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谈996再引争议,当我们反对996时,我们在反对什么


马云谈996再引争议,当我们反对996时,我们在反对什么


996的话题持续发酵,马云也发声了,还发了两次。

第一次,马云说“996是福报”,引发舆论大哗。

此后,马云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补充修正。他在微博上发表文章,其中提到一些核心观点:

找到喜欢的事,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

想让员工通过996而获利的公司是愚蠢的,也不可能成功的。

我觉得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提升上。

为这段发言定调的是马云之前就说过的话:“我不为996辩护,我向奋斗者致敬。”

在对996口诛笔伐的大潮中,互联网公司的确是重灾区。而以马云在中国互联网和企业界的地位,撑996引发大量争议甚至攻击,也是理所必然的事。

我认为马云的两次发言,同意与否没那么重要,重点是两个在996风波中最关键的问题。

只有厘清这两件事,才能真正明白:当我们反对996时,我们在反对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意味着我们选择了怎样的生活。

关于996的第一个重点,是它究竟代表着一种工作制度,还是一种工作状态。

如果996是公司强加给员工的规定,比如写在合同里;或者是软性的要挟,比如不肯加班就“不是我兄弟”要减少“性价比低”的员工,那是必须反对的。

道理很简单,法律也好,人道也好,都不支持公司高管通过过度盘剥员工的利益来实现自我增值。所谓资本逐利,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就是这个意思。

这也是很多“双向选择”、“既然知道要996还去,要么忍要么滚”的诡辩站不住脚的地方。

首先,并不是所有企业在一开始就声明了不996就裁员。后来的新规,不存在“双向选择”,是主动强加。

其次,作为工作制度的996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给这样的前提加上“丛林法则”的逻辑,是为虎作伥。

但我们也要实事求是,不认可作为制度的996,不代表否认996的全部价值。

你热爱一份工作,把它当做事业,自然会愿意倾注更多时间。而从多付出的时间里,你也必然收获更多的成长。

这是马云所谓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提升上。

道理如此,马云当年的教师工作没有强迫他996,他可以去国外考察,去义乌进货,可以创业。

今天我们面对的996有太多软性硬性的要求,下班之后狼人都成了废人。在公司是日复一日的消耗,能全身心热爱工作的不多,能主动给自己加量的就更少。

时移世易,无奈也真实而具体。

在反对996的声音里,还有一种误区也是必须要澄清的。

很多人反对996,是因为它意味着超高的工作强度,需要牺牲健康、家庭等代价。“为了幸福,我们要抵制996。”但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是好的出发点,却不会因为反对996就轻易实现。

说句不中听的,很多人反对996,不是因为要平衡,单纯只是懒。他们从一个极端滑到另一个极端,仿佛不用996了,就可以早点回家瘫在沙发上喝着肥宅快乐水打游戏。

很显然,这是痴人说梦。

我们说惯了的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对大多数人都是一种幻觉,好像回归生活就是岁月静好云淡风轻。

现实恰恰相反,生活一点都不比工作轻松。

生活是什么?是妈妈半夜起三四次床喂奶,是周末从早到晚排满比工作日还忙,是人到中年之后为老人看病和小孩上学拼命努力周旋,是稍有空闲就钻健身房续命。

不要以为反对996就能到处去旅行,夜夜喝大酒,这只在特定的年龄段适用。

如果是因为这种理由抵制996,从成长的角度,还不如在职场上好好磨练一番。

总结一下,当我们反对996时,我们反对的是被动压榨。但为了有反对的自由和资格,我们要主动给自己加码。

生活和工作没有平衡,那都是偷懒的想法。逃避到生活里是一种幻觉,无论在哪里,只有奋斗而已。

我们终生的目标不是走出舒适区,而是呆在舒适区。但我们应该知道,为了能够在一定的时刻呆在舒适区里,我们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马云说:“追求每分每秒的工作生活平衡,追求点点滴滴的事事公平,长期来看就是最大的不平衡和最大的不公平。”

这是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