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晚年最大的心事是什麼?

小夫子不傷心


我們可以用排除法來找出朱棣的最大心事。

第一,繼承人問題。雖然大兒子朱高熾不讓他滿意,但朱高熾仍然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朱棣心意已決,把搗亂的漢王朱高煦打發到樂安州去。

第二,建文帝的下落問題。這個沒有什麼意義,建文帝坐在皇位上、掌握全部資源時,尚且被朱棣打垮,現在他的文武大臣全被朱棣收拾乾淨,就算活著,他又能成什麼氣候?

第三,藩王問題。朱棣當然不會允許別人再搞自己這一套,所有的刺頭都被他拔掉,沒什麼好擔心的。

第四,健康問題。後期朱棣的身體確實出了問題,這讓他變到更加兇暴,也讓許多人倒黴。不過,他到最後還能親自率兵出征,說明起碼在肢體上沒有太大的問題。

以上這些都可以排除,我認為朱棣真正的心事,一是北方的威脅,二是自己的歷史定位。

永樂七年,丘福等人率軍征討本雅失裡,結果慘敗身死,所以才有永樂八年朱棣的御駕親征。到了永樂十二年,又親征瓦剌。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接連三次親征阿魯臺。

永樂七年的慘敗,除了前線將領指揮不當,朱棣的用人和謀略也有關係,而他的親征也高明不到哪裡去。

想當年,除了早期與陳友諒、張士誠狗鬥時,朱元璋有過親自出馬的舉動。登基之後他再沒搞什麼御駕親征,安穩地坐鎮遙遠的南京,指揮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馮勝、傅友德、藍玉這些叱吒風雲的大將,只要一道書信,如臂使指,就能輕鬆調動幾十萬大軍,深入大漠、征戰遼東、橫掃西北、掃平雲南。

朱棣從來就沒有達到父親的這種高度和境界,缺少那種戰略眼光,缺少那種駕馭全局的能力和自信。朱棣必須親歷親為,自己身歷其境、親眼看到才放心。這說明,朱棣至死都沒有跳出父皇朱元璋給他的定位,就是一位能征善戰的親王。這是最讓朱棣苦惱的地方。

朱棣一次一次地親征,有時候根本連對手都沒有遇到,白跑一趟。六十多歲了還帶病出徵,最後在榆木川病倒,並在歸途中駕崩,這純粹就是把自己往死裡折騰。那麼,朱棣為什麼要這樣呢?殘元的勢力就這樣讓他寢食不安,如芒刺在背嗎?

當然不是。到了朱棣的境界,他真正關心的是自己的歷史定位。閱兵式的親征、不計花費的鄭和下西洋、不惜代價地遠征安南,朱棣要藉助這一系列的大動作,證明自己才是父親最合格的接班人,是勇於開拓的創業之君。


於左


生於戰火,死於征途,永樂大帝朱棣的一生,殺伐決斷,開闔如神,上馬橫行於天下,下馬統治萬民,躬行節儉,知人善任使大明的影響力達到了頂峰,幅員之廣遠邁漢唐。後人學者對成祖的評價,大多功大於過,《劍橋中國明代史》認為,他是一個有幹勁和獻身精神的統治者,恢復了儒家治國之術和重新建立起的古代政治體制,為大明王朝奠定新基礎的人。

朱棣晚年最大的心事,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靖難之役後朱允炆的下落問題。

朱允炆身上有著太祖一脈相承的皇室血統,他的存在威脅了皇權統治,流落在外很可定被有心人所利用。他心裡念茲在茲無時或忘,常年派專人秘密尋找,卻一直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2、朱棣的身體

朱棣二十多歲的時候得了腸胃疾病,久在行伍,又得了風溼病,晚年時非常痛苦。另外,他在位二十多年除了就藩北平時生了四子五女外,登基後竟無所出,野史中說在靖難之役時身體受了損害,事出反常,很難解釋,但他晚年被疾病困擾是肯定的。

3、大明王朝的未來

個人認為,朱棣晚年最大最憂心的事便是大明王朝的未來。一個是蒙古鐵騎在北方的殘餘勢力,一個是太子是否有能力按照他規劃的路線執行,把大明帶入更大的輝煌。

朱棣對太子的培養一直不遺餘力,每次出征均由太子監國,鍛鍊他處理政事的能力,雖然內心中對二子朱高煦偏愛一些,但國之儲君干係國家根本,他對接班人的選擇從未動搖。至於野史中說朱棣在立太子一事上難下決斷,我是不相信的。立嫡立長不立賢是封建社會千年以降經過無數前人總結經驗教訓留下的傳統制度,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在侄子手中取得的江山,他破壞制度的後果必然導致政局不穩,是禍亂之源,他不會不慎重考慮。靖難之役時,朱棣能把對他最重要的後方基地北平交到長子的手中,可見他對朱高熾的勇氣和謀略十分認可。在臣子面前表達對太子的不滿以及就立太子一事徵詢文武意見很可肯能是朱棣的帝王心術,其實他心中早有定論。晚年他對太子治理國家的能力非常關注,身邊安排的重臣,稍有差錯必受重責敲打,甚至清洗太子周圍他認為人品能力不足的人。事實證明他的選擇並沒有錯,雖然朱高熾這位仁主只執政了十個月,但在他的努力下大明這艘鉅艦按著他規劃的路線繼續揚帆遠航。

他晚年最大的心事,不是朱允炆的下落亦不是老邁的身軀,而是擔心蒙元殘餘勢力死灰復燃,北方才是他腹心之患。

朱棣五徵漠北,遷都北京,無不是為了防範和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勢力,消滅蒙元。遷都北京後,他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北征上,次次御駕親征。他想一勞永逸的解決邊患,為後世子孫留下鐵通樣的江山,出兵之急切,不顧自己的疾病以及士卒疲憊,誓要馬踏漠北,可惜韃靼人已經被打怕了,大軍未到人已跑光。朱棣有勁使不上,最後一次無功而返,死在了征途。其實他完全可以把消滅蒙元的未竟事業留給後世子孫,可他放心不下,畢竟蒙古鐵騎當年縱橫天下,留有喘息餘地將來就是禍患。所以他死後遺詔中說:“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勉勵後人應自強,保持國力的強盛,要有英銳之氣。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話說的霸氣。有明以來,沒有一個皇帝拋棄首都和臣民跑路的,這就是大明的性格,不屈膝不投降。


柳隨風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生於應天府,受封為燕王。後來建文帝即位,因為不放心朱棣,對朱棣的人身自由進行了很大的限制,並且對其權力進行了一個“溫水煮青蛙”式的削弱。之後,靖難之役,朱棣因為處境反抗了建文帝,成功當上了皇帝。

在其治理國家之下,明朝經濟繁榮,國力昌盛,出現了一個新的盛世。

朱棣的心事

但是,雖然在明成祖朱棣的治理下,明朝走向了繁榮復興的局面,但是在朱棣的心裡卻始終有一個疙瘩:

“在靖難之役中,朱棣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卻留下了一個隱患,當時的皇帝建文帝失蹤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對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蹤,無疑是晚年的明成祖朱棣最大的心事。

建文帝去了哪裡

在朱棣的心裡,不把這建文帝找出來始終是一個“定時炸彈”,時不時就要爆炸。因此,晚年的朱棣為了找到建文帝想了很多招兒,甚至出動了軍隊去執行任務,可是都沒有成功。

但是,一天找不到建文帝,明成祖朱棣的心就一天不自在,萬一哪天這建文帝又冒出來了,雖然說號召力不如從前了,但是也是能給朱棣帶來威脅。

建文帝失蹤的心事一直就埋在朱棣的心裡。

為什麼朱棣一定要找到建文帝?

當時,明成祖的心裡有兩個想法:

一是找到建文帝之後將他殺了,從此心頭的大患就此消失了。

二是找到建文帝之後,彌補自己的過失,把建文帝的權力、號召力全部收回,然後對建文帝封功行賞、將功贖罪,以寬慰自己一直以來的心結。

可是,明成祖朱棣的這兩個想法都得在找到建文帝的前提下才可,據說,當時為了找到建文帝,明成祖朱棣還秘密派遣了胡濙和鄭和兩個人大範圍搜尋,其中胡濙是負責陸地上的搜尋,而鄭和則下海去搜尋。

永樂二十年,鄭和下西洋人肯定是沒找到,而負責在陸地上搜尋的胡濙也長時間勞於奔命卻沒有絲毫線索。

但是,晚年的明成祖朱棣最大的心事就是建文帝的下落,因此對於這件事朱棣也是十分上心,明成祖盯緊的事,作為臣子的胡濙敢不認真對待搜尋嗎?

可是,明朝那麼大,胡濙卻也是無能為力。在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搜尋之後,胡濙也基本上是不抱什麼希望了,反而是寄希望於把時間放在尋歡作樂之上,對建文帝的事也漸漸不再上心。

但是,對於皇帝吩咐的任務,總得有個交代吧,為此,胡濙隨便找了一個剛剛去世的人的屍體,假扮為建文帝,對上則說“建文帝已經去世”,這件明成祖最大的心事也才到此告終。

對於建文帝的下落,史學家認為,建文帝出海去了,也有人認為建文帝呆在一個窮山僻荒的地方安享晚年,至今仍是一個謎底。


夢之小巫


作為皇帝,人生暮年當以選擇帝國的繼承人為至上。秦始皇未及安排好扶蘇釀成千古恨事,雄才偉略的漢武帝殺死了太子劉據。這個時候帝王想的最多的就是皇位的順利交接,至於建文帝,誰說的清楚呢?至於政事,也力不從心了,或者乾脆要留給繼任者去做。讀者可參考康熙朝的九子奪嫡。


隨玉而安一


歷史定位和後代繼位算是最大的事。

早年的奪位之爭已是往事,雖然建文帝一直沒有下落,但多年之後政權已經穩固,設立安南布政使司,派鄭和下西洋,莫不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

其次是太子的身體。太子自幼體弱虛胖,成年後更是不堪勞累,誰保江山永固紅旗永遠不倒是個大問題呀


古泉文庫


朱棣晚年最大的心事,莫過於關於建文帝的去向!


易道天行健


因為伳的帝位不是正當得來的,朱允炆不死他永遠不會安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