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明珠——敦煌文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曾说:“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莫高窟具有特殊意义。敦煌精种是一种东西打通互体互动的精种,一种开放的文化拿来与文化输出的精神,一种不惜艰难寻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制高点的精神,一种保存民族经典文化命脉的守正创新精神。”

丝路明珠——敦煌文化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繁荣一时,给人类留下了难以估量的文化遗产。其中,又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于天下。

隋朝时的敦蝗文化

隋朝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敦煌文化之所以在隋朝得以繁荣,主要原因是隋朝的最高统治者隋文帝和隋炀帝都非常推崇佛教,使用行政手段大兴佛事,促使敦煌佛教迅速发展。

隋文帝在收复河西时,相继平息了突厥、吐谷浑的侵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而且隋文帝在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将大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城边,使得南方与北方的文化和习俗在这里融为一体,敦煌的地方文化从而更加富有特色。

隋炀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敦煌一带了解丝绸之路以及中西通商贸易情况。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在张掖举办了西域27国贸易交易大会,盛况空前。

在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下,隋朝在历史上虽仅仅存在了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并且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并存。

唐朝时的敦煌文化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一举铲除东西大道上以西突厥为主的障碍,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到印度取经返回,经敦煌回到长安。

唐朝的佛教依然非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到现在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的艺术水平非常之高。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开始由鼎盛转为衰落,之后一撅不振。后来,吐蕃统治了全部河西,长达70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丝路明珠——敦煌文化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百姓难以忍受吐蕃统治,唐王朝封张议潮为河西、河湟十一州节度使,控制了瓜、沙二州之后,又进一步巩固河西,恢复了对河西十一州的统治。随后敦煌再一次进入了繁荣时期,大量洞窟再次出现了壮阔局面。晚唐的洞窟形制仍然以覆斗顶、西壁开龛的殿堂窟为主,有的西壁不开龛而设置佛坛。

“敦煌”名字的含义

关于“敦煌”这个名称含义的由来,人们的认识还不一致。“敦煌”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大宛列传》所记载的张蓦自西域归来后给汉武帝的报告。东汉的应劭最早对这个名称加以解释,认为“敦,大也;煌,盛也”,即敦煌是一个繁华的城市。但“敦煌”这个汉语名词在敦煌设郡之前就已经出现,所以应劭等人的解释难免是望文生义的附会之说。而《元和郡县图志》中则解释为:“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意思是说,此地对于广开西域有重要作用,所以命名为敦煌。近年来学者多认为“敦煌”一词应是当地少数民族所呼地名的音译,是建郡之前居住在当地少数民族对本地区的称谓,但译自何种语言在东汉时就已失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