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竟是“名帖强盗”

唐太宗李世民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但是如此一位威严又不失仁爱的帝王,又有谁能想到,他竟是一位“名帖强盗”。

唐太宗竟是“名帖强盗”

作为一代名主的唐太宗,不仅文武全才,治国有方,在中国书法史上,他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唐太宗在《指意》中说: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毫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他尤爱王羲之的书法,谓之“尽善尽美”。曾下诏重金征求王羲之遗墨,并自撰《王羲之传》。

据载,唐太宗每得王帖,不仅自己锐意临仿,还命诸王子临帖五百遍。唐太宗的书法深得王羲之神髓,笔画爽利,激越跌宕而又浑然天成。其所书的《晋祠铭》不仅开了行书于碑之先河,而且也是难得的书法名碑。

唐太宗的笔法源自“二王”,但他也很善于向当时的书家学习。他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研习书法,经常与大臣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切磋书艺: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唐太宗竟是“名帖强盗”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感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随后唐太宗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的?”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含笑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今窥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唐太宗不禁赞叹魏征的眼力高,也更看重虞世南的书法了。

李世民身体力行地倡导书法,促使唐代书法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唐太宗十分喜爱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收藏了许多王羲之亲自书写的作品,据说有三千六百幅。但是,他一直没有得到《兰亭序》,为此,他一直感到很遗憾。

当年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王家的传家之宝,一代一代往下传。到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时,他出家当了和尚,便把《兰亭序》传给他的弟子辩才。辩才如获至宝,将它藏在梁间暗槛中。唐太宗得知《兰亭序》在辩才的手中,曾三次向辩才索要《兰亭序》,均被他矢口否认。太宗无奈,便命“智略之士”监察御史萧翼计取真迹。

唐太宗竟是“名帖强盗”

萧翼扮成一介穷书生,带着“二王”的一些杂帖拜访辩才,两人一起谈诗论赋,品书赏画,十分投机,于是便成为了朋友。一次,辩才透露他藏有《兰亭序》的真本。萧翼佯笑道:“经过多次的战乱,《兰亭序》的真迹怎么还会在呢?我想肯定是别人仿写的。”辩才和尚见他不信,便从梁间暗槛上取下了《兰亭序》。萧翼仔细观察,故意说道:“果然是仿写的。”两人为此争论了起来。

第二天,等辩才有事出门,萧翼赶忙取下《兰亭序》真迹,来到地方官处,命令他传辩才面叩朝廷御史。辩才到后,萧翼对他说,他奉圣旨来取《兰亭序》,现在己到手,特唤他来告别。辩才听后,大呼上当,气昏在地。

回到了京都,萧翼把一切禀报了皇上。唐太宗高兴极了,特别奖赏了萧翼,封他为员外郎。唐太宗把《兰亭序》放在座旁,早晚观赏,并令人摹刻翻拓,赐给他的皇子近臣。到临终时唐太宗还留下遗诏,要把《兰亭序》作为陪葬品,埋入昭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