國家未來從心底悲觀,那麼最多賺到幾個波段的小聰明的錢,要賺大錢也很難了。格局、歷史感這些東西在99%的時候都很虛,但在1%的重要決策時刻往往就是強大信念的真正支撐點。

投資的竅門就是巧方法+笨功夫

巧方法是指方法論體系,讓你事半功倍,做到高效聰明的整合信息碎片形成完整認識;笨功夫,就是踏踏實實花時間花精力一點點去閱讀、 蒐集和積累。市場裡80%的人被笨功夫這層就淘汰了,基本失去超額收益的入圍資格。剩下的又有一半兒被巧方法擋住了,原地打轉收益與付出無法匹配。所以相當贏家,既要甘於“笨”又要善於“巧”。

相比世界上的很多東西來說,人性都算是相當可靠的。遺憾的是,人性惡的那部分,總是更可靠一些。

巴菲特用指數基金與對沖基金的10年PK,證明了對普通人來說最好的長期投資途徑就是指數基金。但是然並卵,這個結果有一個非常高的壁壘就是你必須承認自己是“普通人”,這對每一個來到股市的玩家都是很難接受的前提(包括我自己)。這個遊戲最諷刺的一點在於,賺那些最自命不凡的普通人的錢是讓我們自己從普通人裡脫引而出的最好的辦法。

巴菲特最可怕的就是永遠在學習進化,中國的“巴式投資總結(不碰科技只買消費)”被某些人奉為聖經,可人家轉眼就重倉了蘋果和航空公司。看看巴菲特這一生的投資進化,從早年間看圖玩技術,到最純正的格雷厄姆撿菸頭,再到創立新的商業模式並融合了芒格的偉大公司論,到快90了還有改變自己的能力,就這點都足以封神稱聖了。

芒格曾說“長期持有的收益約等於公司的ROE”。但這並不簡單。長期持有會熨平階段波動,最終其收益取決於公司的ROE。但這個ROE錨定在哪兒是個問題。其應該是各個週期跌宕後或者從增長期到均衡期的均值。所以用當前或者最近區間的ROE來衡量長期持有收益肯定是錯的。也正因為如此,弱週期以及均衡期後ROE依然可保持中高水平的,獲得估值溢價就顯得合理了。

那這裡有一個幫助你更快的學習與進步的機會,要不要嘗試一下呢?


投資是認知的變現,你永遠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那部分錢!

報名可以諮詢易家小蜜(WX:jyzjxm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