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史之大唐(184):王爺們的日子,也是時好時壞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184)

貞觀十七年(643年)對李世民來說,是個多事之秋。正月十七日,他一向信賴的魏徵病逝。李世民痛惜不已,親自為他題寫碑文,並說了那番著名的評價:‘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也許是有感於魏徵的亡故,二月份李世民就安排為功臣們作畫像,張掛於宮中凌煙閣內,總共二十四人,這就是著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其中仍在世者十一人,不及半數。排第一的是長孫無忌,魏徵排第四。魏徵一沒有戰功,二擁戴李世民做皇帝也沒他的份(相反他還幫著李建成爭),排名如此靠前,可見他在領導心目中的份量。同時,也看出李世民對監督(納諫)工作的重視。

同在二月,還發生了一件讓人想都想不到的事:李世民的兒子、齊王李祐竟然在濟南起兵造反!

李祐是李世民第五子,史書對他的評價是‘性輕躁’,輕浮急躁。但從後面表現看,這個評價沒抓住要害。他真正的問題恐怕是智商欠缺,輕躁不過是弱智的一種表現。

當時天下一統,李世民威望如日中天。李祐說穿了,不過一個在長安城裡混日子的皇二代。他十五六歲才離開長安到齊州(濟南)做都督,統共幹了六七年,據說中間還回長安泡了兩年病號,這時也就二十出頭。一個既沒上過戰場、又缺少實際歷練的毛頭小子,面對李世民這樣英明神武的老爹,竟打出造反的旗號。你說他不是腦子有問題是什麼?

面對李祐的叛亂,李世民相當重視,派出重量級人物李世勣率大軍討伐。倒不是他認為李祐有多大能耐,這就是一種領導策略:割雞用牛刀,意在迅速解決問題,同時給其他人一個震懾。

結果李世勣這邊還沒動作呢,濟南那邊先出事了。

中央調兵遣將之際,李祐跟沒事人一樣與同黨們喝酒聚會,大家興高采烈地說:“官軍怕什麼?我等端著酒杯,一隻手就可以把他們掃平!”(‘右手持酒卮,左手為王揮刀拂之!’)你說李祐從哪兒弄來這麼一幫傻子呢?

輕鬆讀史之大唐(184):王爺們的日子,也是時好時壞

柏楊《白話資治通鑑》

然而,傻子畢竟是少數,機靈人還是有的。李祐手下有個軍務處長(王府兵曹參軍)叫杜行敏。他一看立功的機會到了,暗地裡召集起一幫人,很快發起反攻,沒兩下就攻進王府,活捉李祐。這下李世勣也不用去了,三月十五日,中央宣佈叛亂平息。李祐押解回京,後被勒令自殺(賜死於內侍省)。

李祐怎麼會走到造反的地步?其實李世民對親王要求很嚴的。派人盯著他們一舉一動,有什麼問題苗頭馬上指出。動不動就是‘敕書戒之’、‘深責之’,發文件點名批評,把這幫人搞得精神緊張。李祐就因為這個和秘書長(王府長史)權萬紀鬧翻了。他認為都是權萬紀告黑狀,弄得自己成天挨訓,一氣之下把權萬紀給殺了,這下收不了場才造的反。

李祐叛亂後,李世民給他寫了封信:‘吾常戒汝勿近小人,正為此耳。’老子整天提醒你,別和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塊,就怕你有今天。把問題歸結為李祐交錯了朋友。

其實,親近小人只是表面現象,沒挖到問題的根子。真正原因,在於榮華富貴,不是每個人都擔待得起的。

一個人能控制和管理的資源是有限的,比方韓信說劉邦只能帶十萬兵。超出這個限度,資源就不再是資源,而成了負擔。典型的例子如彩票中大獎。中國因為匿名領獎制情況不清楚,美國人有個統計,彩票中獎者破產率高達七成,尤其頭獎得主,大多數人下場不妙。有吸毒的、賭博的,還有陷入兇殺案的。多數人五年內變得窮困潦倒,甚至比沒中獎前更慘。原因千萬條,根子就一條——駕馭財富的本事,不會和大獎一樣從天而降。

李祐生作皇子,等於人生中了頭彩,他拿什麼來擔負這份富貴?

只有兩種途徑:要麼天生英才,要麼多加歷練。從實際情況看,兩條他都不佔,這就註定了他的結局。

當今世界一些大財團,往往叫後輩們從基層幹起,慢慢積攢閱歷,最後才走上高管崗位。李世民那時候可不是這樣子的。皇子就是皇子,決不可能去做一般公務員,往往十幾歲直接就當上市長省長。請問什麼樣的少年班,能達到這種培訓效果?

所以生在皇家,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不幸。說幸運,榮華富貴不求自來;說不幸,不是自身努力得來的東西,總歸不那麼靠得住。翻翻各個朝代宗室傳記,得善終的不多。固然有他們身處政治漩渦的因素,但德不配位、能力配不上地位,同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這個道理古人其實也明白。但他們又面臨兩難:一方面,古人是家天下。榮華富貴,本就該兄弟兒女們享受,你不給我給誰?況且,自家人總比外人靠得住。藩王藩王,就是叫他到各地去做官、主政一方,當中央的藩籬,萬一有個什麼事,可以作為屏障和支援。另一方面,就是剛才說的,可能他能力或者品行不夠,給你瞎搗蛋,甚至如李祐一樣,不但不擁護中央,反而還要造反。

這個問題,實在也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所以歷史上王爺們的日子,也是時好時壞。好的時候高官厚祿、作威作福,壞的時候嚴加看管、簡直和囚犯沒兩樣。而李世民這時候,國家剛建立不久,對這方面事情還沒有一個比較成熟的方案。

貞觀五年,李世民曾經考慮過恢復封建制,‘上令群臣議封建。’所謂‘封建’,叫封土建國,就是給王爺們劃塊地建個小國家,讓他們子子孫孫在那塊地盤上做土皇帝。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國中有國不是什麼好事,還是由中央統一管理為好。最後折衷一下,不正式建立封國了,叫這幫親王到各地去做都督。管的地盤不太大(幾個州),權力也有限(州里幹部由中央任命)。只要你不犯大錯,這都督的位置可以子子孫孫傳下去。所以才有了李祐做齊州都督這個任命。

從李祐下場看,李世民這個四不象的改革不怎麼成功。李祐是庶子(非皇后生的兒子)、地位也不是太重要(基本沒有接皇帝班的資格),出點事很快就能平息。而接下來的問題,就不是一個軍務處長能解決那麼簡單的了。

本篇修訂版,可關注微信公眾號‘ 一分鐘神思漫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