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今天殺姐推薦的這部電影,很“怪”。

低調含蓄、凝重壓抑,沒有商業號召力,也沒有正能量…


但是,它的成績卻相當優異,豆瓣上25萬人打出了8.6的高分。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爛番茄新鮮度96%,還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劇情片多項提名。

又頹又喪自成一股清流——

《海邊的曼徹斯特》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美國,馬賽諸塞州。

這個地方有一個很美麗的小鎮,四面環海,名字叫做“曼徹斯特”。

男主(卡西·阿弗萊克 飾)從小在這裡生活,每天和哥哥喬以及侄子帕特里克一起出海看看景打打漁,日子過的溫暖又愜意。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但有一天,這種溫馨的日子戛然而止。

李獨自一人“逃”到了波士頓昆西郊區,在那裡做一名勤雜工,掌管著四棟公寓裡的雜事,拿著低的可憐的工資,不是在修補漏水的房屋,就是在幫人通馬桶。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好不容易閒下來去酒吧喝一杯,卻也一言不發,兩眼無神,遇到特意來搭訕的美女,連敷衍都嫌費事,直接不做任何回應。

一天一天的,如同行屍走肉般的活著。

看著極喪,可是又不只是喪,他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一言不合就出口成髒,稍微觸動到他就拳打腳踢。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他當然也會受傷,可是無論傷口再深再痛,他也從未發出一聲呻吟,彷彿遊離世界之外,又彷彿沒有了靈魂。

這一天,曼徹斯特那邊突然打來電話,你的哥哥喬因為心臟病去世了…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從波士頓到曼徹斯特,從冰球場到停屍房,敏感、悲傷、複雜,各種我們以為的情感在李的臉上都不太明顯。

而他並非是隱忍剋制,更像是將自己封閉了起來,已流露不出太多情緒…看到哥哥的那一刻,他只是默默的抱了一下,然後轉身離開。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緊接著開始處理哥哥的後事,他從未處理過這樣的事,一時間有點無措。而且還有一個更讓他難以接受的事:哥哥留下遺囑,讓李成為自己16歲的兒子帕特里克的監護人。

一時間,李是抗拒的, 一個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人,怎麼才能照顧好叛逆期的侄兒呢?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他不停的表示:我不願意,我不答應,我不可以…律師有點不解:我明明聽說你和你的侄子關係很好啊,為什麼要拒絕?

那一刻,李想起了多年前的生活——

曾經自己也曾快樂無比,白天和哥哥侄子一起出海打漁,晚上和兄弟們嘮嘮嗑,和妻兒們親親摟摟抱抱。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李有兩個可愛的女兒和一個尚在搖籃裡的兒子,他愛死了這些孩子,每次回家都要抱好久才行。

可是有一天,李半夜出門買啤酒,走的時候用壁爐生了火卻忘了裝上罩子。

等他拿著東西回來,卻發現只剩下了被搶救出來的瀕於崩潰的妻子,兩個乖巧可愛的女兒和一個尚未學會走路的兒子,都葬身火海。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於是,從那次之後悲痛交加的妻子就離開了他,李也一蹶不振,逃到了波士頓,過上了行屍走肉般的生活…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海邊的曼徹斯特》於2016年11月在美國上映,曾與《月光男孩》、《愛樂之城》一起提名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

男主角卡西·阿弗萊克也靠這個角色,入圍了第74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並獲得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有網友評論:

相比於《月光男孩》、《愛樂之城》,我更喜歡《海邊的曼徹斯特》。電影畫面冷白的色調嚴肅而鋒利。劇情和感情之細膩讓能理解的人感同身受意味深長...它講的是一個救贖的故事,但卻不同於那些歐美救贖故事。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全片畫面乾淨到令人陰鬱,但卻讓人愛極了那些搖曳的小船、寂靜的海和乾硬的雪。那一陣陣沁入心裡的交響樂卻配給了這樣一個絕望卻真實的故事。

若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可能會以為這是一部治癒性溫情電影,接下來的劇情可能就是:最終李答應了撫養侄子,並在撫養侄子的過程中一點一點感化,最終與自己和解。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但,並不是這樣。

結局是李並沒有親自撫養侄子,也並沒有消除掉內心的罪惡感,與自己握手言和。直到結局,他還深陷在這種內疚與痛苦中…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殺姐並不是想給大家傳遞一種負能量,我只是想說:時間並不能治癒一切,有些坎兒真的真的很難跨過去…

每次我們深陷一種情緒中無法自拔,身邊總有一大群人在“苦口婆心”:

這不全是你的錯,你要開朗一些,你要從痛苦中走出來,不要再屈服命運和內心的恐懼。只有與自己和解,才能重獲愛與新生。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只有與自己和解,才能重獲愛與新生。這個道理我們又何嘗不知道。

可是,就像網友說的那樣:

生活有的時候會突然給你一拳,接著不忘記補上一腳,然後在以後的日子裡一旦想起你就潑點冷水到你身上。沒有逆襲,沒有反轉,幾個人就這麼沒了…你安慰我說“孰能無過”,你讓我與自己握手言和,可是那是幾條生命啊,我又怎麼做的到。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當知道是因為自己的失誤,導致三個孩子的死亡時,李的心中千瘡百孔,他不停的捶打著腦袋,痛苦萬分,他一遍遍的自責。

警察告訴他:忘記關罩子不是大罪。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是,忘記關罩子不是大罪,可是在李的心中記得的是什麼?

不是“我忘了關罩子”,而是“我殺了人,殺了三個我最親愛的人”。

在警察局裡,他一把奪過警察的槍,試圖自盡,最後被一群人們按倒時,他痛苦而絕望的求著他們:please...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此後的李依然活著,可是他每做一件事情,每一次開口,每一次罵人,都像是在用已鈍的刀子割心,一下一下,每一下都不深,但一步步累積,最後一下子刺進了心臟…

“其實我們無處可去,身上揹負著傷痛,沒有救贖、沒有解脫,可這才是人生啊。”


有很多人說這是一部極喪的電影,但殺姐並不覺得,它只是將“苦難”真實還原出來罷了。

它不是鼓勵我們深陷痛苦中生活,而只是告訴每個“受過傷”的人:

每個人都有權利不和自己的過去和解。

這部喪片,曾是數萬人心中的奧斯卡最佳


只是想讓那些試圖勸誡我們與自己和解的親人知道:你們也別再勸了,在現實的生活裡,有些傷痛是忘不掉的。

他們迫不得已,他們無可奈何,一個破碎的靈魂就算全部拼回來,也不完整了。

可能有些人耗盡一生,也沒法走出去。

對於他人自己都不願觸碰的“痛楚” ,比起勸誡和解,我想更好的是尊重他不願意與自己和解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