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的童年:仰慕先贤,奋发立志,气象自是不平常

旷达乐观,随缘自适,从其广泛性来讲,无疑是对苏轼的人生态度最为人所认同的概括。从心理更深层面而言,这样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根源于一个“真”字。

商务印书馆第二版《古代汉语词典》中对“真”字有多种解释,第一、第二义项分别是:“本性,本来面目”“真实,真正”。

一代文豪的童年:仰慕先贤,奋发立志,气象自是不平常

纵观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不论是在得意时,跻身执政之列,太后赐以宫灯引路;还是在失意时,被一贬再贬,在乌台诗案中甚至有性命之虞。

但他始终不忘初心,秉持内心的真实,从个人的角度对生命的本性孜孜以求,兼收并蓄,并予以真正的践行,一生以真面目示人,展现了高远的生命境界。

这或许与他的家庭环境,尤其与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苏轼的两个叔叔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父亲苏洵起初虽多次应试不顺,但“二十七,始发愤”,最终也如愿以偿,并以杰出的文学成就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母亲程氏知书达理。

一代文豪的童年:仰慕先贤,奋发立志,气象自是不平常

无疑,苏轼的家庭(族)是一个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富有进取精神的家庭(族),这样的家庭(族)和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必然保持高度一致。在耳濡目染中,传统的济世思想早早地在小苏轼心中扎了根,从而对先贤早早地多了一份仰慕的情怀,因而多了一份思齐的敏感和执念。

苏轼的祖父是位好酒天性乐观的农民,他的性格相比对苏轼有着潜在的影响。

苏轼八岁时进入乡校读书,一个偶然的机会旁观了一本《庆历圣德诗》。书中主要歌咏了韩琦、范仲淹、富弼和欧阳修等先贤忠君爱民的伟大事迹。

一代文豪的童年:仰慕先贤,奋发立志,气象自是不平常

这本书对其他孩子而言可能根本引不起丝毫的兴趣,但引起了小苏轼强烈的好奇心。

他不仅在短时间内能背诵书中的一些诗句,而且还大胆地问老师:“书中歌颂的十一人都是什么样的啊?”老师不以为然地说:“你小小的孩童,用不着知道。”

小苏轼理直气壮的说:“这些人如果是天人,那我就不敢问了;如果是世间常人,那为啥不可以问。”

人小言壮。老师十分惊叹,就一一向苏轼介绍了书中的人物,并特别指出:韩琦、范仲淹、富弼和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之杰。

一代文豪的童年:仰慕先贤,奋发立志,气象自是不平常

老师这番介绍对渴慕先贤的小苏轼影响深远:“时虽未了了,则已私识之矣” “自以八岁知敬爱公(范仲淹),今四十七年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其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后来,母亲程氏亲授《后汉书·范滂传》时,苏轼内心受到强烈触动,脱口而出:“如果我要成为像范滂那样的人,您会答应吗?”母亲回答:“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像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呢!” 母子对答,金石齐鸣,慷慨激昂。

一代文豪的童年:仰慕先贤,奋发立志,气象自是不平常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尤其是范滂为官清廉,不避刑祸,主动投狱就死的壮举,给童年苏轼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深远的影响。童年是天真纯洁的,没有名缰利锁。在面对老师,面对母亲这些可敬可亲的人面前,在那特定的情境中,小苏轼的言行完全出自肺腑。“奋厉有当世志”,像先贤那样有补于世,这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追求,便是苏轼的赤子之真。

一代文豪的童年:仰慕先贤,奋发立志,气象自是不平常

从小定八十。他据此独立不依,即便后来流放江湖,精研佛老,但其内心从未背离这条道路。他在《序》中说:“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这是他对范仲淹的评价,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的赤子“天性”,这样的至真之诚,使他“不得不然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