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梳理,期中考前必須背背!

初中語文 2019-04-14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梳理,期中考前必須背背!




文言文知識梳理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梳理,期中考前必須背背!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梳理,期中考前必須背背!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梳理,期中考前必須背背!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梳理,期中考前必須背背!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梳理,期中考前必須背背!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梳理,期中考前必須背背!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梳理,期中考前必須背背!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梳理,期中考前必須背背!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梳理,期中考前必須背背!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梳理,期中考前必須背背!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梳理,期中考前必須背背!



文言文基礎練習

一、選擇題

1.下面句子朗讀停頓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

B.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

C.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

D.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

2.下列句子不屬於倒裝句的是( )

A.問所從來

B.全石以為底

C.日光下澈

D.又用篆章一

二、填空題

1.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畫線字注音。

儼然( ) 垂髫( ) 間隔( )

qiān mò交通( )( )huáng竹( )

清liè( )為坻( )qiǎo愴幽suì( )( )

為嵁( ) 俶爾( ) 翕忽( )

峨冠( ) 差互( ) zhuàn章( )

yǎo tiǎo( )( ) 溯洄從之( )( )

2.解釋下面畫線的詞語。

(1)屋舍儼然( )

(2)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

(3)俶爾遠逝( )

(4)日光下澈( )

(5)能以徑寸之木( )

(6)石青糝之( )

(7)左右芼之( )

(8)白露未晞( )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釋義。

(1)便要還家 ____同____ _________

(2)詘右臂支船 ____同____ _________

(3)左手倚一衡木 ____同____ _________

4.寫出下列句子中畫線詞的古今義。

(1)阡陌交通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3)無論魏晉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4)尋向所志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5)不足為外人道也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6)乃記之而去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7)以其境過清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8)崔氏二小生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9)高可二黍許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10)其兩膝相比者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1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12)左右流之

古義: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1)漁人甚異之 __________

(2)欲窮其林 ___________

(3)處處志之 ___________

(4)斗折蛇行 ___________

(5)下見小潭 ___________

(6)似與遊者相樂 _________

(7)而豎其左膝 __________

(8)居右者椎髻仰面 _________

(9)琴瑟友之 ___________

(10)道阻且右 __________

6.解釋下列多義詞。

(1)尋:尋向所志:_________ 尋病終:____________

(2)舍:便舍船:________ 房屋儼然:____________

(3)聞:雞犬相聞:_______ 聞有此人:____________

(4)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 隸而從者:____________

(5)端:東坡右手執卷端:_______ 其人視端容寂:____________

(6)木:能以徑寸之木:______ 以至鳥獸、木石:____________

(7)居:不可久居:_______ 居右者椎髻仰面:____________

7.“而”作為連詞有五種用法,即表示前後詞句的並列、順承、遞進、修飾和轉折關係。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的用法。

(1)潭西南而望( )

(2)隸而從者( )

(3)乃記之而去( )

(4)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

8.閱讀課文《桃花源記用文中原句回答問題。

(1)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的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的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無人問津”這一成語出自本文“_____________”一句。

9.閱讀課文《核舟記》,用文中原詞句回答問題。

(1)課文在介紹核舟時選用“________”一詞總結,結尾再用“_______”一句相照應,高度評價了王叔遠高超的技藝。

(2)按照括號內的提示,用相關詞句填空。

①蘇東坡:__________________。(肖像特徵)

②佛印:_______________。(神態特徵)

(3)描寫核舟時交代舟人遊覽的地點及周圍景物、環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體現王叔遠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

(5)蘇、黃二人的友好關係可以通過“______”這一動作和“______”的神態看出來。

10.《桃花源記》的作者________,一名________,字________,自號“_________”,_________著名詩人,本文選自《_________》。

11.柳宗元,字_________,河東人,世稱_________,又稱_________。唐代文學家,傑出的散文家,是“_________”之一。柳宗元與_________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強調文章內容和現實作用。

12.《核舟記》的作者是_________朝的_________,字_________。本文選自_________編的《_________》。

13.《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_________,收錄了從_________到_________時期的詩歌_________篇。這些詩歌分為_________、雅、_________三個部分。

三、閱讀題

(一)閱讀下列文段,回答下面問題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1.對這首詩賞析不當的一項是( )

A.全詩分為三章,每章前兩句以悽清冷寂的景緻起興,形成一種沉鬱悲涼的氛圍,同時又暗寓了時間的推移,後六句描寫訪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是說“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環繞,彷彿置身於州島上,可望而不可即。

C.“伊人”是抒情主人公訪求的對象,是美的化身,在抒情主人公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猶如強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這首詩描寫了“伊人”生活的環境和抒情主人公在不同時間不懈地尋找“伊人”的過程,因此,從詩的內容看,它應是一首敘事詩。

2.這首詩共三章,每章開頭都寫蒹葭茂盛,霜露茫茫,這是《詩經》中常見的什麼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了見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動?由此你能看出他的什麼性格特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中人的蹤跡飄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詩歌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請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每小節結尾句中的“宛”是什麼意思?在詩中反覆使用,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列文段,回答下面問題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飴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僱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讀全文後,選用原文中的相關文字填空。

(1)“伐竹取道”與上文的“_______”呼應,又為下文的“_______”埋下伏筆。

(2)既表現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東岸來觀賞景物的,這可從文中“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兩處句子得到印證。

2.本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文中突出表現了小石潭的什麼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潭水清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觀景賞物時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這“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試結合寫作背景,簡要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選擇題

1.D

2.C

二、填空題

1.yǎn tiáo jiàn 阡陌 篁 冽chí 悄 邃 kān chù xī guān cī 篆 窈窕sù huí

2.(1)整齊的樣子(2)邀請(3)忽然(4)穿透(5)直徑(6)用顏料等塗上(7)挑選(8)幹

3.(1)要 邀 邀請。(2)詘 屈 彎曲。(3)衡 橫 橫放著。

4.(1)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2)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3)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表示條件的連詞,“不管”的意思。

(4)古義:先前的。今義:方向。

(5)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局外人。

(6)古義:離開。今義:往。

(7)古義:悽清。今義:清澈。

(8)古義:年輕人。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9)古義:大約。今義:表示許可、可能等。

(10)古義:靠近。今義:對兩個事物進行比較。

(11)古義:挑選。今義:簡直、簡單。

(12)古義:撈取。今義:流動、流傳等。

5.(1)異:形容詞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2)窮:形容詞用作動詞,走到……盡頭。

(3)志:名詞用作動詞,做記號。

(4)鬥、蛇:名詞做狀語,像北斗星一樣、像蛇一樣。

(5)下:方位名詞做狀語,向下。

(6)樂:形容詞用作動詞,嬉戲,逗樂。

(7)豎: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豎起。

(8)椎髻:名詞用作動詞,梳成椎形髮髻。

(9)琴瑟:名詞用作動詞,彈琴鼓瑟。

(10)右:方位名詞做狀語,向右。

6.(1)動詞,尋找。 副詞,隨即,不久。

(2)捨棄,拋開。 名詞,房屋。

(3)動詞,聽見。 動詞,聽說。

(4)介詞,由,自。 動詞,跟隨,隨從。

(5)名詞,一頭。 形容詞,端正。

(6)木頭,木料。 樹木。

(7)停留。 居於,位於。

7.(1)表修飾(2)表並列(3)表順承(4)錶轉折

8.(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2)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避秦時亂 (4)後遂無問津者

9.(1)奇巧 技亦靈怪矣哉

(2)①峨冠而多髯②絕類彌勒(矯首昂視)

(3)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4)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5)左手撫魯直背 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10.陶淵明 陶潛 元亮 五柳先生 東晉 陶淵明集

11.子厚 柳河東 河東先生 唐宋八大家 韓愈

12.明 魏學洢 子敬 張潮 虞初新志

13.詩歌總集 西周 春秋 305 風 頌

三、閱讀題

(一)

1.D

2.託物起興(比興手法)。描寫深秋的景色,渲染悽清的氣氛,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設置背景。

3.他不顧霜露濃重與路途險阻、漫長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尋找意中人。不怕艱難險阻,勇於追求愛情,感情執著專一。

4.營造了縹渺朦朧的意境,這種意境與蒼蒼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協調,把主人公迷茫而傷感的情思襯托得生動感人。

5.“宛”是“彷彿”的意思,寫出了“伊人”的若隱若現,可望而不可即,表現了主人公惆悵失望的感情。

(二)

1.(1)隔篁竹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2)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3)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潭西南而望

2.本文是按遊覽的先後順序來寫的。文中突出表現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魚活、溪流曲折、環境悽清的特點。

3.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來描寫潭水的清澈。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做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正面寫到水,只是描繪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看魚兒在水裡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在潭底的石頭上,這就更顯出了潭水的清澈。

4.開始時心情是快樂的,從“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以及對游魚的“似與遊者相樂”的描寫可知;最後心情又是淒涼憂傷的,從“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描寫可知。

5.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