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釋放科創潛能 助力高質量發展

江蘇:釋放科創潛能 助力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 朱程)

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2430億元、增長7.5%;專利申請量超過60萬件、增長16.7%;50項通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繼續位居全國省份第一;國家創新型城市達11個,5個縣(市)成功入圍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一……這是2018年江蘇科技創新的“成績單”。近年來,江蘇瞄準“體制機制破障除礙”“創新生態優化升級”“重點領域技術突破”等難點環節入手,調動科研人員、高校院所的創新活力,激發市場各界的發展活力,持續釋放科技創新驅動力。

突破體制機制障礙 釋放創新活力

去年,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暨科技創新工作會議上連發“為什麼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不夠?”“為什麼科研成果轉化與經濟發展結合不緊?”“為什麼科技發展的社會感知度不高?”三個問題,在省內引起廣泛關注。

作為科教資源大省,江蘇一直面臨創新有“高原”無“高峰”的尷尬。如何進一步打破體制機制束縛,激發科教資源的創新活力成為江蘇必須破解的難題。

《江蘇要情動態》要目文章 | 江蘇:釋放科創潛能 助力高質量發展

去年8月,江蘇出臺“科技改革30條”,緊扣各方面反映最強烈、最迫切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加大改革力度。“近年來我們圍繞科技經濟結合和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兩條主線,聚焦痛點,精準施策。這次‘科技改革30條’就突出強化成果轉化激勵。”江蘇省科技廳廳長王秦說。

江蘇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已經開始行動,打破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利益再分配。其中,由江蘇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新型科研組織——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表現亮眼。

江蘇省產研院採取“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的模式,不承擔具體研究任務,重點開展科技資源引進、專業研究所建設、重大研發項目組織等工作。這種體制機制上的創新讓江蘇省產研院既擁有政府背書,更有力量組織創新資源,也能緊跟江蘇實際,找準創新方向,還能靈活應用市場手段,大膽實踐。

“許多過去出臺的政策,都是設法提高科技人員的成果轉化收益,卻未把成果的所有權和處置權交給科技人員。”江蘇省產研院院長劉慶說。江蘇省產研院抓住人這一“牛鼻子”,在選人用人上打破傳統看職稱、看論文的舊俗,聚焦產業一線,從全球範圍聘請擁有創新成果、掌握一流技術、具有較強獨立從事產業技術研發能力的技術專家擔任研究員,並配以必要的資金支持其組建團隊、開展研發。

半導體封裝技術研究所的姚大平博士,是2018年江蘇省產研院首批引進的國外新技術材料公司研發總監。他此前已在半導體封裝領域擁有豐富的產業化經驗,到崗至今就融資1億元成立江蘇中科智芯集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集成電路、半導體器件研發,預計今年年中可實現產品銷售。

江蘇省產研院自2013年成立以來,已經累計聘請項目經理81位,建有專業研究所42家,衍生孵化企業580家,轉化科技成果超過3100項。

優化創新生態 搭建科技轉化橋樑

“研發出來就過時”,“假”創新騙“真”支持,這些科技創新上的老問題實則是科技、經濟“兩張皮”的體現,迫切需要搭建科技轉化的橋樑。

強化科技成果轉化,需要貼合市場的科研成果。江蘇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瞄準自身產業轉型升級需要,設立9個產業專題推進124項重大成果轉化,培育50多個高附加值的標誌性產品,組織實施種業科技創新專項。

《江蘇要情動態》要目文章 | 江蘇:釋放科創潛能 助力高質量發展

助力科技研發向市場的關鍵一跳,需要專業化的金融力量。作為江蘇科技創投領域的主力軍,近年來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利用旗下專業化團隊,每年梳理近5000個科創型項目。對投資的科創新企業不僅選派專業人員指導發展,還會通過市場化手段幫助其尋找商業夥伴。“同其他機構不同,我們具有國資背景,在投資科創新項目上更具長遠性,也更符合江蘇發展需要。”蘇高投集團總裁董梁說。

江蘇大力發展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如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推出的“江蘇科創板”,已累計匯聚信息數據485萬條,促成技術交易1500多項,帶動全省技術合同登記成交額突破千億元。其中,電子信息和先進製造,成為江蘇成果轉移轉化的“熱點”,2018年電子信息技術交易的成交額為280.61億元,佔總成交額的24.35%,先進製造、生物醫藥,分別佔總成交額的23.04%和11.84%。

江蘇各地也積極實踐。南京自2017年底實施“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新型研發機構落地,校地融合發展”工程,圍繞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領軍人才招引、優化創新生態等方面發力。

“我之前創業過3次,深知科技成果轉化要‘只爭朝夕’。南京現在從市到區都在推著你向前走,力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意想不到。”中科南京數字健康產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吳健康說,他正在推動一項利用數字模型監測術後感染風險的技術抓緊落地,一旦成功可使因術後感染造成的死亡率下降60%。

2018年,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圖靈獎獲得者、國內外院士、專家在內的1170名高層次人才積極參與南京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去年南京新增科創型企業2.4萬家,同比增長17%;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34萬人,同比增長60%;專利授權量和PCT專利分別增長43%和170%。全市經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規模超1850億元。

集聚創新資源 強化重點突破

前沿技術、關鍵技術研發是角力發展後勁的重點。江蘇瞄準科技創新最前沿領域,全世界集聚外腦資源,實現重點突破。

“江蘇將啟動實施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專項,強化原始創新導向,遴選頂尖科學家領銜,組織實施若干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集中突破引領性、原創性、標誌性的重大成果。”王秦說。

《江蘇要情動態》要目文章 | 江蘇:釋放科創潛能 助力高質量發展

常州石墨烯產業起步較早,發展較為充分。今年初,在江蘇省工信廳的指導下,由常州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牽頭培育江蘇省石墨烯創新中心,旨在整合行業力量推動石墨烯關鍵共性技術突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我們將以創新中心為新載體,引領江蘇石墨烯產業持續奔跑,在石墨烯產業‘高原’上形成‘高峰’。”江蘇省石墨烯創新中心負責人、烯元科技總經理瞿研說,“同時,創新中心正向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邁進,充分發揮輻射作用,帶動全國石墨烯產業高水平創新發展,推動我國在全球製造業領域佔據制高點。”

據悉,今年江蘇將啟動前沿引領技術研究專項,集中突破引領性、原創性、標誌性的重大成果。同時,加大產業前瞻與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對接國家重大項目,人工智能、未來網絡、石墨烯、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疫苗等逐一列入2019年江蘇“100個攻關項目”行動表。

除了大力發展自主可控的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江蘇也注重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實現消化再吸收。

近年來,江蘇轉變思路,不僅引進人才團隊,更注重引進和培育一批以自主研發技術、技術服務、技術轉移為主營業務的研發公司,為產品製造企業提供關鍵核心技術和整體技術解決方案。

去年,荷蘭SIOUX公司在蘇州相城區落戶。該公司在業界享有盛譽,與它長期合作的企業包括飛利浦、賽默飛世爾、阿斯麥、博世、庫力索法、蔡司等100多家世界知名品牌企業。與一般公司不同的是,SIOUX公司的產品就是研發服務。

“SIOUX在機電系統等領域有著很深的造詣,我們希望通過與江蘇省產研院合作,為更多中國企業提供全球頂尖的技術服務。”JITRI—SIOUX聯合研發中心董事長漢斯說。

去年以來,劍橋大學建校800年來唯一以大學冠名的海外科創中心,以色列魏茲曼研究院耶達公司在中國設立的首個技術轉移中心,倫敦國王學院牽頭的聯合醫學研究院,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牽頭的中瑞健康大數據研究院等“最強大腦”相繼落戶江蘇。它們所帶來的強大研發能力正成為主推江蘇產業經濟轉型的重要動能。

數據顯示,2018年,江蘇省研發人員超過80萬人、增長6%左右,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64%(新口徑),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3.8%,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科技創新主要產出指標實現較大幅度躍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