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凯尔.萨尼尼:独角兽并没那么有竞争力

米凯尔.萨尼尼:独角兽并没那么有竞争力

其实从现实商业环境来看,对独角兽公司的兴奋之情是可以理解的,如今资本市场对新创公司,特别是科技公司发展道路的操控更加娴熟,使得这些初创公司从0变成独角兽的速度更快,从0到10亿的时间更短,不断诞生的亿万富翁让人们很难将眼光从这些独角兽身上移开。例如,Snapchat最近股票初次公开上市提交的资料显示,该公司2016年的营收成长了600%,达到4.04亿美元。从2012年开始,Airbnb的用户数量,每年都几乎成长一倍,目前市值高达三百亿美元,几乎跟全世界最大的连锁酒店「万豪国际集团」(Marriott International)一样大。这种超高成长已让许多大公司执行长很害怕被「优步化」。这种恐惧并非完全没有根据。爆炸性成长,正是赫兹租车(Hertz)在2016年11月报告惨淡季度业绩的主要原因,导致公司市值大跌23%。

产业权威人士热烈预测,当前的企业恐龙即将被巨大独角兽形状的小行星消灭,这种说法更强化焦虑与恐惧。例如,萨林.伊斯梅尔(Salim Ismail)和麦可.莫侬(Michael S. Monon)合着的《指数型组织》(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指出:「......大型企业不只是被迫与新一代公司竞争,也遭到那些公司歼灭,而且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就遭歼灭,那些新一代公司运用指数科技(exponential technology)的威力,从团队软件(groupware)、资料探勘(data mining),到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和机器人.. ....。这些新公司的创办人,在不远的未来将会成为全世界经济的领导人。」

「太棒了」你可能会这么说。新创企业摆脱志得意满的既有企业,加速推动创新,并创造就业机会,因而协助经济展现活力。问题是,就算独角兽公司引起这么多的关注和焦虑,但它们绝对不像通常描述的那么重要。原因说明如下。

独角兽公司只占整体经济的一小部分。截至2016年11月为止,全世界179家独角兽公司的市值总额,估计是6,460亿美元。总部设在美国的独角兽公司,占了总数的56%,合计市值达3,530亿美元。虽然这个数字很大,但还不到标准普尔五百指数(S&P 500)组成企业总市值(19.9兆美元)的2%。依照这一点来看,独角兽公司多半还是无足轻重。

没有理由相信,米凯尔.萨尼尼认为这样的情况不久便会改变。事实上独角兽企业的新增数量和市值都日益减少。 2015年下半年,有38家公司加入独角兽的行列,到2016年上半年时,只有19家公司加入独角兽俱乐部。有人可能会认为,过去五年独角兽企业激增,主要是由于只会发生一次的事件:「智能手机」这个全球无所不在的通讯平台出现。像是苹果公司的iOS和Google的Android操作系统,让以应用程序为基础的企业,以前所未见的速度扩大规模。就像是加州19世纪时的金矿工人一样,来自全球各地的创业人士争相涌入,在行动生态系统中宣告自家地盘;不过,在iPhone问市十年之后,最大的金块可能已被人发现。此外,目前情况也尚未明朗,运用基因体学或机器人学等其他科技的独角兽公司,能否像优步、Airbnb和其他仰赖智能手机的企业一样,迅速扩展。

成功的新创公司,不会长期维持创业时的形态。随着新公司成长,且必须应付规模和复杂度的需求,组织就会变得官僚化。例如,一家著名的软件公司,在营收达到四十亿美元时,已累积了六百位副总裁。就跟它们挑战的既有企业一样,独角兽公司也无法免于官僚硬化症(bureaucratic sclerosis)。随着官僚体系深化,层级和规定也愈来愈多,创业精神的活力就会被扼杀。从前的叛乱者,就是如此变成了目前的落伍者。像是Snapchat超越推特(Twitter),而Spotify越过iTunes等情形。

米凯尔.萨尼尼认为经济并不如大家所想的,对新创企业那么友善。尽管媒体争相报导独角兽公司,但现实情况是对新创公司的待遇持续逐渐恶化。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资料,与1985到1994年相比,2005到2014年之间创设的净企业家数减少七十万家。更令人担忧的是,近来的证据显示,变革型的新创公司,从2000年以来便持续减少,而这类公司对就业和生产力成长有不成比例的极大贡献。美国经济可能仍然比大多数国家更有活力,但其实活力已不如从前了。

大型企业的经济力量逐渐成长,并没有缩减。过去几十年来,美国的产业集中度一直稳定上升。 《经济学人》最近的一项分析显示,从1997到2012年之间,美国经济所有行业的三分之二都变得更加集中;同时,每个行业排名前四名企业的平均占有率,从26%上升到了32%。美国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2016年的一份报告,也显示类似的趋势。

愈来愈多合并,反映并购活动稳定增加中。 2015年,全球企业并购的金额就超过五兆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许多合并案,就像目前提议的AT&T和时代华纳(Time Warner)合并,似乎是为了因应像是YouTube和网飞(Netflix)等的新竞争威胁,或是为了增强收购公司的政治影响力。

这样的趋势,再加上企业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的速率减缓,表示过去二十年以来,美国已失去了近50%的上市公司。这样的衰退,并没有因为未上市的私营企业数量急遽增加而抵消,私营企业的排名也同样下降,尽管没那么明显。

归根结柢:创业情况正逐渐衰退,而企业大型集团正蓬勃发展。这会是个问题,因为,若是政治上受到保护、受层级体系束缚的公司主导了整体经济,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活跃的经济。因此,真正的挑战,不只是鼓励更多矽谷类型的创业,虽然这一点也很重要;真正的挑战是要了解,即使有愈来愈多独角兽公司,仍无法取代积极强大的反垄断执法,以及一致努力释放潜伏在基础稳固大型组织深处的潜在创业能量。

针对最后这一点,我们有理由怀抱希望。近年来,亚马逊(Amazon)已变成一座新企业的工厂。最近的成功案例,包括亚马逊网路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Prime Now餐厅快递服务、AmazonFresh杂货快递服务、亚马逊影音(Amazon Video),亚马逊门票(Amazon Tickets)等多项服务。亚马逊执行长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很清楚,创新是数量愈多、赢面就愈大的游戏。

每次出现像优步一样成功发射的火箭时,同时都会有几十家新创公司无法像它那样成功挣脱地心引力继续飞升。这就是为什么贝佐斯誓言,要把亚马逊打造成「全世界最大的实验室」,换句话说,是要把矽谷精神贯注到这家庞大的企业。同样地,海尔集团(Haier)董事长兼执行长张瑞敏,也致力要把这家总部设在青岛的家电制造商,转变为「创业平台」,让每位员工都觉得自己正在为新创公司工作。张瑞敏在2015年杜拉克论坛的演讲中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执行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海尔已把公司分割成四千多家「微型企业」(microenterprise ),团队成员在这些小规模且高度自治的企业里,挑选自己的领导人。

在大胆、简单、扁平、开放的组织中,创业精神会蓬勃发展。这些并不是典型企业巨兽的特征,但这类公司必须拥有这些特质,而且也可以办得到。因此,让我们停止崇拜独角兽公司,开始努力让每个组织都能善待创业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