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採宜:當代人焦慮的來源於沒有安全感和攀比心理

4月15日,著名人文學者、經濟學家林採宜做客今日頭條《首席講壇》線上訪談欄目,暢談人文情懷,前瞻宏觀經濟大勢。

首席講壇|林採宜:當代人焦慮的來源於沒有安全感和攀比心理

嘉賓簡介:林採宜,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華安基金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林博士不僅擅長於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和大類資產配置策略,同時在社會問題和文化領域也有深刻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


問:歡迎林老師做客今日頭條《首席講壇》欄目,一直以來林老師接受的採訪並不算多,很多金融行業、媒體行業的朋友和讀者可能都想知道,從賣方到了買方之後,林老師這幾年都在忙哪些方面的工作?對於未來的研究又有怎樣的規劃?

林採宜:

主要忙於全球宏觀經濟和大類資產配置研究。未來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富裕起來的高淨值人群的資產配置策略,也就是我們通常被商業銀行收為“私行客戶”的那部分群體。其次,還有企業(集團)的中長期資產配置戰略。

問:長期關注林老師的都知道,除了經濟金融領域之外,林老師也經常寫一些關於情感、女性、心理等方面的文章,偶爾還會寫小說,既是人文學者,也是經濟學家,你對自己的準確定位是怎樣的?阿蘭德波頓有一本書叫做《身份的焦慮》,講述了每個人的內心潛藏著對自身份的一種難言的“焦慮”,你會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是怎樣的一個人嗎?

林採宜:

我不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在意自己是否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身份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社會標籤,身份的焦慮通常伴隨著對認同的渴望。人為什麼需要認同?因為自身不夠自信,自己不確定自己是否優秀?是否值得存在?需要通過別人的認同來肯定自己的價值。缺乏價值感和自信心的人才會有身份焦慮。

對於我這樣的人來說,活得自在就好。根本不需要外在的認同,我不介意別人給我貼什麼樣的標籤,也無意於要貼個什麼的標籤來向他人(或社會)證明自己。

問:在首席經濟學家這個群體中,女性可以說是屈指可數,林老師是可以說是整個行業女性從業者的標杆。林老師也說過,女性的地位來自於自我成長。金融行業的工作強度其實是非常大的,作為過來人,對於目前活躍在一線的券商基金的女性從業者們來說,你有什麼建議?

林採宜:

事業的成功是為了自己和家人活得更加幸福,一些人卻為了成功犧牲了自己或者家人的幸福,本末倒置。她們大多數是因為走得太遠,以至於忘了為什麼出發。

無論工作強度有多大,沒有人可以逼死你,除了你自己。

在自由選擇職業,自由選擇企業(老闆)以及自由選擇婚姻的社會環境下,你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逼死你的,不是殘酷的職業環境,不是沒有人性的老闆,而是你內心無止境的貪婪和虛榮。

問:當代人焦慮的核心原因是什麼?逃離了一線城市,就可以逃離焦慮嗎?如何由內而外緩解自身焦慮?

林採宜:

當代人焦慮的核心通常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沒有安全感;另一個是攀比心理。沒有安全感跟原生家庭的價值觀以及個人從小的生活環境有關,屬於心理問題,逃到哪裡都逃不出自己的心理陰影;至於攀比心理形成的焦慮,逃離一線城市,遇到的攀比對象就不一樣了,焦慮感應該會有所緩解。例如,在一線城市的消費水準下,你跟鄰居、同事相比,覺得自己很窮,到了四線城市,周圍人普遍消費水準和收入水準都很低,你就沒覺得自己有多窮了,說不定還覺得比周圍人強,產生優越感。

問: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成熟的股票市場散戶會越來越少,中國未來也是如此嗎?如果散戶持股減少、機構持有市值增多是一種趨勢,未來公募基金行業是否將迎來一輪更大的擴張?

林採宜:

資管專業化是全球的趨勢,無論公募基金還是私募基金未來都會迎來一輪更大的擴張。

問:理財子公司將如何影響普通投資者,又將如何影響資管行業格局?公募基金面對理財子公司的競爭應該如何轉型?未來是渠道為王,還是產品為王?

林採宜:

理財子公司影響資管行業的競爭格局,但對普通投資者沒有太大的影響,買銀行子公司的理財產品和通過銀行渠道購買公募基金的理財產品本質上沒有區別。由於商業銀行資管子公司,在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對於公募基金而言,提高主動管理能力,提高權益類產品的比重勢在必然。互聯網時代,渠道多元化,產品才是關鍵。

問:近期大家對降準預期產生了很大的反轉,目前市場對於降準也存在很大的分歧,你認為今年降准將會是怎樣的節奏?

林採宜:

今年降準是大概率事件,至少一次、兩到三次也不是沒有可能,快的話,第二季度能看到第一次降準。

問:不僅是降準,是否降息最近也有很大分歧,存貸款基準利率會動嗎?目前來看MLF利率已經比十年期國債高了,未來到期的MLF是不續作的概率大還是降息續作的概率大,或者以TMLF降息續作?對於二季度的流動性壓力,央行還有哪些可以選擇的貨幣政策工具?

林採宜:

我個人認為,減稅是鼓勵好企業,對於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有積極作用。降息是幫助“熊孩子”,負債越高的企業受益越大,客觀上鼓勵負債,不利於企業去槓桿。

問:社科院近期發佈報告指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到2027年有望達到峰值6.99萬億元,然後開始下降,未來應該採取哪些措施加快發展壯大基金儲備規模?

林採宜:

在勞動人口連年遞減的情形下,很難有措施加快發展壯大儲備基金規模,節流是唯一可以選擇的有效措施。其中最為立竿見影的就是延遲退休年齡,讓退休年齡跟壽命的延遲相匹配,否則整個社會的年輕人會不堪養老負擔。

問:人民幣匯率趨穩,美國國債收益率一度倒掛,受這些因素影響未來全球資產價格波動將會出現怎樣的變化?

林採宜:人民幣資產可能短期內會受到追捧,美元資產的上升週期可能趨近尾聲。

問:近期“996”工作制引起熱議,馬雲、劉強東都對“996”發表了看法。如果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狼性文化”是我們趕超發達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法寶嗎?

林採宜:

人類通過幾千年的文明進化,才告別弱肉強食的狼性文化。如今再把它提出來,是企業的老闆和管理者出於自身利益對員工的洗腦。這根中國是否能趕超發達國家沒有任何關係。對於阿里的996工作制,我認為馬雲的看法存在以下三個誤導:

第一個誤導:“這個世界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希望美好生活,希望被尊重,是每個人的願望,也是每個人的權力。但是馬雲眼裡的“成功”是少數人的事情,畢竟,這個世界是由他眼裡“不成功”的芸芸眾生構成的,有錢、有名或者名利雙收的是極少數

。把成功定義成人生的目標,會誤導你無止境地付出,最後,大部分人沒有得到期待的回報。

第二個誤論:只有你付出巨大的代價,有一天才有可能有回報,你不付代價,你是不可能有回報的。生活中大概率的情況是:你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並沒有得到想要的回報。並不是所有的耕耘都有收穫。大多數人對小概率的“成功”抱著過於美好的期待,而對這種大概率的風險沒有充分的預期。

第三個誤論:在阿里呆十年,接受996,就是成長。阿里的成功學只能代表某一種價值觀,接受這種價值觀不代表成長,不接受這種價值觀也不代表墮落。社會的文明在於接納各種不同的價值觀,你可以選擇搏命奮鬥,為了成功,為了出人頭地,我也可以選擇隨遇而安,過平淡的生活,做普通人,只要我的生活方式不傷害其他人,我的選擇就應該得到尊重。

問:其實不光是互聯網公司,據我們瞭解,很多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加班現象也很嚴重,甚至超過“996”,這一代年輕人這麼拼,從前輩和朋友的角度,你有什麼話想對他們講?

林採宜:

我的個人觀點參見問題3,對金融圈女性的忠告。

問:有發現林老師關注到農民工群體,不知道林老師有沒有關注過既不會種田也很難在城市真正紮根下來的“農二代”?在農民工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老齡人口占比不斷提高的現在,新一代農民工應當如何把握機會、更好立足社會?

林採宜:

無論你是新一代農民工還是新一代大學生,立足於現實社會中市場(產業)對人力資本的實際需求,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是不二的選擇。

問: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文件最引人注目的是取消落戶限制。如何看待放鬆落戶的政策?大家可能尤其關注房價,想請教一下林老師。

林採宜:

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正常趨勢來看,戶口制度是基於社會福利稀缺而產生的一種過渡性制度,正如當年政府通過按照人口來發放糧票、油票、布票來限制糧油棉布的供給和分配,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和城鎮化的推進,戶口放開乃至於最後取消是一種必然,目前的放鬆落戶應該是戶口制度逐漸走向消亡的階段性過渡政策。

購置住房是個人資產配置的一種策略,根本上基於房價的長期漲勢預期,沒有這個預期,大部分人不會那麼急迫地相購房,因為,租房本身也能解決居住問題。如果戶口放開,就更沒必要為了讓孩子上學而買“學區房”了,因此,我個人認為放鬆落戶和房價之間沒有必然聯繫。

問:3月的經濟數據全面超預期,無論是PMI、社融、信貸還是進出口,都顯著好於市場普遍預測,目前到了經濟的拐點嗎?中國經濟這一橫是否已經接近尾聲,未來將走向V型反轉?

林採宜:

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改革是個漫長的過程,現在就期待V型反轉顯然為時過早。

問:豬肉近期漲價很快,也引發了市場對於通脹的擔憂,我們也關注到3月通脹數據的大幅回升,林老師如何看待通脹的走勢?我們需要關注什麼?

林採宜:

近期豬肉漲價是由豬瘟引起的,屬於供給側衝擊,它的影響是階段性的而不是長期性的;在需求方面,目前總體的消費需求比較平穩,因此,我個人認為中長期不存在持續通脹的壓力。

首席講壇|林採宜:當代人焦慮的來源於沒有安全感和攀比心理

以上為林採宜參加專訪問答實錄,僅代表被訪者個人看法,不代表今日頭條認同其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