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古籍數萬冊《函海》成巴蜀“百科全書”

典藏古籍数万册《函海》成巴蜀“百科全书”

典藏古籍数万册《函海》成巴蜀“百科全书”

安州區圖書館(原名安縣圖書館)始建於1927年,是川西北地區最早的圖書館之一,歷經多次搬遷後於2008年地震後重建。經過整理、編目、上架等準備,圖書館於2011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在綿陽眾多圖書館中,安州區圖書館以古籍典藏數萬冊而聞名,而其中尤以安州鄉梓故人李調元編撰的《函海》最為珍貴。

館藏2.9萬餘冊古籍

在花荄鎮恆源大道南段,佔地面積15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4136平方米的安州區圖書館成為了市民業餘學習的一個好去處。圖書館最聞名遐邇的就是擁有2.9萬餘冊古籍。為何一個區縣級圖書館會有如此多而且珍貴的古籍呢?圖書館館長史榮告訴記者,主要得益於安州區歷代的文人大家們。

“圖書館很多古籍文獻是在沙汀的舅父鄭慕周先生的資助下所購得。此外還有其他安州籍進步人士和民主人士的捐贈,特別是張秀熟、沙汀等人為我館提供了大量書籍。”史榮介紹說,在1938年4月的館藏目錄中,圖書館的古籍文獻達到3.6萬餘冊,這在當時是罕見的。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安州區圖書館的古籍數量不斷更改。據工作人員統計,目前圖書館內現有古籍2.9萬餘冊,其中善本1000餘冊,以清代版本為主。古籍藏書以川西北地方誌、部分川籍學人著述、中醫典藏和佛、道、藏文獻為特色。因為擁有大量古籍,安州區圖書館被省政府授予“四川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稱號,被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省古籍保護中心授予“四川省古籍保護工作示範單位”。

“古籍很珍貴,但年代越久遠,越容易損壞。為了保護古籍,我們圖書館特地設置了2個古籍書庫,1個古籍修復室。書庫都有恆溫恆溼器、空調、防紫外線窗簾和深灰色雙層玻璃、紅外線監控警報系統、災害預防應急措施等等。”史榮說,為了方便讀者查閱古籍,圖書館還設置了總面積50多平方米的古籍閱覽室,讀者可以根據簡編目錄,定點查閱所需要的古籍書本。

鄉人李調元編撰《函海》

說到安州區圖書館的古籍,就不能不提李調元的《函海》。

李調元(1734-1803年),字羹堂、號雨村、贊庵、童山等。中國清代著名藏書家、文學家、戲曲理論家,安州區寶林鎮李家灣大沙村人。李調元自幼聰穎好學,七歲隨父遊學江南,青年時期與文學泰斗袁枚、大學士紀曉嵐等大學問家過從甚密。同時,在巴蜀移民文化的陶冶孕育下,成為了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人和蜀學大師。

清乾隆年間,政府重修《永樂大典》,採集全國遺漏書籍,開辦《四庫全書》編訂館,從全國各地徵求古籍善本13000多種。當時李調元任翰林院監司徽輔,參與《四庫全書》編纂工作。利用這個機會,他得以借觀朝廷內府藏書,並僱人抄錄很多罕見的書籍,其中尤以巴蜀為主。為保存巴蜀之書,李調元將多年所收集整理和記錄的書籍,編纂成冊,取之為《函海》。書名出自《漢書》:“函之如海,養之如春”,寓意為“如大海般包容萬物”。

作為一套綜合性叢書,《函海》彙輯始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共有六種版本。初刻本共20函,在初刻完成後,李調元在自序中記錄其內容:“書成,分為二十函。自一至十函,為晉六朝唐宋元明人未刊之書;自十一至十四,皆專刻明升庵(學者楊慎)未刊之書,自十五至二十則附以拙刻(即李調元自己編撰的著作)”。《函海》成書後,李調元離京回綿州,並將此書帶回故鄉。

此外,《函海》還有乾隆年末本、嘉慶十四年李鼎元重校本、道光五年李乾夔補刊印本。而安州區圖書館所藏的《函海》則是乾隆綿州李氏萬卷樓藏本,道光乙酉(1825)年補刻本。

復原巴蜀“百科全書”

“《函海》是集巴蜀文化之大成的學術總構和百科全書,涉獵文學、史學、民俗、戲劇、藝術、音韻、訓詁、金石、書法、繪畫、編輯、農學、美食、廚藝等諸多學科領域。”史榮介紹道,作為一部以收罕見典籍為主的私刻叢書,《函海》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是清乾隆以前歷代四川學人的專輯總和,是一部很有影響的私刻叢書。學術界認為《函海》彌補了《四庫全書》收書的不足,也因其珍貴的價值,被稱作巴蜀版的“百科全書”。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甚至贊曰:“童山集著山中業,函海書為海內宗。”

據相關資料記載,從1927年建館後,《函海》就已經收藏於安州區圖書館。從1938年4月的圖書館進書目錄可以看到,當時民眾大量借閱該書。後來《函海》作為珍貴古籍書,不再對外借閱。因為各種原因,加之圖書館幾度搬遷,《函海》已損壞嚴重。

為保護和傳承這一文化瑰寶,按照“原書原貌”的要求,2012年初圖書館將《函海》送到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進行修復。史榮告訴記者,原本圖書館這套書很長時間都只有159冊,在多年來的借閱以及圖書館的變遷中,缺了一本《古今諺》,即專門介紹諺語方面的書。圖書館工作人員搜尋了很久,最終也沒能找到這一本。後來在修復的過程中,竟有了意外收穫,終於尋找到了缺失的《古今諺》,自此形成了完整版的160冊。

2012年安州區開始對《函海》進行重刊,歷時5年對書籍進行重新錄入、點校、編輯校對、編審,完成了《函海》的重刊工作,總共43函,68冊。重刊後的《函海》不僅方便讀者閱讀,也有助於業界對《函海》以及巴蜀文化的進一步研究。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